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对“同课异构”的几点思考

 

【作者】 徐雪松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六里坪镇财神庙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我为什么而活着》观后感

  同课异构教学研究活动,在我校乃至我市各校已举行多年,我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有幸参与其中,特别是上周参加了我校八年级语文备课组的同课异构活动,观摩了三名语文教师分别执教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后,我收获颇多。这三位老师能根据各自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及教师自身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他们准确把握文本信息,紧扣文本深入解读,创设真实的课堂情境,为我们展示了他们不同而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智慧。不仅于我,对于全校语文教师,对同课异构教学都有了一次全新的理解。
  一、我眼中的“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应是一种教学研究模式,就是同一教学内容,同一教学目标,同一备课组中不同的老师,采用不同的设计进行教学,以期达到备课组中所有教师的共识,从而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一教学内容,只有针对共同的教学主题,才能进行比较式的研讨,从而进一步关注教师课堂教学中所透射出来的不同的特点,包括异构设计的长处、教师个体行为的表现、教学效果的差异、课后反思完善的问题等。
  冋课异构的关键是“异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相同的文本,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演绎,不同的课堂,不同的风格,体现了新课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好教材的新理念。同时,同一备课组内的教师在对教学内容二度开发,采用不同的设计进行教学,就可达到相互学习、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同课异构可以帮助教师把握学情
  同课异构是由学生学习特点决定的。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对于学生而言,一次完整的课堂学习是学生从自身的认知起点出发,向课堂学习目标不断渐进与逼近的发展过程。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虽是“同课”也就自然产生出不同的教学思路与异构策略。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同课”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情做出精确的判断、了解。
  在这三节同课异构课堂中,胡老师提前预设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生命的意义”名言警句,让学生背诵并感悟;杨老师根据本班学生写作水平,布置并批阅了学生周记《我为什么而学习》,归纳总结了学生学习目的之不同,制成短视频,在课堂总结环节中播放,学生兴致高昂,立德树人教育水到渠成,不着一丝丝的牵强附会。
  三、同课异构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可以资源共享,可以产生思维碰撞,可以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对教法与学法的把握与指导,拓展教学思路。教师之间的取长补短、提高认识、资源共享,不是让教师失去自我,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每位教师的教学特色。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年轻教师思维活跃,信息储备多,与学生的年龄差距小,易于沟通;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工作作风严谨,教学方法成熟系统。新老教师各有特点,又可以相互学习,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有利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同课异构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同课异构彰显教师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提出“同课异构”的各种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形式的变化,更是充分发挥教师自主、创新精神,把自己作为教学研究主体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设计其实就是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教材二次甚至多次开发的过程。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教学策略的选,对教学情境设计,学习氛围的营造,到课堂生成的应对,甚至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这些无不具有个人教学的底蕴,彰显着教师个性。
  五、同课异构促进教师反思提高
  同课异构教学后,三位执课教师都进行了教学反思——她们结合学生的反馈、同行的评议,反思一节课的“得”与“失”,提出今后改进和完善的设想:一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完成了既定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她们听取了学生的反馈,吸纳了我们语文组其他教师的意见,写出了较为深刻的自我教学评价,相信这对她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经验。
  对于听课者来说,因为是就同一内容开课,所以更有可比性,对教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评课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可以具体探讨某一类教材的教学方法,相互学习不同的教学风格,发现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会有一个新的启发和感悟,这样也会促使教师平时能多方面地去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从而促进专业成长,连我组骨干教师秦老师也心悦诚服地对大家说:“这次活动,让我见识了年轻教师的活力,颠覆了以前的认知,她们乐于学习,搜集了许多与教学有关的资料卡,广征博引,善于补充,拓宽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值得我学习,也为其他教师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
  总之,任何一次教学活动,它都是带着促进教师的教育理念的提高而展开的,采用“同课异构”模式,不问的教师对教材的不同阐释,给其他教师提供了一个参照和比较;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能有效地促进参与者的思想交流。对于每一位教师发展而言,在“同课异构”中可以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所以,“同课异构”也必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大发异彩!

  • 【发布时间】2021/5/8 15:47:48
  • 【点击频次】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