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怎样预防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

 

【作者】 谭春丽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平山镇寄宿制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家庭环境、个人因素、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和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是形成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我们在教育中预防为主,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让法律之花盛开于校园;班主任建设班级着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设好校风班风;家校形成合力,让暴力形成扼杀于摇篮中。教师爱心教育,循循善诱,春风化雨。采用了这些有效的教育策略,事到功倍,净化校园环境,给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孩子撑起一片成长的蓝天。
  【关键词】 提高法律认识;预防为主;家校合力;关爱保护;爱心教育;循循善诱;春风化雨

  在我国,从已有研究结果来看,校园欺凌、暴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暴力的程度越来越重,其中一些暴力表现出团伙性、报复性、残忍性等特点。这些现状一旦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对整个社会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近年来,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尤其是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后果极为严重。如:以强欺弱,以大欺小的行为甚为明显,当某餐没有饭吃,没有热水冲凉时,强行要别人的饭卡、水卡,使得别人无可奈何;更为严重的是逼迫他人帮打饭,洗衣服……致使被欺凌学生的心理产生忐忑不安之感,对其学习和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那么什么是校园欺凌呢?校园欺凌是指一种发生在校园中,由于欺凌角色间存在力量关系不均衡,所引发的弱小者长期、持续遭受恶意欺负和凌辱(包括肢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强索欺凌、地位欺凌、应激性欺凌、性欺凌、网络欺凌等)的行为。又什么是校园暴力呢?校园暴力指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学生、教师或校外侵入人员故意攻击师生人身以及学校和师生财产,破坏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秩序的行为。作为在寄宿制小学基层工作了七年的班主任,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教育分析和经验实践总结,就谈谈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欺凌和暴力的行成和预防的策略。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行成原因
  1.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影响
  父母永远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的。在农村,由于很多都是留守儿童,他们多数是由爷爷奶奶老一辈在照看教育。隔代教育的爷爷奶奶精力有限,再加上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他们对长子独孙很宠爱,甚至是过分的溺爱,从小形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认为出了什么事,都有家长为自己摆平。在我们寄宿制小学的一个班里就有一个姓王的男孩子最为典型。一到五年级他是在乡下的小学读的,曾出现很多他欺凌同学的事,都是他的爷爷为他摆平,从而滋生了他的霸道。远在他乡打工的父母由于和孩子没什么感情,认为孩子出了这些问题都是小事,是对孩子爱的缺失,所以多数是电话教育教育,没有从思想根源上引导孩子认识错误,多次教育不改,也感到无能为力。六年级来到寄宿制小学读,他的陋习一下子改不了,第三天就和同学打架。长期这样,孩子产生很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闭,自卑,自责,抑郁,嫉妒,逆反等,任何一种心理都会成为欺凌或被欺凌的诱因。王某聪所欺凌的对象都是一些弱小的、自卑的孩子。这些孩子多数是留守儿童,缺失父母的爱与教育。还有一些单亲家庭,教出来的孩子也总数欺负弱小。在我教的另一个班级,一个姓张的男孩子,由于父亲性格懦弱,母亲在他三岁时就离家出走。平时是叔叔和伯父管教,一家子男人带一个孩子,他从小就不知道母爱是什么。慢慢长大,心理对女性有一种仇恨和蔑视。在班级中最爱欺负女生,欺负女老师。母爱的缺失、家庭的贫困、过分的溺爱,过重的心理压力便使学生形成极端、暴躁、情绪的失控,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
  2.个人因素
  8到12岁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乎别人的评价,逆反心理慢慢增长,容易激动,乱发脾气、虚荣心强、听不进正确的意见跟建议,农村寄宿制小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不够成熟,自控能力不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加上网络社会的发达,青少年过早接触欺凌和暴力。六年级也正是一些青少年青春萌动的时期,他们认为做班霸、校霸是一种英雄行为,会引入注目,会受人崇拜,会引起异性的敬仰,这就是他们一种不成熟的表现。我校某班的王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某从一个偏僻的乡村小学进入到一个全镇六年级的寄宿制小学,视野扩大了,思想波动也大,见到一些漂亮的女生就想接触,人家不理他,就用武力解决。有时王某聪就认为班霸就是一种英雄行为,他就故意欺负同学,以这种行为来引起异性的敬仰来满足他的虚荣心。与同学产生矛盾发生欺凌的另一个原因是王某聪在家里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来到寄宿制小学一些日常生活都想依赖同学的帮助,如打饭、打水、买零食等。同学稍有不从他就用欺凌行为。而这些受欺凌的同学往往都是一些性格内向,身体比他弱小的同学,在受欺负后他们都害怕告诉老师和家长,总选择默默承受,从而更容易受到欺凌的侵害。正是因为受欺凌者的默默承受,不敢与其抗争,王某聪的暴力行为更加放肆。这种有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孩子,他们的内心长期受自卑、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找不到自我肯定的价值,没有安全感,认为能打过别人就是一种胜利和骄傲。当受到批评,就会对批评他的人怀恨在心,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3.学校因素
  现在学校都把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但在学校法律教育这方面还是趋于比较弱的位置。近两年,随着《道德与法》课程的普及开设,有所提高,但农村寄宿制小学没有专业的教师,没有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深入推进,使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学生法律意识模糊,学校教育的缺失,是个很大的原因。不少学生以为同学之间的一些伤害行为顶多就是教育教育而已,不会承担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现实中很多案例也是这样处理的,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也只有8种严重犯罪才会追究刑事责任。由于年龄原因,很多孩子实施校园欺凌却不会受到惩罚,这也容易使他们形成“藐视法律”的心态,给学生不好的示范。根据我的深入调查和了解,王某聪在以前的学校经常欺负低年级的小同学,抢小同学的零食吃;下雨天抢同学的雨伞跑回家;看到小同学的新玩具,就抢来玩,甚至霸为己有;小同学稍有不顺他的意就拳打脚踢……老师对他的这些行为只是当作平常的口头教育,没看到事情的严重性,没有用法律知识去教育他。更甚一次王某聪与一位同学打架,把人家的头都打破了,学校就让双方家长协调赔偿医药费。学校没有对法律知识的普及,使得王某聪没有认识到自己打人是违法的行为。在日常教育方面,教师对这些有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行为的学生不够关注,给的评价多数是批评为主,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关注和表现,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的念头。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有时过于严厉的批评语言,激起学生逆反的心理,产生报复的行为。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这种问题生的情绪得不到发泄,就会欺负一些弱小的同学,形成校园欺凌现象。
  4.社会因素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前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家长们认为“好汉不吃眼前亏”,胜者为王,只有处处占上风,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这在思想意识上对子女的欺凌行为起怂恿和默许的作用,从而间接导致欺凌现象的增多。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世代,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手机里面的快手、抖音等,这些软件里面多数是一些低俗搞笑或暴力行为的视频,都是充满负能量的东西,青少年辨识能力还不强,并且爱动,爱模仿,这些网络游戏和不良视频会是诱发校园欺凌的因素之一。通过网络认识社会上的不良少年,还经常和村上的不良少年三五成群地去别村做坏事,在校园内形成小组织,小帮派。比如学校的王某聪、张某颖、梁某亮、梁某玲和陈某华等人,经常欺负同学,对老师的不尊重这些行为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样让他们远离犯罪道路而茁壮成长呢?作为班主任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面对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严峻现象,我们在教育中预防为主,采用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
  一、让法律之花盛开于校园
  1.开展法律知识讲座。俗话说,教育者“授之以鱼先授之以渔”“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要净化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校园环境,建立一个和谐没有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净土,必须先提高学生对法律认识。怎样才能让法律知识扎根于校园中?最有效的就是开展法律知识的讲座。每年最少邀请镇上派出所或县上宣传法律相关人士走进校园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组织学生参加听讲座活动,并当场进行知识提问和竞赛,让学生真正掌握法律知识,并在实践中会运用。班主任每学期都开展一到两次的“扫黑除恶,预防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识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危害,预防为主。利用学校的板报开展专项的知识宣传,学校少先队制作学校宣传海报发放的班级当中。班上还开展手抄报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进一步提高认识让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心田中。法律知识要时时宣传,班上按时按量开展《社会与法》的课程,为了提高上课质量,学校假期安排相关的老师参见这一课程的培训,提高这一专业知识,提高上课质量。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设好校风班风
  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过学校的集体生活,班主任应引导孩子之间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宽容,有任何困难和疑惑及时的告诉同学和老师。遇到矛盾不要动手,要好好商量解决好。良好的校风对学生良好思想和行为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同时,强化学校管理,及时处理违法乱纪事件,有利于正气抬头,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安全感.疏导、引导、指导,解决校园暴力问题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家校形成合力,让暴力形成扼杀于摇篮中
  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家长和监护人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如果没有整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家庭教育可以说是培养孩子性格,品质道德的起点,同时,它也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必要条件.因此,要从源头上预防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必须先提高家长或监护人的法律意识。每学期不定时地给家长发放宣传“扫黑除恶,预防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知识的一封信给孩子带回家让家长或监护人阅读,签字,收回执保管。利用家长群不定时转发有关这方面的宣传知识,班主任搜集班上的有暴力倾向的孩子的事情让家长一起参与教育,提高家长或监护人的法律知识。每年开展一次家长会对家长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使家长知法懂法,用法律知识教育孩子,预防孩子有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倾向。
  四、关爱保护受欺凌的弱势群体
  在长期的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班主任工作中发现受欺凌的对象多数是那种性格内向,忍声吐气的孩子。他们对施暴者敢怒不敢言,这就给施暴者有了施暴的的机会。怎样保护受欺凌的弱势群体呢?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首先的问题是加强对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监控,特别是带有明显非安全性质的非正式群体的监控,一经发现,立即取缔或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给予分化,深入开展思想教育,促其解体.维持学校秩序,保障学生安全。对参加这类团体或群体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处理能使他们对自身的这类行为倾向或思想观念有正确的认识,吸取必要的教训,防止他们在踏上社会以后重犯类似的错误.其次是改善学校的环境,建立安全信箱或安全电话(投诉信箱或电话、心理咨询电话),让受欺侮的学生能及时反映情况.学校对各种投诉应当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快速作出反应,切实进行处理.提高这类学生的投诉率是提高安全感的途径之一,增强学生对校长和学校的信任感的重要方法.这种信任感对于保障学生安全,防止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至关重要.最后要对弱势群体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知道长期受欺凌的危害,对施暴者累累退缩是一种包容犯罪的没有正能量的行为。只有弱势群体干预揭发这些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行为,才能让正能量成为校园的一种主流,才能让我们在安全的校园环境中茁壮成长!
  五、爱心教育,循循善诱,春风化雨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的本质不是坏的,只是后天的教育缺失或环境影响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鲁迅说,教育植根与爱,所以我作为寄宿制的一名班班主任对那些有校园欺凌或校园暴力的孩子都用爱心去循循善诱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分析事情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事物,去进行教育。前苏联教育家申比廖夫曾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爱心实践,让孩子成为习惯。耐心是希望的艺术,陶行知说过要知行统一,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它要孩子不断实践,才能养成一个习惯。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不愿和自己的老师亲近,那么,相对来讲,这类学生更容易滋生对事情的逆反心理。“师爱是教育的基础和源泉”,我在教育我班张某颖时,为了让他从心理上认为老师是为我好,是爱我的,我在课余经常找他闲谈,帮他解决生活上的疑惑。中午他在校午睡时,帮他盖好被子,让他做小组长、发作业本,上课时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张同学今天真不错!”“我们的张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张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对他反复出现欺负同学的行为耐心疏导教育,经过一学期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预防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工作是十分艰巨的,需要每一位老师的辛勤付出,用爱心教育,并能用上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事到功倍,给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孩子撑起一片成长的蓝天。
  参考文献:
  [1]李纯青,解孟林.校园欺凌的应对与预防[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7.
  [1]梅志罡,汤志超,中学校园暴力:社会化视角的透析[1].青年探索,2007(4):57-60.
  [2]肖飒.如何应对校园欺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endprint
  • 【发布时间】2021/5/8 15:49:32
  • 【点击频次】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