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作者】 潘梅华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平山镇龙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它是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是教师了解学生理解文本程度的方法,也是语感训练的最佳途径。下面就朗读的作用,朗读的指导谈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 朗读意义;朗读作用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不但通俗易懂,而且很规范,通过朗读,可以训练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读得多了,就像一个玩惯了水,熟悉水性的孩子,对规范化的语言,也就“习惯成自然了”。如果看书时只是一味地让学生默读,虽然这并不影响读懂他,但是,如果要求说说文章大意或自己的体会时,学生会感觉到“意思都懂口难开”,因为“出声的朗读”太少,口头表达能力没有培养出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有道理。离开朗读要形成读书的本领是不可能的。“读写听说”表明兼顾听说,以读写为主,这无疑是在强调“读”的重要性,通过熟练背诵的咏吟理解字义、句意、文意,陶冶情操,形成朗读能力。
  朗读是一个对文章细细“品尝回味”的过程,它可以纠正许多学生读书浮光掠影、不求甚解的毛病,通过细细“品尝”,多次“回味”,才能领悟文章深远的立意,巧妙的布局、娴熟的表达......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作文。
  “文章不是无情物”。好的文章寄托着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奋发进取,积极向上思想感情。当学生饱含深情地诵读时,他们的情盛世界也得到了净化和升华。通过文章中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形象,认识真善美,也认识了假恶丑。
  那么,怎样加强朗读训练呢?
  一、备课注重备朗读
  教师备课钻研教材时,需要反复朗读课文,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有声有色的朗读不仅可以为学生做示范,更能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朗读把握课文内容,体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因为讲解只能使学生知道,而朗读却能让学生感受,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其次,根据教学目的开展周密的教学设计,是讲读结合,还是以读代讲;是先读后议,再讲,还是先讲后读;哪里齐读,哪里领读,哪里分角色读等。
  二、重视朗读指导
  1.朗读目的要明确
  朗读是把书面文字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按其熟练程度和教学进程,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二是流畅,即正确把握语调和语气连贯;三是有感情,通过轻重、抑扬、停顿等变化,读出文章的风格神采。从正确到流利,再到有感情是一个纵向提升过程,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效指导,不能甲同学读完了乙同学读,男生读完了女生读,看似全体学生都在读课文,但读前不提要求、读中没有具体指导、读后也不给予评价反馈。学生只是为读而读,没有真正用心、用情地朗读课文,这种内容选择的随意和目的模糊的朗读没有价值。教师应结合教材在朗读指导上逐步提升:
  2.朗读时间要充分
  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等特点,在教学中要留出充分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要相信学生自己能读懂课文,把读书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实践中学会阅读。教师的讲解分析不能挤掉学生的读书时间,李希贵教师曾说:语文课上如果只有教师的滔滔不绝,绝不是好课堂;语文课应是书声琅琅。而一节语文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不超过五分钟,如大雁掠过,但却“雁过无痕”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渡环节而已。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在初步理解课文后,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想象自己是课文中的人物来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将烦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并尽量减少形式多样但没实效的小组讨论。学生只有朗读“量”的积累,才能有朗读“质”的突破。
  3.朗读指导要具体
  成功的朗读是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可通过示范朗读和多媒体范读,让学生通过模仿尽快学会朗读。同时,教师需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掌握技巧能更有效提高朗读水平。朗读的技巧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但不能脱离课文架空讲述朗读知识和技巧,更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把某个字(词)读得重(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慢)些,或出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读重音,而要使学生明白有时重音轻读,会表达更强烈的效果,要结合课文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去体会和领悟。
  4.朗读形式要灵活
  朗读有多种形式,如范读、领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初读课文时,先采用默读、自由读或轻声读等方式自读自悟;品评赏析时,可分组读、指名读或分角色读来理解体验;小结升华时,可用齐读、诵读、表演读来体会情感、领悟方法。教师要根据课文体裁内容、学生的特点及训练目的,将多种形式的读与理解课本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灵活多样。
  5.朗读评价要适切
  朗读指导时的评价也不可少。《语文课标》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从评价主体说,力争做到多元化,既可以学生读教师评、也可以教师读学生评,还可以学生互读互评;其次,评价要有针对性,做到具体明确,不要用“读得不错”“读得很好”“还有更好的吗”“还可以重一些”“声音再响亮一些”这些模糊评语进行评价。最后,评价的语言要形象生动。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中都要重视朗读。教师不仅要有效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更要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作者的美好情感,品悟汉语言的精妙,从而培养学生对母语的亲近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发布时间】2021/5/8 15:51:37
  • 【点击频次】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