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性

 

【作者】 唐永杰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常么村完全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如今农村教育始终发展缓慢,特别是西南一带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的发展更为缓慢。我们应该怎样去发展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这成为奋战在贫困山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民族文化;进校园;重要性

  一、学校基本情况  
  德峨镇常么完全小学地处隆林各族自治县西南部,距县城21公里,创办于1953年8月,当时称德峨公社常么大队完小,1985年常么自德峨划出设为乡,学校为乡级中心小学。2004年6月常么乡合并至德峨乡,学校称常么完全小学。
  常么小学是一所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生源的学校,学校现有66名专任教师,开设一至六年级共26个教学班,在校生有苗、彝、仡佬、壮、汉5个民族,而苗族同胞学生占总数95%。学校以“苗山乐园、乐长知识、乐育品行”为办学理念,以“民族服饰走进校园、民族乐器熏陶品行”为办学特色,把“芦笙操”作为学校的两操,并组建了学校芦笙队、月琴队及苗家原生态山歌队。学校民族文化氛围浓厚。
  二、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背景
  隆林各族自治县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是一个“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近年来,隆林各族自治县在中小学教育中,越来越注重挖掘、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也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常么小学地处于西隆县道干道上,其周围布满了众多的苗胞村寨,确有“众月拱月”的天然地理优势,且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苗胞们的文化、经济、商业等交流的中心。自1953年8月创校以来,深受上级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大力支持。常么小学自2016年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来,将民族服饰作为校服,开设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系列课程。
  三、 民族文化教育教学的发展及业绩
  近两年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怀下,我校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校园民族文化建设也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一)芦笙操成为我校常规管理的重中之重
  苗胞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且丰富多彩。为了发展民族文化,2018年3月,我校成立了由校长牵头、分管领导监督、专职老师负责的“芦笙操”领导小组。要求每一位学生学会芦笙操,家长自制道具和学生自饰道具,同时强调各班班主任把芦笙操作为一项重要日常管理来抓。经过各个方面的努力,芦笙操已开展得有声有色,不仅让两操焕然一新,也让校园里洋溢着浓厚的民族气息,广大民众也拍手叫好。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5月23日,央视记者为此对我校进行专访。
  (二)成立民族特色文艺队,打造民族学校“品牌”
  为进一步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我校杨明新老师组织和成立了具有民族特色文艺队——芦笙队和月琴队,负责在校内外重要活动中演出,其中,2018年在德峨镇新年跳坡节演出活动中,我校芦笙队和月琴队队员以精湛的技艺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我校杨菲菲老师组织和成立的苗族原生态山歌队也多次代表学校及县、市民宗局外出展演并一致获得了上级领导及专家老师们的赞誉。市、县等相关部门和学校领导老师慕名到我校进行考察和观摩。
  (三)创建特色操,传承民族文化
  为了使民族优秀的文化进一步得到传承和发展,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成立了以杨妃妃、杨明新、罗燕、杨菊梅等老师为核心的特色操小组,负责操练学校的特色操。经过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特色操团队参加“2019年隆林各族自治县义务教育学校中小学特色操评比活动”获乡镇组一等奖。
  (四)举办民族特色晚会
  为进一步宣传我校的办学理念,让广大民众都知道我们民族示范学校的风采。我校每年都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六一”文艺晚会。形式上多样化,有舞蹈、小品、相声等;内容也丰富多彩,有古老的民风民俗,也有新时代民族振兴的气息。小小的舞台,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不断更新和进步,让把每一位民众体味到了民族的历史悠久和自豪感,从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五)开展民俗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重温古老的民族游戏,让新时代的孩子更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学校不定期的开展“爬坡杆”、“扛猪仔”、“鸡背水”、“抢龙蛋”等民族游戏,不但使孩子们重温祖先们童年的美好,而且让孩子们的校园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让孩子们进一步珍惜今日的民族大团结这一美好时光。从而促进了他们好好学习、振兴民族的决心。
  (六)召开民族大团结主题班会
  要求每一位班主任要深入解和学习民族文化,而且不定期召开以民族大团结为主题的班会。让孩子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的兴衰,从而增强“为中华民族之富强而读书”的雄心壮志。近两年来,学校先后于2020年7月被隆林各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评为“非遗进校园优秀传承奖”;2020年7月被中共百色市委员会宣传部、中共百色市委员会统战部、百色市民族宗教事务委会员授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荣誉称号。
  四、 民族文化与民族地区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环境是以本民族文化为主的文化体,而现代学校教育以主流文化价值为办学根本,二者之间的差异导致文化的非连续,具体表现为学校课程和教学环境的文化疏离。海发小学学生的状况也如此,所以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非常重要。
  (二)将民族文化引入到海发小学学校教育中,由此缓解非同质文化之间的冲突,改善文化非连续性对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帮助学校学生实现由退缩型适应、同化适应向双重文化适应方式的转变,进而保持学生与民族文化环境的绵续性
  五、 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重要性、紧迫性
  (一) 常么小学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1、 民族文化技艺的流失 
  很多民族男女青年都外出打工,尤其是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中培养出来吹芦笙能手都外出打工,传统的民间芦笙舞蹈艺术在当地已出现萎缩和消亡的现象,而新一代的芦笙手认为芦笙技巧演奏技艺复杂,不愿花费精力去学。传统的芦笙吹奏和高难度的表演技艺已逐渐向简化实用过渡,古老的舞蹈词汇、舞步、动作技术技巧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民间舞技已逐渐走向濒危。 
  2、 民族文化教育师资力量的欠缺
  近几年来,常么小学民族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民族民间教育师资力量却欠缺起来。本来学校专任芦笙舞(操)及月琴课程的有杨明新和杨妃妃两位老师,但因县城高中音乐老师紧缺,我校苗家原生态山歌传承人——杨妃妃老师又被调走了。如今,只剩下苗家月琴传承人——杨明新老师坚持留下来,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做努力。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保障与政策支持
  2017年9月29日,隆林各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六次常委会会议对《隆林各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条例(草案)》进行了初审,2018年6月,隆林各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对条例进行专题调研,召开专题会议审议论证,并进行了再次修改完善,更名为《隆林各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2019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决定:批准隆林各族自治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隆林各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由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2020年2月,省民委及县民族事务局专门莅临常么小学挂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芦笙舞》传承基地,赋予了常么小学传承民族文化的光荣使命。  
  总之,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的一件大事,也是承扬民族文化的一个最好的平台,更是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应该履行保护和承扬民族文化的义务。
  • 【发布时间】2021/6/15 21:47:15
  • 【点击频次】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