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作者】 杜 海

【机构】 四川省蓬溪县槐花镇板桥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与生活相结合,不断给学生渗透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提升让学生的精神境界,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 初中语文;培养;人文素养;探讨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在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影响极深。在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的冲击下,虽有很大的转变,但还是有些残留存在。特别是中学阶段,学校往往过于追求升学率,从而忽略了对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再加上语文课堂的枯燥单调和一些教师教学方式的欠缺,这就比较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而对于养成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人的良好发展来说,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初中学生的人文教育,合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教材,从而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健全、良好的人格特点。由于教育是提升人类精神空间的重要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重视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做粗咯的阐述,愿于同仁共享:
  一、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另外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明显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二、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首先,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中下水平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没有感情的文章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课堂难以激起学生心灵涟漪。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情感加温,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
  三、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此外,通过课文中理论文章的学习,也能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
  总之,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学生人生阶段的必经历程,同时也是为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的准备,更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学习基础不一样,理解能力也各有高低,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个人情况来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一步学习,同时也应当不断鼓励学生,多结合现实社会生活,多丰富自己的知识层面,逐步提高人文素养。
  • 【发布时间】2021/6/16 9:18:42
  • 【点击频次】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