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历史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作者】 1.辛宏珍 2.杨瑞屏

【机构】 1.山东省安丘市东埠中学 2.山东省安丘市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在传统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枯燥的传授知识而非历史学习的方法,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而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并以此为工具来认识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样才能达到学史明志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展创新活动。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识学习规律,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主要有四种可行方法: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历史情境教学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根据情境教学理论、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针对具体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积极创设出类似史实的特定的历史教学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及教育对象灵活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比如,在讲《罗斯福新政》时,在学生预习知识的基础上,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智囊团成员,请你为罗斯福在金融、农业、工业和社会福利方面出谋划策,帮助罗斯福总统解决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遇到的困难。这样倡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参与,气氛热烈,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学生对课本的基础知识有了基本把握。随后,我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罗斯福总统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协作解决问题。这样处理教材,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深化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才能的开发。
  二、利用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指以非习惯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能力,即看见与别人所见相同的东西,而想出与别人所不同的东西。创造性思维的最大特点是追求与众不同的独特性,把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喜欢求新、好动的优势,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激发他们思考和兴趣,思考问题有兴趣,就有创造,就有创新。比如,在讲义和团的“扶清灭洋”时,同学们对义和团的盲目排外和偏激行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趁热打铁,展示了三则材料:一、“我皇即日复大柄,义和团民是忠臣,待等逐尽洋人后,即当回转归山林”;二、“团民仇教,合门惨戮,虽妇婴亦纵横数十刀。”;三、“拆铁路、拔电杆,旋再破坏大轮船。”引导学生读懂材料后,使他们在感性材料中得出理性结论。结论一:义和团本身存在缺陷,如具有浓厚的封建忠君气息,表明革命不彻底;结论二:灭洋手段残忍,连无辜的洋教妇婴都不放过,带有民族复仇主义情绪;结论三:义和团盲目排斥先进文明,具有封建落后的小农意识。抓住学生的兴趣引发深入的思考,推动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使他们的认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三、构建知识框架,形成创新能力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构建的知识网络。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去记忆一些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要学好历史,必须抓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才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例如,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始终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贯穿于中国近代史中有三条主要线索:既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抗争史和探索史);再如,世界近代史的整体知识结构的体系可概括为“一个形态,两个时期,三条线索,四个阶段。”“一个形态”,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世界近代史就是资本议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两个时期”是指世界近代史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为标界,分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在前一时期,自由竞争为其主要特征;在后一时期垄断是其基本特征。“三条线索”是指构成世界近代史具体内容的三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枝术等领域全面战胜封建主义,并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被压迫民族反抗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斗争。在历史时期中,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宗主国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地区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成为世界的基本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与变化,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四个阶段”是指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过程,可分为资本主义社会史前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四个发展阶段。引导学生建立这些知识框架,不但梳理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在讨论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创新反思是历史知识的升华
  “创新”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升华,是将提炼的信息经过重组和改造后内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创新的过程,是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做出富有个性的认识和判断。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考》一书中,对反思是这样界定的:“反思是创造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主动的持久的和周密的思考。”他认为“反思”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能动的认知加工过程。形式通过反思比较,优化学习方法,掌握形式技巧,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新思维是教师教与学统一起来,达到共同进步,并以此为基础,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问题,这往往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敢于打破固定思维,获得新知。例如,对于中国近代史上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落后挨打”这一命题,高一学生谈到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时张口就说“落后就要挨打”。由此可见,这一结论在学生心中已形成思维定势,甚至有个别同学将之演变为“挨打有理”,这就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对历史问题的深入研究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落后一定挨打吗”?要求学生深入思考并举例说明。学生们先是面面相觑,然后在我的启发下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我把学生们的观点归纳起来得出五种结论:1、落后必挨打。因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会发生弱肉强食;2、落后不挨打。如隋唐对待日本的态度;3、落后打先进。如我国古代辽夏金元入侵中原;4、落后与先进平等共存、互通有无。如唐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5、落后受到先进援助。如三国时,蜀国帮助西南少数民族开发南中。通过这些富于创新火花的观点,就是创新反思、知识得以升华的产物。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创新心理,培养其历史创新意识,塑造其创新精神,这不失为素质教育的实际操作的有效方法。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创新素质的锻炼,改进教法,使教学洋溢着创新气息,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出来,使他们真正成为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 【发布时间】2021/6/16 16:43:33
  • 【点击频次】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