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研究

 

【作者】 于 哲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文锦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教师必须确保所有学生都养成科学有效的预习习惯,才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思考

  古人云:“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做好课前预习,即在老师讲课以前,学生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工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忽略了预习,使得教学效率底下。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粗浅的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课前预习一般是学生自己独立地接受新知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知识更新的周期愈来愈短,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2.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像于永正老师说的那样,“书不读熟不开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熟悉课本中的内容,减少听课中的困难,提高听课效率。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也可能是自己不熟悉的思考方法或特殊解法等。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只有把这些“绊脚石”给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3 .有利于学生主动的学习。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如果课前预习得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精力集中,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实践证明,课前经常预习的学生往往比不预习的学习效果更好,而且差异很显著。 
  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对于精读课文,通过预习来培养学生在自读中善于察疑、质疑、搜集、整理的意识。这种预习操作起来较为细致,通过搜集整理、分步朗读、处理字词、思考分析等几个步骤来完成。
  1、了解背景、搜集整理资料。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有些文章时代背景离学生较远,还有的课文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例如:《金色的鱼钩》、《将相和》、《伯牙鼓琴》、《草船借箭》等,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搜集相关信息,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待到课上,可借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其动手查阅资料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2、分步朗读。课文一定要朗读,而且应该放声朗读。朗读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它是教师教学语文的必备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语文必备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在朗读课文时,可分为三步:第一步为初读,给课文标上自然段,给为中的生字注音,画出生字在课文中组成的词语;第二步有感情地大声朗读,注重自然停顿,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则是精读,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体会作者的情感。不同文体的文章,它的朗读要求是不相同的:记叙文的朗读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能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色。而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朗读要求就不同了,在做这两种文体阅读时,就必须先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特色。
  3、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和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预习一篇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的预习可以从阅读、圈点、查补、划批、积累入手,循序渐进。
  (1)阅读。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储备在自己的口语语库中,丰富自己的词汇。
  (2)圈点。课前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以备上课听讲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查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
  (4)划批。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
  (5)积累。对于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或者优美的语句等抄写在积累本上,巩固记忆。抄写的过程中数量可以自己决定。
  4.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课后思考习题。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如课文的内容是否读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
  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课前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是学生一生的财富。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还须注意要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同时允许学生犯错,教师要对学生的自我能力敢于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预习中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参考文献:
  [1]常铮 浅谈语文教学中预习习惯的养成.读与写,2008,3。 
  [2]荣建奎 浅谈课前预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2。
  • 【发布时间】2021/6/16 16:50:45
  • 【点击频次】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