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高年级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作者】 普群兰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嘎吉镇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十分重视古诗词的教学,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去发现古诗词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最终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探究;体验;拓展

  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哲理,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随着新一轮的语文教材改革的推进,古诗词的篇幅数量在语文教材中将进一步加大,在过去的古诗词教学中,常常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灌式方法讲解,以及死记硬背书下抽象的注释,这样的教学是很快完成了教学任务,一定程度上应付了考试。然而就在老师“保姆”般呵护下,学生原有的创造性火花被扼杀,轻易地切割了古诗所深蕴的思想、情感和韵味,阻断了诗文与学生心智、情韵的融通,从而剥夺了学生审美的感受。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古诗教学。
  那么,如何引领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古诗文,体会其意境和情感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高年级古诗词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预习,扎实阅读基础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离不开预习,而古诗文的课前预习尤为重要。因为古诗词写作时代久远,寄寓了古人的思想感情,有的有典故,与当今学生的视域和生活经验落差很大。加上古诗词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只有指导学生认真进行课文预习,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提升其鉴赏能力。
  五言绝句《石灰吟》是明代于谦诗歌代表作之一,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诗中的石灰形象,是诗人人格的化身。学生要理解诗人身处逆境却不肯向恶势力屈服的品质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前,我布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诗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经历。在课堂上,学生借助资料,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有的学生说“于谦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不仅没有得到嘉奖,更由于自己不愿意与朝中的丑恶势力同流合污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当时的社会怎么会那么黑暗呢?”有的说:“于谦一身正气,宁死也不愿逃离,真伟大,要是多几个像于谦这样的英雄,该多好!”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讨论探究,教师稍作点拨,学生就体会了诗人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二、品悟诗句,培养探究能力
  品悟诗句是培育学生自主探究的沃土。在引导品悟诗句中,打破了传统的教师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充分自学、自读、自悟,抓住重点诗句反复品读玩味,主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厚的友谊,我抓住了“孤帆”一词设疑:李白伫立江边,遥望着孟浩然的船消失在茫茫的江面上。江面上白帆点点,船只来来往往,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小组探讨,从“孤”字中明白诗人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友人的一艘船上,他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伴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正是抓住了“孤”这一诗眼,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对友人那份真挚深厚的情感,寓情于景,回味无穷。
  三、展开想象,感悟意境之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两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解说。”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悟诗词的意境之美。
  比如:在《忆江南》的教学中,学生很难体会“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一句。他们大都只能体会到:“太阳出来了,江边的花儿开得比火还红;绿绿的江水比绿草染过还绿。”可实际上,在诗人的眼中,春天的江南是多姿多彩的,远比学生们描绘的丰富。可是,如何才能让学生们感受到呢?此刻,引发学生想象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记得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就利用课件播放与这首诗意境相符的古筝乐,并采用散文描述法——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作者,一边听一边闭上眼睛想象,想象自己正在江边,边走边看,并出示填空题引导学生描述:迎着(  )的春风,我沿江而行,好景美不胜收。你看,那(  )的(  )正(   )……江南真(   )啊!有了具体的想象指导,学生们对意境的感悟也就丰富了起来。
  四、重视朗读,体验诗词情感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遣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如教学《七律?长征》时,我抓住“不怕”二字,让学生想象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联想,通过诵读感受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课外拓展,再激学习欲望
  每一首古诗词都有一段浓缩的历史,一个浓缩的生活场景。如何在诵读、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还原历史,还原生活场景,让学生能更深刻地了解到诗词的美感呢?因此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应抓住时机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
  在教学《黄鹤楼送别》后,我让学生搜集送别诗,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体会诗中的送别之情。在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后,比较学习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除了同题材的古诗扩展学习,还可以是同作者的古诗延伸学习。如学习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后,再搜集李白的其他名诗来诵读。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情,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去感受其语言之美,领悟其意境之美,鉴赏其情感之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提升语文素养,获得美的享受。最终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董蓓飞主编:《小学语文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2]鱼国超,《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发展初探》,《探索与实践》,2002年
  [3]杨辉卓,《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2015(下)
  • 【发布时间】2021/7/7 17:13:04
  • 【点击频次】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