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思考

 

【作者】 陈炳旭

【机构】 四川省邻水县王家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为适应社会发展,为信息时代培养人才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思考

  在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人们处于一个信息交互的时代。信息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源,是社会不断进步的驱动力,它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因此,信息技术已得到广泛运用,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们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改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精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创新的原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鉴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相当浓厚,但还是参差不齐。所以,要求我们教师须精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积极参与到探究信息技术知识活动中,使之在愉悦的环境下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如学习Flash引导线动画时,我设计了一个卡丁车比赛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首先运用实例动画的播放将学生引入情景,而后,设计了沿直线、曲线、和圆形赛道这样三个截然不同的引导动画进行比赛,学生学习热情瞬间被点燃,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最后,比赛胜者终点放飞气球庆贺,此举,进一步拓展了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智能和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重视教学语言,提高教学艺术
  1、准确规范、严谨精炼
  教师在叙述概念或讲述操作方法时,一定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甚至会犯下科学性错误。例如,“存储器”不能说成“储存器”;鼠标操作中的“单击”不能说成“点击”。因为“存储器”、“单击”都是计算机中的常用术语,而“储存器”、“点击”等词语都是生活化的语言,虽然学生能够理解,但不规范。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反复地推敲,词语要经过慎重的选择,力求做到中心突出、条理分明,具有鲜明的逻辑结构。讲授时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言简意赅;要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吐词要清晰,读句应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
  2、富有情感和激励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感情充沛、富有激励性和感染力,并结合自己的眼神、手势和嗓音等体态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田,感染学生的情绪,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理于情,情理相融”。
  3、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三、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筛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四、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只有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实际任务让学生动手去实践,他们才有机会去发挥创造,才能去独立思考,才会有所创新。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泥潭,我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引导学生思考信息向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如在讲授Windows的文件夹操作和文件夹属性的设置后,可故意将学生以往建立的文件拷贝到一个隐含的文件夹中,学生上机时便发现自己的文件“不见了”,纷纷提出为什么?此时再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他们便可能找出“被删除、被重命名、被设置为隐藏属性、被复制到其它文件夹中后再删除原文件”等多种答案。教师再对他们的想法给予分析肯定,并让他们自己归纳总结。
  2、设疑启思,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扉,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敢标新立异,敢于质疑发问,敢于打破常规。如在《Logo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设计一些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程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联系实际,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如指导学生用计算机编辑文稿,制作小报,用Windows画图程序画出简单的彩图和制作书签、卡片等。
  4、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手脑并用,能充分发挥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功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同时还增加学生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巩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一方面指导学生练习基本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引进或自制一些音乐、游戏软件及辅助教学的课件,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如让学生经常在计算机上进行画、拼、编、图案着色等手脑并用的活动。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只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且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课的乐趣,从而想学,会学,乐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发布时间】2021/7/7 17:31:23
  • 【点击频次】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