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锐意改革,勇于探索,打造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

 

【作者】 任利军

【机构】 陕西省洋县贯溪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信息技术课是中学生的必修课,创新教学方式,打造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落实素质教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优势是摆在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
  【关键词】 分组分层;动手应用;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过程,面对素质教育的开展及深人,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既要以新的课改理念作为工作指导,又要摸着石头过河,大胆探索;既要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又要重视以计算机技术为平台的课程整合,创出信息技术教学新路子。
  一、明确目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应把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放在首位,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要多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往往倾向于操作,对课堂理论性教学则感到单调乏味,例如:在学习文本编辑、绘画、音视频播放器使用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生急于动手,此时教师若只是单纯地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采取简单批评指责或强制的方法来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效果不会很好,但若利用语言表达或文本示范、精美图片等来设置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创作的兴趣,学生则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来求知探索,则会收到良好效果。
  二、全面了解学生,注重个体差异,合理采用分组分层教学,解决参差不齐的矛盾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程度和智力水平的不同,把学生分成多个搭配合理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在分组时,要根据教室布局和智力能力差异来编排,以方便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为准则,每组成员不宜过多(3-4人),最终达到整体提高的效果;在分组的前提下,以“任务驱动”为方式,设计好合理的教学任务,在学生明确完成的任务后,利用小组集体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如,在学习绘“水果盘”一节时,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大胆想象,学会使用绘图工具、配色等,学的较好学生要求绘画要精美,配色要协调,并插人文字说明等,在讲解演示完之后,学生就会在自己的设备上进行创作,然后小组进行交流评价;在分组学习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多个容易完成阶梯式学习的任务,供能力不同学生选择性学习,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通过小任务的完成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同时加强优生培养和后进生指导,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需要进行辅导,多培养在信息技术方面有特殊才能的骨干学生,鼓励他们登上讲台或演示台,充当小老师角色,讲解演示交流成果,学习体会和发表个人见解,担任小组辅导员等。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合作、创新精神;既使全体学生能在每一堂课达到基本要求,又能使优秀的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有效解决“吃不了”和“吃不饱”不同需要之间的矛盾。
  三、质疑解难,巩固反馈,拓展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可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互相帮助、个别辅导来解决,对于学生普遍存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给予引导和帮助,但不要直接说出具体的操作过程和步骤,可以指明方向、指导方法、给予启发。鼓励和允许学生大胆想象和探求,要把“满堂问”变为“堂堂辨、堂堂演、堂堂探”的课堂,让学生在辨、演、探中求知,使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成功和喜悦,激发学生更深层的思考。比如,学生在学习了Excel中按条件排序,编排名次后,引导学生如何采用自动填充数据功能完成,并让学生探索在相同条件下名次并列如何自动填充等,引伸拓展,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技能,深化知识。学生在课堂中到底学的如何,发展的怎样,掌握了多少操作技能,还要进行适当的检测和训练,通过训练、拓展、迁移,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强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得到信息反馈,及时进行查缺补漏和矫正;设计一些有开放性、创新性的习题,让学生更好地去熟悉掌握知识,提高运用和创新能力,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加强自学,动手和应用的方法指导
  自学是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的基础。学生自学是自己学习教材和相关知识获取新得的一种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读书习惯,扩展知识面必不可少的途径,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自由调整学习进程,实现个别教学。教材在介绍软件的使用时,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教师不必再照本宣科,只要布置好任务,点拨出知识重难点,就要放手让学生去大胆操作,不懂问题可以再读书或小组讨论,或请老师指点解决。
  动手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
  信息技术课程是知识性和技能性紧密结合的学科,技能占主要地位,只有让通过学生动手,才能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同时动手可以增强自信心;只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一下,学生就会感到计算机并不神秘,即使每次动手只有一点点收获,学生也会有一种成就感,学习的信心会大增,劲头会更足。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讲解不应占更多时间,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操作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慎用“不能动,听我讲“,随意控制学生机等言行。
  应用是培养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所在。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是用来处理其它事务的手段或工具,用它来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在学习“文字处理”内容时,可以制作板报、学习小报……在学习“绘画”时,创作语文上的脸谱,美术上的“春图”、“我的家乡”等精美作品,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用在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为工作学习提供方便,才是学习信息技术的真正目的,对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又要注重信息与其它学科及生活的联系。笔者认为,引导自学,注重动手,加强运用是教好、学好信息技术的法宝。
  五、增强学科意识,促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不应只停留在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层面,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基础工具的巨大功能,走在学科整合的前列。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引入其它学科知识,也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学习拓宽、应用或巩固其它学科知识。譬如,在指法综合训练中,让学生听写英语单词,编辑英文课文;在文本编辑中编辑名人名言,唐诗宋词和应背诵的语文课文等;在运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中,纠正学生错误的发音,普及普通话;在绘画中把生物、环保、科幻与美术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培养其审美能力和高雅的生活情趣;在学习使用音乐播放器中,一方面了解界面相关功能与家用电器功能的对照,另一方面运用该播放器欣赏名曲,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等。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发挥信息技术蕴藏的巨大潜能,挖掘与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生活实际和学科知识,使信息技术课真正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大放光彩。
  • 【发布时间】2021/10/9 17:44:29
  • 【点击频次】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