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对农村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策略思考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贫困生出现“心理危机”是社会的责任。贫困生多来自农村,进入中学后,心灵都会受到强烈的震荡,同时伴随着社会分层,校园也在分裂,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几个学生之间可能就有很大的贫富差距。这种落差给他们带来了比较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由于学生心理问题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成因复杂,农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上又表现出较大程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而,寻求农村学生心理辅导的有效途径,使心理辅导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关键词】 农村;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随着农村在校生数量快速增加,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也不断上升,近几年,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全社会都在关注和帮助贫困生,但关注和帮助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而孤立地从经济上的帮助显然无法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对于贫困生来说,经济资助重要,精神资助更重要。这就需要学校用正确方式来关爱贫困生,引导他们走出误区。
一、关注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编制调查问卷、走访,调查了解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① 自卑心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源于家庭经济贫困。家庭环境好的同学,生活无忧,穿着好,还有零用钱,这使贫穷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家境富裕的同学“阔绰”的消费使贫困生从羡慕逐渐走向心理失衡,对学习不感兴趣,并造成性格内向、感情闭锁。面对经济贫困、生活困难的现实,他们常常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有的选择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害怕与人尤其是害怕与非贫困生交往,少数贫困生甚至悲观失望,自暴自弃。
②过敏心理。贫困生由于贫困而过分苛求自己,过分看重自身弱点和不足,担心自己被别人否定,生怕自己衣食简陋或行为不当会被人取笑,但同时又害怕独处。他们过分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对周围发生的事太多心、太敏感,总是往对自己不利的地方想,逐渐产生敌意、戒备、怀疑、抵制、偏见等不良心理。
③自责心理。贫困生多数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他们本想静下心来读书,眼前却经常浮现疲劳或患病的亲人种种辛苦劳动的场面,甚至夸张发挥,使自己沉浸在自责和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他们认为应该以最优异的成绩回报家人却又无法集中精力,晚上失眠难寝,白天头昏脑胀,整日生活在自责、自恨、自叹、自怜的焦虑、抑郁情绪之中。
农村中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焦虑、青春期困惑、孤独、偏激、狭隘、嫉妒、早恋、逆反心理等,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说谎、人际关系敏感、沉溺网吧、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等。
导致农村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婚姻家庭观念的改变和国家 生育政策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一是离异家庭的大量出现,“单亲”学生逐年增多。社会的变迁使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离异家庭大量出现,单亲家庭学主逐 年增多。二是“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留守”学生逐渐增多。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中的许多富余劳动者,陆续外出打工、 经商,平时都不在家。他们的孩子绝大多数只能留守在家,由老人或亲戚代养,使许多家庭成为“空巢家庭”,出现了很多“留守”学生, 与父母亲交流少,缺乏关爱。三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农村中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重智育,轻心理健康教育,加之农村中学条件有限,完全没有正规的心理辅导老师,也无类似的心理辅导课,没有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给予心理辅导。四是部分学生破罐破摔心理。在学校班级管理中,后进生往往由于成绩差,操行方面弱于其他学主,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常表现为孤独羞怯,经过努力后仍得不到改善,于是责怪、怨恨自己,最后破罐破摔以求心理负荷的释放。
二、农村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教育者应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要把学生心理教育提高到新的高度,教育者应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心理有偏差的学生,应及时给予帮助。
心理辅导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把心理辅导的内容渗透到各 学科的教学中,也可以通过班、团活动的开展来进行。还可以通过学 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来进行,同时辅以心理咨询等手段,才能 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学习辅导是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方而,它主要是结合学科教学来 进行的。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 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 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 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达到心理辅导的 实效。
2、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要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来进行,如新生 入学时的“学前心理辅导”、毕业时的升学心理辅导等。把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活动以及学校的其他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便于发挥这 些常规工作在育人活动中的整体功能。但要注意心理辅导仍须有自身 的目标和内容,不让心理辅导被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 自己的特色。
3、引导家长协同配合
学校教育的效果很容易被家庭的负面影响作用所抵消,因此应注重引导家长协同配合。要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要利用家长会,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讲座;要组织家长委员会,进行 家庭教育经验介绍和讨论。
4、开展心理辅导专题讲座
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每学期举办一次心理健康教 育的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一:适应新的学习 环境和学习要求,富有责任感和进取心,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二:学会与人交往,富有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三:掌握必要的 生理和心理卫生常识,考前心理辅导。
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建立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平台 “三位一体”的中生心理健康安全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农村中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中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 农村;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随着农村在校生数量快速增加,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也不断上升,近几年,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全社会都在关注和帮助贫困生,但关注和帮助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而孤立地从经济上的帮助显然无法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对于贫困生来说,经济资助重要,精神资助更重要。这就需要学校用正确方式来关爱贫困生,引导他们走出误区。
一、关注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编制调查问卷、走访,调查了解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① 自卑心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源于家庭经济贫困。家庭环境好的同学,生活无忧,穿着好,还有零用钱,这使贫穷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家境富裕的同学“阔绰”的消费使贫困生从羡慕逐渐走向心理失衡,对学习不感兴趣,并造成性格内向、感情闭锁。面对经济贫困、生活困难的现实,他们常常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有的选择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害怕与人尤其是害怕与非贫困生交往,少数贫困生甚至悲观失望,自暴自弃。
②过敏心理。贫困生由于贫困而过分苛求自己,过分看重自身弱点和不足,担心自己被别人否定,生怕自己衣食简陋或行为不当会被人取笑,但同时又害怕独处。他们过分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对周围发生的事太多心、太敏感,总是往对自己不利的地方想,逐渐产生敌意、戒备、怀疑、抵制、偏见等不良心理。
③自责心理。贫困生多数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他们本想静下心来读书,眼前却经常浮现疲劳或患病的亲人种种辛苦劳动的场面,甚至夸张发挥,使自己沉浸在自责和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他们认为应该以最优异的成绩回报家人却又无法集中精力,晚上失眠难寝,白天头昏脑胀,整日生活在自责、自恨、自叹、自怜的焦虑、抑郁情绪之中。
农村中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焦虑、青春期困惑、孤独、偏激、狭隘、嫉妒、早恋、逆反心理等,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说谎、人际关系敏感、沉溺网吧、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等。
导致农村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婚姻家庭观念的改变和国家 生育政策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一是离异家庭的大量出现,“单亲”学生逐年增多。社会的变迁使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离异家庭大量出现,单亲家庭学主逐 年增多。二是“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留守”学生逐渐增多。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中的许多富余劳动者,陆续外出打工、 经商,平时都不在家。他们的孩子绝大多数只能留守在家,由老人或亲戚代养,使许多家庭成为“空巢家庭”,出现了很多“留守”学生, 与父母亲交流少,缺乏关爱。三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农村中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重智育,轻心理健康教育,加之农村中学条件有限,完全没有正规的心理辅导老师,也无类似的心理辅导课,没有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给予心理辅导。四是部分学生破罐破摔心理。在学校班级管理中,后进生往往由于成绩差,操行方面弱于其他学主,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常表现为孤独羞怯,经过努力后仍得不到改善,于是责怪、怨恨自己,最后破罐破摔以求心理负荷的释放。
二、农村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教育者应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要把学生心理教育提高到新的高度,教育者应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心理有偏差的学生,应及时给予帮助。
心理辅导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把心理辅导的内容渗透到各 学科的教学中,也可以通过班、团活动的开展来进行。还可以通过学 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来进行,同时辅以心理咨询等手段,才能 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学习辅导是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方而,它主要是结合学科教学来 进行的。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 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 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 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达到心理辅导的 实效。
2、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要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来进行,如新生 入学时的“学前心理辅导”、毕业时的升学心理辅导等。把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活动以及学校的其他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便于发挥这 些常规工作在育人活动中的整体功能。但要注意心理辅导仍须有自身 的目标和内容,不让心理辅导被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 自己的特色。
3、引导家长协同配合
学校教育的效果很容易被家庭的负面影响作用所抵消,因此应注重引导家长协同配合。要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要利用家长会,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讲座;要组织家长委员会,进行 家庭教育经验介绍和讨论。
4、开展心理辅导专题讲座
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每学期举办一次心理健康教 育的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一:适应新的学习 环境和学习要求,富有责任感和进取心,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二:学会与人交往,富有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三:掌握必要的 生理和心理卫生常识,考前心理辅导。
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建立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平台 “三位一体”的中生心理健康安全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农村中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中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 【发布时间】2022/3/22 13:43:33
- 【点击频次】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