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迎接新天使,向心温暖行

 

【作者】 梁金莲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第一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幼儿园新生入园问题原因及对策

  【摘 要】 小班幼儿入园意味着是第一次较长时间与父母分离,这一时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大转折点,因为幼儿开始要面对很多不适应的问题,幼儿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上,都会产生极大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幼儿入园的适应性问题随之而来,如果不加以引导,将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本文采用调查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案例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了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然后阐述了幼儿入园焦虑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 幼儿;入园;不安;原因;对策

  小班幼儿初入园时一般都会伴随着一种情绪,分离焦虑,这种情绪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幼儿的心理、生理健康,这种焦虑对幼儿的影响是双重的,如果幼儿焦虑程度较轻而且是针对于特定的某种情境,比如和家人分离等,是正常的反应;如果幼儿的焦虑程度比较严重就视为异常,而且这种异常行为很容易引发孤僻、自卑等心理上的疾病,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本文从幼儿焦虑的表现和原因入手,从教师和家长方面采取一定的对策,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对幼儿进行安抚,让幼儿可以尽快适应集体生活。最早研究依恋关系的是英国心理学家John Bowlby,较早提出分离焦虑的概念,他发现当幼儿与父母分开时,大部分幼儿会表现出极端的行为和情绪。用各种方式去抵抗父母的离开。小班幼儿出现分离焦虑情绪是再正常不过,因为父母的离开让他们太缺乏安全感。美国心理学家M. Ainsworth还创设“陌生情境法”去跟踪测量幼儿的依恋行为,将依恋划分为三种类型:①安全型依恋;②焦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③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
  一、 小班幼儿入园问题的表现
  幼儿入园时会表现出许多分离焦虑的状况,表现出的入园焦虑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哭泣、大声哭闹;
  刚入园时,幼儿最常见的心理压力表现就是哭闹。幼儿入园的时候哭闹严重,轻则抽泣不止,重则撕心裂肺。幼儿入园时还和父母有说有笑,但看到教室后立马情绪失控,拽着父母马上离开,十分不愿呆在幼儿园,嚷嚷着“我不要去幼儿园要回家”;当父母想带他踏进教室门口时,幼儿便快速紧紧地搂着家长,又哭又闹抓住父母不肯撒手,老师用各种事物吸引他的注意力,还是不肯进教室门躲在家长后边;老师从父母手里抱过来的时候,还用力挣扎迫切想回到家人的怀抱,家人离开时,甚至还会出现滚地板的情况,还一边大喊着“爸爸妈妈回来”,飞快跑出教室寻找。还有些幼儿遇到自己不顺心的事情时,立马嚎啕大哭,任凭老师怎么哄都听不进去,双手乱舞不让老师靠近,还有些幼儿在吃饭、睡觉、上课、游戏时也哭泣不止,甚至出现呕吐的情况。
  (二)依恋老师、自带依恋物;
  这类幼儿通常会认为老师只是他一个人的,是严重依赖老师的跟屁虫,去到哪里都紧紧地抓住老师的手指,老师离开一会儿就会哭闹,大喊着“老师你过来你过来”, 吃饭的时候也是要粘着老师,说“老师喂我老师喂我”。还有些幼儿时常抱着一个小娃娃,上课、户外活动或是睡觉都要拿在身边,老师每次都要耐心地给她编故事,说娃娃要吃饭了睡觉了要休息了,才勉强肯把娃娃交给老师保管。娃娃这个依恋物是幼儿进行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想通过依恋物使自己心理或是生理上感到舒服,缓解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就像是她的稳定剂,但若是任何时间都要拿着依恋物,在情感上来说属于一种倒退趋势,需要分散她的注意力。
  (三)很安静,默默地坐在一边,重复同一句话(比如:妈妈很快就来接我了);
  这类幼儿大多比较内向,每天来到幼儿园就默默地坐在位置上,时不时抽泣几声,自言自语着“奶奶等下就来接我了”类似的话,看到老师像是看到了希望,不停地对老师重复这句话,直到听到了老师的回应才消停,但过了一会儿又继续重复着这句话。
  (四)不正常午睡、不正常进餐、不正常排便排尿;
  即使是精力充沛的孩子,经过了一个早上的学习、玩耍,也应该玩累了,但是到午睡的时间,还是在床上翻来覆去,上蹿下跳,找各种借口离开午睡室,比如说去上厕所、去喝水、去擦鼻涕等,跟老师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老师哄他睡觉也不肯乖乖闭眼睛;吃饭的时候也不认真,转来转去和其他小朋友说话,或是随意走动,时不时回来吃一口,然后又继续走动,经常是要老师在旁边看着才可以正常进食;有些幼儿还出现尿频或者腹泻的情况,大便或是小便都不会自己脱裤子,也不告诉老师只会呆呆地站在那里等老师发现,所以经常把脏物弄到衣服里边。
  (五) 独自游戏,不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这类幼儿相对来说比较典型但又容易被忽略,这些幼儿在和父母分开之后,不会产生太大的焦虑情绪,不会大声哭闹,但总是一个人独处在角落里,既不和小朋友一起参加游戏,也不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对于老师的热情邀请也避之不及,把自己锁在一个小空间里。有些家庭是独苗苗,家长太过于保护自己的孩子,生怕自己的孩子有什么意外,不让孩子和同龄人交往,导致孩子的生活圈子太小,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渠道和机会,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所以入园后,也很难建立同伴关系,这种类型的幼儿适应集体的速度会比较缓慢,但随着集体生活经验的增加,反应会慢慢地变得积极。
  二、 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
  幼儿的焦虑不是毫无原因的,究其表现的背后都有它内在或外在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幼儿对父母的依恋;
  母亲怀胎十月,幼儿对母亲有了强烈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一般表现为:幼儿看到家人在身边时,渴望与其保持亲密的身体接触,从肢体的碰撞中感觉到自己是被关心的,是唯一被关爱着的,在父母身边很有自信心,能和别人正常交往,这种与生俱来的依恋关系使幼儿产生满足感、安全感;当幼儿突然离开父母进入到幼儿园,通常会产生烦躁、忧伤、恐慌、不安等情绪,这些都是幼儿依恋心理的体现,幼儿越喜欢和父母待在一起,越不想离开父母,就不会有想上幼儿园的欲望,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越稳固,幼儿融入集体生活就更加困难。
  (二)陌生的环境和老师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
  父母离开了幼儿园,剩下自己一个人留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大部分幼儿会认为再也看不到爸爸妈妈了,会担心陌生的老师是否会像家人一样关心自己照顾自己,而幼儿本身的适应能力以及自理能力的不足,也会增加恐惧的情绪,觉得无法照顾自己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比如吃饭、洗手、大小便等,会担心在幼儿园没有人能帮助自己,觉得没有安全感,觉得会受挫会没有自信,有的孩子很拘谨,有的孩子大哭大闹,没有上幼儿园的欲望。
  (三) 家长的焦虑情绪会影响幼儿的情绪;
  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去幼儿园,看到孩子哭闹不止心疼孩子,舍不得孩子,就开始抱着侥幸的心理,觉得今天上幼儿园哭闹可能明天就会开开开心地去幼儿园了,然后找借口一味地推迟上幼儿园的时间,这样会让幼儿产生“只要我天天哭闹,爸妈就不送我上幼儿园”的意识,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幼儿适应集体,只能让孩子的哭闹情绪更加地严重。幼儿有一点不舒服,家长就不送幼儿来园,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好的,当幼儿在家里休息一天后再来幼儿园,在没有和教师建立起依恋关系的前提下,幼儿多多少少会感觉到一些陌生,适应集体的时间更相对地延长,很不利于幼儿融入集体。还有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哭自己也跟着哭,这种行为可能会让幼儿错认为家长不要他们了才送来幼儿园,加重幼儿焦虑情绪。家长这种消极过度的焦虑情绪,会直接影响幼儿并强化幼儿,在幼儿适应集体的过程中,对幼儿更大影响的其实是家长,要想缩短适应期,家长的情绪情感同样重要。
  (四)幼儿园的环境布置;
  幼儿园是幼儿的第一个教育场所,幼儿在这个环境里学习、成长,幼儿园环境对幼儿的教育有重要的作用。当幼儿第一次进入幼儿园时,对这陌生的校园充满了不信任,这个地方能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且让幼儿爱上这个环境,校园环境的布置和班级环境的氛围就显得相当重要,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建立起对这个环境的安全依恋。如果幼儿园内的环境只注意墙壁的简单粉刷,没有教育意义,颜色和图案单调、缺乏趣味性,环境卫生简陋肮脏,会直接影响幼儿入园的情绪。
  三、不同依恋类型的幼儿入园焦虑的案例及分析
  (一)安全型依恋的幼儿;
  安全型依恋的幼儿,母亲在身边的时候幼儿会觉得非常地自在,能独立去探索周围新鲜的环境,又时常回来找妈妈亲热一下。当母亲离开时,孩子会表现出不开心的情绪,但是当母亲回来后就开心地马上回到母亲身边并寻求肢体接触。幼儿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起初会表现得很害羞,但骨子里不怕生的性格会让幼儿的适应速度非常快,一下子就能够自在地玩耍,与陌生的人可以大胆地沟通交流,但还是会有一定的警戒心。
  案例:“我是活泼的小孩”
  班上一个叫方方的小朋友,她很乖很听话,有着甜甜的声音,初到园就大方地跟老师打招呼,对老师表现得非常友好,家长带着她在教室里逛了一圈熟悉环境之后,她就大大方方和妈妈挥手再见,一个人高高兴兴地玩起来了,后来凭着开朗外向的性格很快就与几名小朋友熟悉起来,并成为了好朋友。
  分析:这个孩子的适应性和交往能力都比较强,这类幼儿经常欢笑,较少哭闹,喜欢玩弄、操作物体,喜欢探索新事物、甚至敢和陌生人交流,幼儿乐于与人相处、信任人的基本交往态度,入园时情绪良好,很容易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环境。
  (二)焦虑—矛盾型不安全依恋的幼儿;
  这类幼儿对母亲的情感状态是一种比较消极的反应。到了新环境中,喜欢妈妈陪着,会紧紧挨着母亲,几乎没有探索新环境的欲望。他们在看到陌生人后,开始感到警惕、焦虑,当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得非常苦恼,甚至表现出巨大的哀伤或愤怒,与父母的每一次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一旦母亲回来,一方面表现得要跟母亲接近,紧紧抱住母亲,另一方面又选择负面情绪的身体接触方法,幼儿会带着愤怒的表情伴随着哭闹,对父母拳打脚踢,对父母的离去表现得非常生气,父母要用很长时间才能让幼儿的情绪稳定下来。
  案例:“我就是个犟脾气”
  霖霖是一个自理能力较差的男孩子,家长包办的事情太多,导致他比同龄幼儿做事情慢半拍,不愿意和其他幼儿一起玩,表现得十分执拗,户外活动时出汗了老师想帮他脱衣服,但是霖霖很拒绝老师的触碰,眼神里充满了对老师的恐惧和不信任,一直说要回到家里才能换衣服。有时候来园时迟到了,不愿意进教室,对母亲发脾气,母亲要离开时哭得撕心裂肺,哄了很久才能平静下来。离园时是最后一个回家的幼儿,当母亲来接的时候,生气地问母亲为何这么迟才来接他,对于母亲的回答和迟到的行为非常地不满意,随之开始嚎哭。
  分析:幼儿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支持和舒适感,会产生悲伤和怨恨的情绪,因为幼儿所有不安和冲突都是来自于依恋对象,尤其是幼儿在世界观如此狭隘的阶段。
  (三)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的幼儿;
  这类幼儿通常对父母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当父母在场的时候,他们往往不予理会,不会关注父母在做些什么,只顾着做自己的事情;当父母离开的时候,他们也不会用哭闹的方式来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和不安的表现,漠不关心;当父母再次回到身边的时候,回避与其交往,对父母的回来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还是顾着玩自己的。当父母去抱他时,会别扭地挣脱或者扭动身体,有时也会对父母的回来表示欢迎,但只是非常短暂的,接近一下就跑开了。
  案例:“就是要做给爸爸看”
  维维每天进入教室时,头也不回地跟爸爸挥手再见,径直走进教室,在活动中,能够自由自在地玩耍,从来不会哭闹着说要见爸爸妈妈,当爸爸来接他的时候,就故意做出在幼儿园不开心的样子,嘴巴一翘然后用力地收椅子,还不理会老师的离园叮嘱,像是和老师的关系非常的冷漠,但是在平时的一日生活中,维维和老师相处得非常愉快,还邀请老师一起玩游戏,老师说轻轻地收椅子,维维也做得非常好,对于老师的指令,也是完成得非常好。
  分析:这类幼儿对于陌生的环境适应的速度很快,并且能够自由自在地玩耍,对陌生人比对待母亲的回避更少。幼儿小时候不会过分地依恋自己的父母,每一次分离,也许只是很短暂的,表现不可预估,时而平静时而愤怒,一般这样的孩子其实是最没有亲密关系的孩子,没有形成对母亲或者某个特定人的依恋。 
  四、 缓解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的策略
  (一)教师方面应做到:
  1.利用新鲜的事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开展教学活动,寓教于乐;
  兴趣和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幼儿的注意力,整个教室可以布置成温馨的家的感觉,温馨、色彩协调的环境有利于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教师按照每个主题的不同,定期更换创设充满故事性的色彩鲜艳的主题墙,布置成有趣的动物或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出主题墙的内容;开设区域角,比如建构区、美工区、娃娃家、益智区等,用新奇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比如会转动的鸟笼、给小动物喂食、舞狮子等动手动脑的玩具;组织丰富有趣的户外活动,鼓励每一名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让每一名幼儿都成为活动的主角,在每一项活动中开展教学,采用正面鼓励和侧面引导的方法,让幼儿体验快乐,产生归属感。
  2.加强师幼互动,给予幼儿足够的安全感;
  师幼互动是轻松愉悦的,讲究的是师幼之间的同等关系,在师幼的沟通交流中,会产生积极的情感,教师对于幼儿提出的请求或者幼儿的告状,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回应,使幼儿觉得受到了老师的尊重,乐意与老师交往;每天幼儿来园时,教师温柔地跟幼儿打招呼,一声甜甜的“早上好”可以让幼儿感觉到老师的亲切,蹲下来抱抱他或者摸摸头,进行简单的谈话交流,也可以增进幼儿与老师的感情,幼儿可以感觉到老师是很疼爱他的;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幼儿的闪光点,对幼儿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教师还可以给幼儿讲一些有趣的故事,理解幼儿天马行空的想象,营造一种愉快的充满想象空间和安全感的环境;开展趣味的游戏,提供幼儿喜欢的玩具,允许幼儿自由地进行活动,和幼儿一起分享游戏中的乐趣。
  3.不要恐吓幼儿;
  “再哭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再哭今天就不得吃饭!”有些教师可能会因为幼儿哭闹觉得心里烦躁,于是出言恐吓幼儿,幼儿听到这种话自然会吓得不敢再哭闹,这种方法看似行之有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可能带来更多负面影响,会加重幼儿的分离焦虑,对老师产生恐惧。教师在面对新生使的态度及情绪,对幼儿接受和适应幼儿园有重要的影响,幼儿不喜欢严肃、爱批评、爱责骂、脾气坏的教师,幼儿觉得老师很伟大,对老师有好感才愿意亲近老师,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时,当幼儿犯错后切勿使用冷暴力或对幼儿疾言厉色,对幼儿粗暴地训斥。
  (二)家长方面应做到:
  1.幼儿在大哭大闹时,家长不宜长时间逗留;
  首先,家长们切忌有“孩子哭了,我多陪他一会儿”的心态,家长长时间的逗留会让其他的孩子产生情绪感染,不利于孩子适应集体。家长要消除自己的消极心态,把孩子送到门口立刻转身走,不要留恋,要认识到这是幼儿必经的过程,应该明确新入园的幼儿的不适应是一种正常现象。其次,家长应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乐观积极地看待幼儿哭闹现象,要相信教师能够帮助幼儿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应该相信自己的宝贝能够顺利渡过“分离焦虑期”。
  2.培养幼儿入园后应具备的态度和情感;
  幼儿入园前,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去幼儿园参观体验幼儿园的环境,让幼儿有个心理准备,告诉幼儿这就是他准备要上学的地方告诉幼儿这里有许多有爱心的老师、有许许多多的玩具,还能认识很多可爱的小朋友,从美好的方面去激发幼儿上学的欲望;同时,家长可以跟幼儿保证,每天下班一定会把他接回家,对爸妈要去上班的这个事情告诉幼儿,知道并不是把他扔在幼儿园不管不顾;家长还要真诚地告诉幼儿“爸爸妈妈很信任老师,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时,老师会像爸爸妈妈一样关心你照顾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告诉老师”。幼儿进入幼儿园,会需要一个依赖对象,家长要让幼儿知道,老师是值得信任的,当幼儿对老师的信任感增强后,会更快地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回家后家长可以和他谈谈幼儿园的生活,比如在幼儿园学到的歌曲、舞蹈、儿歌等,从正面引导幼儿在园的美好回忆,让幼儿发现在幼儿园能学到很多好玩的本领,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
  3.坏习惯在幼儿园改正了,回家后家长应配合巩固;
  幼儿园其中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来说,可能在家里养成了晚睡晚起的坏习惯,有的养成吃饭慢的习惯,有的养成跷二郎腿的习惯,还有的喜欢吸手指等,集体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幼儿不良的生活习惯,看到幼儿微小的进步,教师都要马上给予表扬,这对幼儿来说是一种鼓励性的精神安慰,回家后就要对幼儿已经改正的行为进行强化,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和习惯,逐步改掉不良习性。
  4.经常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一起配合家教;
  在入园前,教师与家长要达成一个共识,跟家长说明幼儿在园生活可能会发生的一些事情,比如活动时不小心摔倒了磕伤了,小朋友之间闹矛盾不小心受伤了,身体不舒服了拉肚子或是发烧了,都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家长要做好这个思想准备。入园后,家长多与老师沟通,相互了解幼儿在园、在家的情况。家长的尊重、信任和配合对于老师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由于家长过度的关爱和心疼,很多幼儿过上了“小皇帝”“小女王”的生活,家长要适当放手让幼儿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包办过度,这不仅能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也能让幼儿积累自信心,觉得自己能够做得很好。
  结束语
  通过对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的调查,发现幼儿入园焦虑的产生是由诸多因素引起的,既有幼儿自身的因素,又有家长和环境的因素,刚入园的幼儿有分离焦虑的现象是正常的,让幼儿缓解入园焦虑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继续探索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方法,让幼儿更快地适应大集体环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佘翠花.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6,(8).
  [2]许琼华.幼儿不爱入园的心理学分析[J].保育与健康,2007,10
  [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11.
  [4]王玉廷.母子依恋与幼儿焦虑的关系[J]济南:山东省交通厅幼儿园,2011,3
  [5]朱晓红. 社会兴趣视角下的小班幼儿人园焦虑问题探析.[A]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13,4
  [6]陈艳军.幼儿入园亲子分离焦虑分析及应对策略[A] 甘肃兰州:兰州城市学院幼儿师范学院,2014,3

  • 【发布时间】2022/3/22 13:43:46
  • 【点击频次】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