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
【正文】 面对新课程改革,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讨学习语文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教师观念,明确自身位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严重束缚,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持续发展。而新课标的颁布则要求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研究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应由“权威者、主导者、训导者”转变成“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
二、激发兴趣,引发学生的自学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自学欲望自然会在心中升起,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使之乐于学习,就要想方设法来调动他们的自学兴趣。我们可以设计与课本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如有条件的话可适当通过一些形象的图片展示、视频音频的播放,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我在教现代诗歌《再别康桥》时,我找来了有康桥背景视频的示范朗诵。学生结合画面可以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康桥的美,走进诗境,感受新月派诗歌的绘画美。随后,学生结合诗句能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较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明确目标,找准自主学习方向
首先要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立足于整个教学单元,让学生对学习的目标、方法和过程及课文的重点难点有大概的初步认识。教师要作必要的指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但最终的目标不能由老师不顾实际地强加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自主地确定他们自己的学习目标,让他们从自身特点出发自主定向。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目标,攻有方向呢?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参与指导,帮助学生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获得什么。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在怎么样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渴求的心理,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情境之中。而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教师的提示以及和文本相关的资料,初步感知文本,并在感知的过程中逐步明确目标。如对同一文本,学生可以将语言描写作为学习重点,也可以将写作方法或观察角度等作为学习重点。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既是自主学习的需要,也是教学民主的体现。
四、传授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学生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还在于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如果学生能够在长期的、自主的语文实践中,渐渐领悟、习得,积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学会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语文,学生就真的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了,就真的实现了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对语文课程而言,常用的学习方法、应养成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预习方法、自觉的预习习惯、质疑的方法和习惯、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正确使用各种学习资源的习惯:如使用工具书、图书室,有条件的可使用电脑网络资源等。教师还要指点学生会一些具体的、针对性强的学习方法。如怎样背书,怎样概括文章大意,怎样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的学习方法是很多的,教师不仅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也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尊重学生自己摸索、形成的一些学习方法,因为只有当学习方法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习惯时,才能发挥其作用。
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因势利导
教师要明确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启发点拔,因势利导。学生有一股发自内心的刻苦学习的信念和认真琢磨的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要靠教师的引导、启发和辛勤培育,这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决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主观愿望设计教学过程,而是要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以及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并在教学中察颜观色、循循善诱,适时地启发引导,“点”在关键处,“拔”在疑难处。在合作学习中,当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出现疑惑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当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出现分歧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当学生对某些问题无法处理时,教师要适时点拨。教师就是引路人;教师就是启明灯;教师就是导航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不断被激励去主动地探究。学生的学习不再被限制于教师所讲的范围,而是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创新,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转变教师观念,明确自身位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严重束缚,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持续发展。而新课标的颁布则要求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研究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应由“权威者、主导者、训导者”转变成“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
二、激发兴趣,引发学生的自学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自学欲望自然会在心中升起,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使之乐于学习,就要想方设法来调动他们的自学兴趣。我们可以设计与课本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如有条件的话可适当通过一些形象的图片展示、视频音频的播放,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我在教现代诗歌《再别康桥》时,我找来了有康桥背景视频的示范朗诵。学生结合画面可以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康桥的美,走进诗境,感受新月派诗歌的绘画美。随后,学生结合诗句能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较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明确目标,找准自主学习方向
首先要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立足于整个教学单元,让学生对学习的目标、方法和过程及课文的重点难点有大概的初步认识。教师要作必要的指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但最终的目标不能由老师不顾实际地强加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自主地确定他们自己的学习目标,让他们从自身特点出发自主定向。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目标,攻有方向呢?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参与指导,帮助学生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获得什么。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在怎么样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渴求的心理,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情境之中。而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教师的提示以及和文本相关的资料,初步感知文本,并在感知的过程中逐步明确目标。如对同一文本,学生可以将语言描写作为学习重点,也可以将写作方法或观察角度等作为学习重点。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既是自主学习的需要,也是教学民主的体现。
四、传授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学生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还在于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如果学生能够在长期的、自主的语文实践中,渐渐领悟、习得,积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学会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语文,学生就真的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了,就真的实现了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对语文课程而言,常用的学习方法、应养成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预习方法、自觉的预习习惯、质疑的方法和习惯、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正确使用各种学习资源的习惯:如使用工具书、图书室,有条件的可使用电脑网络资源等。教师还要指点学生会一些具体的、针对性强的学习方法。如怎样背书,怎样概括文章大意,怎样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的学习方法是很多的,教师不仅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也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尊重学生自己摸索、形成的一些学习方法,因为只有当学习方法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习惯时,才能发挥其作用。
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因势利导
教师要明确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启发点拔,因势利导。学生有一股发自内心的刻苦学习的信念和认真琢磨的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要靠教师的引导、启发和辛勤培育,这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决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主观愿望设计教学过程,而是要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以及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并在教学中察颜观色、循循善诱,适时地启发引导,“点”在关键处,“拔”在疑难处。在合作学习中,当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出现疑惑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当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出现分歧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当学生对某些问题无法处理时,教师要适时点拨。教师就是引路人;教师就是启明灯;教师就是导航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不断被激励去主动地探究。学生的学习不再被限制于教师所讲的范围,而是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创新,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 【发布时间】2022/3/22 13:51:33
- 【点击频次】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