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在小学美术课上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作者】 刘 敏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肇兴镇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我是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在常年和孩子们亲切相处的情况下发现:现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孩子的问题也如潮水般涌现出来,出现了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受到了家长的溺爱,在家里是说一不二的小皇帝。另一种是留守儿童,社会在进发展,成年人因肩负着重担与远大的理想抱负而忽略了家庭和子女,把孩子交给老人或者保姆。使孩子在成长中形成诸多问题,其中一点就是不会去爱和不会表达爱。针对这样的一种社会现象,该如何应对呢、这看似家庭问题,但也需要学校的参与,需要学校和家庭一起重视起来,对中国的未来负起该负的责任,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和建设祖国、使中国变成强国的栋梁!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反思: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的我,该如何对我的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啊?答案是:要身体力行,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传播和审美教育的同时,对学生渗透爱的教育。美术课以独特的性质、个性的创意、直观感受等方式赢得小学生的喜爱,便很容易通过美育使学生感悟真“真”、“善、”“美”,从而使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素质。所以,用绘画形式在美术课教学中主动去陶冶学生的情感,是一名美术老师需要重点去做的。要在美术学习中体现爱心教育,就要让学生学到美术技能的同时也能得到爱的“沐浴”。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在多位家长的宠爱下,变得只懂得爱自己,认为并要求所有人都该爱他,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去爱别,不懂得去表达爱,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体贴他人。每当遇到不顺自己意愿的事情时就会愤怒等。溺爱固然是问题,那么反观另外一种现象,缺爱的孩子,他们被父母所谓的“爱”“遗弃”在“小饭桌”(即招收看护、就餐学生的个人场所)。父母为了让孩子从小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环境,或者,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富足的生活条件。用这样的、爱的名誉,剥夺了孩子享受父母的爱的陪伴。这些孩子因缺失高质量的爱的陪伴,而感觉被忽视,从而压抑自我,不表达自己的爱。对于这样的孩子教师应该给予更多地关注,让他们可以得到爱的补充,感受被重视的温暖。没有爱的输入,就没有爱别人的能力。拥有一颗爱心是一个健全人格的体现。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对这一情况必须要重视起来,坚持不懈的在美术教学中进行爱的教育。”
  首先,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从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品质开始。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行为举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课堂上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效仿的榜样。比如,有的学生将用过的废纸揉成一团丢进垃圾桶,我便轻轻地拾起、展平,放到班级的一个角落里。然后,认真的对学生讲:学校的保洁阿姨每天会将你们丢弃的废纸展平,收集到一起,积攒起来送到废品收购站,保洁阿姨每天还每天还保洁阿姨每天洁的学校没有一起重视起来,对中国的未来夫妻社会付出辛苦的劳动,才换来我们明亮整洁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能帮助阿姨做些什么呢?这时便会有同学想到帮忙把用过的废本子和废纸积攒起来。通过老师的言行引导,让学生们懂得:要关爱别人,心里要装着别人。通过这样的教育,爱人之心便会悄然潜入孩子们的心田。
  第二,利用欣赏课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纯洁爱情,温暖亲情,真挚友情等情感要素,都体现于美术作品的情节、人物、线条、色彩当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欣赏课的优势,引导学生去感受作品的魅力,体味作品中的浓厚爱意。经常的引领性欣赏,会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是如何构思“爱”的主题,线条、色彩等形式怎样画才能表达出你的“爱”。有了这样的欣赏体验积累后,学生慢慢会形成欣赏感悟的自觉性,他们会感受到作品的美,作品中那暖暖的爱意。在指导学生欣赏时,我们不要直接给学生指出这是“真”的,那是“善”的“美”的等等。要让学生自己去体味,老师应该学会去赏识学生的亲身感受。在欣赏毕加索《格尔尼卡》让学生们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欣赏油画《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学生感受和平的安定与美好;在欣赏油画《父亲》时,从父亲满脸条条的皱纹和粗糙的大手,让学生感受父亲的艰辛和劳累,从父亲手里拿着的破碗,让学生感受父亲为了儿女,在生活上是多么节俭。学生经过这样的欣赏体验,就会自然地想到自己的父母和亲人,想到他们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一切,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增添了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在美术欣赏课中,我们向学生介绍作品时,还可介绍作品的一些背景材料。比如:和学生共同欣赏我国优秀的绘画和雕塑作品时,我结合中国近代史,告诉学生外国列强当年是如何欺辱我们,掠夺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并把这些优秀的绘画和雕塑作品存放到他们的博物馆。这时候许多同学都感到非常气愤,爱国的情怀也油然而生。欣赏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把老师的感受强加于学生的欣赏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让学生独立地、快乐地、自由地欣赏和体验,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进一步的评论。学会和别人交流欣赏感受,慢慢地养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品格。一旦孩子们拥有了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心理,他们内心也就同时拥有了对一切事物充满了爱的基础。
  第三、美术课要通过教学内容和老师的情感传输,使学生变得自己心中有爱,能感受到爱,而且能施爱与别人。在上《我的生日》一课时,首先我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生日是如何过的?妈妈是如何为我准备庆祝生日的?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在同学们一阵热烈的讨论后,我对学生们说:“在有的国家, 孩子把自己的生日称为“母难日”,在这一天他们向母亲鞠躬,因为自己出生的时候是母亲最痛苦的时候”。我接下来播放了一段母亲分娩时的视频场景,视频中母亲痛苦的表情和声音深深震撼了学生们,他们有的低下了头,有的眼里流出了热泪。我接下来问学生:“母亲关心、关爱我们,但是大家关心过自己的母亲吗?母亲的生日是哪天?母亲最爱吃的一样食品是什么?通过妈妈的言行举止,你能明白他们的心思吗?”好多同学都陷入了沉思。我接着问学生:妈妈这么关爱我们,大家应该如何去关心和照顾妈妈哪?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星期天的时候可以帮助妈妈做些家务,如如洗碗、扫地、拖地等;或是和妈妈说说白天看到的有趣的事情,让妈妈开心。妈妈不开心时,应该去安慰她。这期间,我还会关注妈妈不在身边的孩子,并用实例告诉他们:不管怎样,爸爸妈妈的爱一直都在他们的身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对父母的理解也同样是对爸爸妈妈的一种爱。
  对孩子们的“爱”的塑造需要坚持不懈。并不是每一节美术课都要设计成“爱心”辅导课,而是需要靠教师的一种教学意识的自觉,把对学生情感世界、以及判定是非思维或取向的引领,当成一种责任,自觉利用美术教学资源适时地影响、熏陶他们。使学生在美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即可以学习到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够获得积极的、美好的情感体验。
  在美术教学中想要激发情感,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就要有意识对学生创造特定的情境,为学生情感的生成创造条件。要不断地去研究探索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新的方法和手段,坚持把育人放在首位的教育理念。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着天真善良的情感元素,需要老师来引导,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重视他们的情感,尽量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提升与引发他们心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欣赏他人,感恩他人,有爱人之心。我们长期努力地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
  • 【发布时间】2022/4/12 8:51:22
  • 【点击频次】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