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有效开展家校共育
【关键词】 ;
【正文】 在当前“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作为教育主力的学校和教师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新背景下的“育人”重任。如何让孩子在减轻学习负担的情况下成绩继续进步,保持稳步提升,实现家长期望,就成了最现实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家校共育”是最好的选择,为实现有效的家校共育,从教师自身和教师与家长的教育关系共建两方面都要做出努力。
一、教师自身的认识和提高
(一)充分认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首先,家校共育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渠道。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致和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和谐的家校共育关系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促使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再次,家校共育关系可以使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有力的教育资源去优化、促进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
(二)做学习型教师,提高专业水平
“双减”政策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就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做学习型的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拥有先进的科学的育人理念和方法。不断适应“双减”政策的要求,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实践性、生活性,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压力。不断思考新形势下的家校关系,不断学习运用好家庭教育资源。
二、搭建家校教育共建平台
建立良好的家校教育关系,让学生拥有完整化、一致性的教育离不开家校的沟通、家校和谐关系的营造以及强有力的家校通力合作。
(一)用好现代化交流媒介,及时与家长沟通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与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在多方位角度下助力学生成长。在以往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学生家长交流的机会较少。交流的方式多以家长会、家访为主,虽然这种沟通方式一样能够了解学生情况,但却缺少沟通交流的实时性,家校形成的合力可能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所以这种沟通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微乎其微。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后,教师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表现,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家长共同商议如何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改善学生身心健康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中的微信、微博、QQ、公众号等软件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为其推荐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视频,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尽量避免学生因家庭因素影响到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通过与家长的互动,教师还可以根据家长诉求、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将其反馈给学校,由领导根据参考数据进行决策,从而打破传统家校合作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效提升学校和教师工作效率。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家校沟通氛围
教师要与家长互相尊重,共同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沟通氛围。在家校沟通当中,教师是创造和谐沟通氛围当中的最关键的人物,如果教师能够协调好自己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营造出这种和谐的沟通的氛围,那么家校之间要沟通的事情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沟通时:第一,要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坦诚以对、推心置腹,讲究方式和方法,能够站在对学生有利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能够给人以可亲可敬的感觉,这样家长和学生才愿意跟我们去交通和沟通,才能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够亲其师,信其道。第二,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要言简意赅,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这样家长才能够信任我们的工作,才愿意配合我们的工作,配合学校去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第四,与家长确立共同的育人目标,家校双方抱着一个共同“育人”的目标进行教育,转变家校对立的观念,尽量消除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争取达到育人协同体的目的。
(三)通力合作的家校教育体系
建设通力合作的家校教育体系并非易事,因为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够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由此可见,掌握家长具体情况,适时引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也是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校行为及时的向家长反映,让家长充分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着重指出学生需要改进加强的点,帮助家长进行目标准确、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对部分不会进行家庭教育,家庭沟通困难的家长,教师需要积极帮助家长思考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寻找相关案例和家庭教育的文章、视频,帮助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在学校的教育当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家长的资源,然后引领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活动当中,甚至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当中,从而能够达到家校合作,共同育人的目的。比如:有的班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邀请家长进入班级讲个人的人生奋斗经历。有的班级邀请家长来参与班级的管理,每个学期10位家长可以根据个人的时间,自行选择一天到学校做教师的助理。通过活动,家长在学校的一天对学生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对于教师工作也有了更多的理解。促进通力合作的家校共育体系的形成。
总之,实现“家校共育”需要教师从自身和家校关系上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努力,不断创新。只有处理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让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才能给学生完整性的、有效性的、持续性的教育,从而助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一、教师自身的认识和提高
(一)充分认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首先,家校共育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渠道。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致和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和谐的家校共育关系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促使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再次,家校共育关系可以使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有力的教育资源去优化、促进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
(二)做学习型教师,提高专业水平
“双减”政策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就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做学习型的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拥有先进的科学的育人理念和方法。不断适应“双减”政策的要求,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实践性、生活性,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压力。不断思考新形势下的家校关系,不断学习运用好家庭教育资源。
二、搭建家校教育共建平台
建立良好的家校教育关系,让学生拥有完整化、一致性的教育离不开家校的沟通、家校和谐关系的营造以及强有力的家校通力合作。
(一)用好现代化交流媒介,及时与家长沟通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与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在多方位角度下助力学生成长。在以往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学生家长交流的机会较少。交流的方式多以家长会、家访为主,虽然这种沟通方式一样能够了解学生情况,但却缺少沟通交流的实时性,家校形成的合力可能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所以这种沟通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微乎其微。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后,教师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表现,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家长共同商议如何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改善学生身心健康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中的微信、微博、QQ、公众号等软件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为其推荐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视频,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尽量避免学生因家庭因素影响到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通过与家长的互动,教师还可以根据家长诉求、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将其反馈给学校,由领导根据参考数据进行决策,从而打破传统家校合作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效提升学校和教师工作效率。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家校沟通氛围
教师要与家长互相尊重,共同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沟通氛围。在家校沟通当中,教师是创造和谐沟通氛围当中的最关键的人物,如果教师能够协调好自己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营造出这种和谐的沟通的氛围,那么家校之间要沟通的事情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沟通时:第一,要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坦诚以对、推心置腹,讲究方式和方法,能够站在对学生有利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能够给人以可亲可敬的感觉,这样家长和学生才愿意跟我们去交通和沟通,才能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够亲其师,信其道。第二,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要言简意赅,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这样家长才能够信任我们的工作,才愿意配合我们的工作,配合学校去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第四,与家长确立共同的育人目标,家校双方抱着一个共同“育人”的目标进行教育,转变家校对立的观念,尽量消除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争取达到育人协同体的目的。
(三)通力合作的家校教育体系
建设通力合作的家校教育体系并非易事,因为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够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由此可见,掌握家长具体情况,适时引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也是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校行为及时的向家长反映,让家长充分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着重指出学生需要改进加强的点,帮助家长进行目标准确、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对部分不会进行家庭教育,家庭沟通困难的家长,教师需要积极帮助家长思考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寻找相关案例和家庭教育的文章、视频,帮助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在学校的教育当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家长的资源,然后引领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活动当中,甚至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当中,从而能够达到家校合作,共同育人的目的。比如:有的班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邀请家长进入班级讲个人的人生奋斗经历。有的班级邀请家长来参与班级的管理,每个学期10位家长可以根据个人的时间,自行选择一天到学校做教师的助理。通过活动,家长在学校的一天对学生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对于教师工作也有了更多的理解。促进通力合作的家校共育体系的形成。
总之,实现“家校共育”需要教师从自身和家校关系上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努力,不断创新。只有处理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让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才能给学生完整性的、有效性的、持续性的教育,从而助力学生更好的发展。
- 【发布时间】2022/4/12 9:09:45
- 【点击频次】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