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略谈农村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一般模式

 

【作者】 刘江叶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桠杈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给小学低年级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是非常低的,因此,在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古诗的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采取比较固定的模式,培养学生对于古诗学习的兴趣,然后再利用一些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真正的爱上古诗,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模式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小学课本收录了不少古诗词精品,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 抒情色彩,是学生进行文学积累、语感培养,提高语文素养的良好载体。但遗憾的是,以往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苦记,学会的标准通常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础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因此,我大胆地向传统古诗教学发起挑战,摸索出尝试理解、感悟想象、升华创造的低年级古诗教学新模式。
  一、“读读看,你知道了什么?”——尝试理解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强调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认为学生与课文之间是一种“对 话”的关系,课文的意义不是由老师提出来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发现和创造谁也不能取代,只有靠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但正是由于古诗在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对古诗的学习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于是乎,我们“好心”的教师往往包办代替,把自己的理解、教参的解释一古脑搬给学生,以之取代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但“读诗感悟、尝试理解”过程的遗失,使学生丧失了对古诗的探究兴趣,亦使我们失去了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时机。为此,我总爱在授课之初就直接问学生:“读读看,你知道了什么?”
  我惊喜地发现,虽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但他们仍能从字里行间挖掘出自己所理解的东西。在学习《小池》时,孩子们纷纷举手:“我发现这首诗写了泉眼、树荫、小荷、蜻蜓,是一幅好美的图。”“我看了旁边的图,我猜‘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意思是小小的荷叶刚露出尖尖的角,早就有一只蜻蜓立在上头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对对对,我爸爸告诉过我,这是一首描写初夏景物的诗,就是从‘小荷才露尖尖角’看出来的。”“我还知道一首描写夏天的诗——《采莲曲》呢。”说罢便手足并用地边背边表演起来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上次我们舞蹈队编了一个动作就很像这个‘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瞧,就是这样。”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孩子们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就在这种自我阅读中、在相互碰撞中产生、深入,这岂不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所在吗?
  更让我窃喜的是,一阵热闹表现之后,又有一些孩子皱着眉头举起了手:“李老师,‘泉眼无声惜细流’是什么意思?”“树荫怎么去照水,又怎么去爱晴柔呢?”“晴柔是个什么东西?”教室里安静极了,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我,等着我释疑解惑。是呀,正所谓读而生疑,疑而知不足,不满足的心态使孩子们产生了强大的求知欲望,为新知识的传授奠下了良好的氛围,难解字词的瓶颈问题也在学生的主动求知中迎刃而解。
  二、“闭上眼,你看到了什么?”——感悟想象
  我们常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古人写诗亦“贵在含蓄”、“意在言外”。那么,这就更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仅只停留在对字词的字面理解、对诗句的简单背诵上,而应该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古诗的言外之意,想象到古诗蕴涵的丰富画面。因此,在理解了诗句意思后,我常爱请学生“闭上眼”,在悠然的古乐中,听老师深情朗诵,任思绪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古诗词的长河里邀游,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在听了《登鹳雀楼》之后,孩子们兴奋地 告诉我:“李老师,我看到了一轮火红的太阳正靠着青山慢慢地落下去,滚滚的黄河水朝着大海不停地奔涌。我还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呢,像瀑布一样。”“我看到自己变成了诗人李白,正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一手搭着额头往远处看,——边就把这首诗写下来了。”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还说:“李老师,我一开始看到了一幅很美很美的景色,但我还想看山那头有什么?海那边有什么?正好您在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把我一步一步地送到了最高的一层楼,让我看到的更多,看到的更美了。”“对!李老师读到楼的时候,声音很大,还把我送到了太空中呢!”……
  你瞧,低年级的孩子不愧是“想象的大师”,他们“思接千里,视通万物”,将思想的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把具有时间、空间或相关事物的感性经验组合起来。在想象的基础上,学生对诗歌的感悟既是一种艺术再现,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他们了解了诗中之意,体会了诗外之情,而沉淀、积累下来的不正是我们在新课程中一再强调的“语感”吗?
  三、“画、唱、读、演,我用我法学古诗”——升华创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对教育影响具有选择性,他们可以积极地接受某种影响,也可以消极地抵制某种影响,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权利,自然能达到国画中“笔愈简而气欲状,景愈少而意愈长”的境界。
  由于古诗常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声韵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我们的学生在课之末常爱选择画诗、唱诗、读诗、演诗等各种方法来进行艺术再创造。孩子们化成了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摇首捋须,在低吟高诵中浑然无我,游华山,骑黄牛,独钓寒江雪,停车爱枫林……孩子们扮成了乡村野童,“笑问客从何处来”,扮成了将军李广,“引弓没入石棱 中”……而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更让孩子们欣喜地在课堂中拿起了画笔,画《咏柳》,画《小池》,画《绝句》,画《梅花》……在《望庐山瀑布》中,孩子们互帮互学,画出了诗中烟雾缭绕山,曲曲弯弯路,高高低低树,更画出了雄伟壮观直下三千尺的银色飞瀑。在《宿新市徐公店》中,孩子们更为要否画出“黄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要画出黄蝶,因为诗中说了‘儿童急走追黄蝶’,没有黄蝶,追什么呢?”“不要画!诗中不是说‘飞入菜花无处寻’吗?它已经找不着了。”且不论孰对孰错,对古诗的读解不就是在这无尽的对话、绘画、表演、吟唱、朗诵中悟了出来吗?而孩子们自觉、主动的艺术再创造更为我们的古诗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新课程、新课堂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古诗教学的模式应该还有很多,我想,无论是哪种教法,只有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我们的课堂才能葆有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比较视域下的古诗教学策略[J]. 孙彩红.  教学与管理. 2021(20)
  [2]叶青.基于儿童立场,构建“习为中心”的低年级古诗教学模式[J].新教师,2020(12):31-32.
  [3]基于文体特征的古诗教学内容研究[J]. 胡云.  文学教育(上). 2020(01)
  [4]许虹.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方法探讨[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01):83.
  [5]于雪,俞妍冰.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J].学园,2018,11(30):92-93+124.

  • 【发布时间】2022/4/12 18:03:16
  • 【点击频次】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