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提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策略探究

 

【作者】 赵海英

【机构】 四川省蓬溪县下河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有效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善于质疑的习惯、善于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对加强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提高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体验。古人云:“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就是让给学生走进文本,感知文本内容的有效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课前预习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即在新课学习前,学生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旧知识走向新知识的探究准备工作。那么,要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兴趣,并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使学生在预习实践中获得学习能力。
  在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深知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也引起了一些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没有得到很好引导和落实,或者说学生预习效果不够理想,没有达到预习的期待效果。其根源是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指导不力,换句话说,教师对学生的预习缺乏科学的指导。引导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必然前提,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基于此,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学生课前预习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对当前指导小学生课前预习现状分析
  (一)预习目的不明确。多数小学语文老师只把学生课前预习当成家庭作业布置,学生怎么去预习,预习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预习效果不言而喻。
  (二)形式单调。部分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每一次内容都千篇一律。既不涉及对文本的质疑问难,更谈不上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促进预习,教师是例行形式,学生是应付了事,收效不大。
  (三)不讲究预习方法。预习的内容偏重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所采用的方法较单一。
  二、学生课前有效预习具体方法指导
  “受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才能“悟其渔识”学生学会了方法,才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叶圣陶先生说过预习原本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这个“必须切实”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简易、实用、有趣和有效的方法。
  (一)指导学生预习阅读课文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可采用“五步读书预习法”。第一步,初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容易读错的生字(至少五个)标注拼音,圈画出容易写错的生字(至少五个)写在预习本上(至少三遍)。读的时候一气呵成,先圈后写。每一次读课文都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中途不能中断。第二步,再读课文,用划线标出难理解的词语(至少五个),利用词典查出本义,再结合上下文进行解释在文中的意思。(进人高年级后,对词意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去解释)。第三步,三读课文,用划线标出含义深刻句子或有疑问的句子。把问题写在预习本上。第四步,默读课文,录妙词佳句。(让积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随学生年级升高,逐渐提高要求)。第五步,再读课文,读给家长听,做到通顺,正确,流利。家长检查合格后签字认可。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边读边思考,从读书中思考寻求答案,提高有效效果.
  (二)指导学生预习学习文中生字、词
  学习生字,包括字的音、形,义的理解都要具体指导。对于“音”,一般情况下会读,如果是多音字,其它读音也要会读。对于“形”,最难的是记住字形,这就要教给学生记字的方法,如:联想、拆字、换偏旁等方法,例如,在学习“染”字时,学生总爱将“染”字中的“九”写成“丸”,我们使用联想法:一块染好的布,需要染九次,所以“染”字没有点。这样,学生便轻松正确记下“染”字的字形。对于“义”,利用字典选出适合本课恰当的意思是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求用生字组词,深入理解词义,积累词汇。
  预习中对生词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词典,借助于学习工具进行学习,寻找解词的方法。例如:联系上下文、解释词中重点字、找同义词或反义词等。例如:理解“丧命”一词,只要知道“丧”是“丧失、失掉”的意思,这个词的含义就十分容易解释了,即:失掉性命。
  (三)指导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预习中,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个难点。在这方面,学生普遍存在着归纳要点不全、叙述罗嗦、语句不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求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要按部就班。细读课文基础上,分三步:第一,分类。分清课文的类型,是写景的。还是写事的,是按不同方面写的还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前者用并连法,后者用串连法。第二,归纳。将文章所写的各部分内容并连起来(连接时,可遵循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干得怎么样的模式),或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串连起来。第三,整理分清主次,去掉次要的部分和罗嗦的语言,加上何适的词语将句子写通顺。
  (四)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质疑问题
  学起于思贵有疑。在预习中,我们不光要对生字新词和内容进行感知学习,还要对此文中所写进行质疑,以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对于小学生,他们更多的可能就是读读文章,把课文读熟悉,而没有更深入的思考。基于此,在授新课前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预习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例如,在指导学生质疑提问时,不能放手让学生随意提问,否则提出的问题杂乱突不出重点,教师难于把握。笔者认为应引导学生抓住课题、关键词语、重点句子、教材中自相矛盾处进行质疑,这样利于指导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要提高课前预习有效性,教师必须要有解读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从近期目的看,是为了学生学习具体课文的铺垫;从长远目的看,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撷取、驾驶知识的能力。
  (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学会做笔记
  教给学生“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积累资料,特别是能够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宋朝学者朱嘉读书时喜欢用各种彩色笔做记号,初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画出,再读时用青笔画出,以后用黄笔,最后用黑笔,他说这样可以“渐渐向里寻到精英处”。做记号的方法对学生也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教师事先可以和学生商量几种常用的记号,如直线(-)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曲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用(一)表示关键的词语;在表示动作的词下面用(▲);表示神态的词语下面用小圆圈;问号(?)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
  总之,要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方法很多,贵在落实。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教会学生预习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手段,故提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陈爱妹,提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指导策略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6年。
  [2]赖晓春,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J].新校园旬刊,2017年。
  • 【发布时间】2022/5/22 10:10:57
  • 【点击频次】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