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
【正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手段,它改变了传统“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极大的推动了教学变革。音乐教师应掌握必要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在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健全人格、丰富审美情操,使之成为音乐教学的得力助手。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使课堂多彩化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一般是学生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播放乐曲,缺乏形象性、再现性、灵活性、直观性和高效性等特点,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很难理解老师所讲的音乐知识,往往觉得兴趣淡漠、枯燥无味,激不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久而久之对课堂感到厌倦,教学效果难以实现。
恰当的把多媒体融入教学,能使枯燥的粉笔字和生硬的图像如生命般“动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和魅力。图片可以反复出现,乐曲可以反复播放,文字、图像直观的展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到所要讲解的内容,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多媒体将悦耳的音乐、迷人的画面,优美的歌声完美地融为一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直观去感受音乐所表现出来的美,对推动学生进一步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起了催化的作用,扩大了视听视野,极大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音乐表现力、创造欲,极大辅助了教学任务,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讲解及教完一首歌曲便完成任务,学生掌握的只是为唱而唱的肤浅知识,没有从音乐课中吸收到其他的营养。
多媒体的音乐教学当中,运用技术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件制作中插入视频,既满足了学生的乐理学习,并拓展了有其他知识,又能激发起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歌音乐《壮乡美》一课,这是一首壮族40多个支系之一的广西那坡县单声部黑衣壮民歌,有许多独特鲜明的特点,山歌在当地的壮语里叫“伦”,其特点是句末带衬词“娘啊呢”。这首歌为宫调式,变换拍子,每句都落在宫音上,共八个乐句,体现了浓郁的山歌特色。用多媒体技术展放,在完整的欣赏完乐曲《壮乡美》课件后,学生能聆听到高亢、悠长而婉转的歌唱节拍,那别具特色的的黑衣壮的风土人情展现在眼前,让学生顿时自然而然的也跟着旋律放声哼唱曲子。由此证明运用媒体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能为学生的音乐教学创设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独立的音乐领悟力、鉴赏力。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音乐教育的艺术实际上是情感的感染力,要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融入音乐,必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感知音乐,通过对音乐的各种形式的情感体验,逐步使学生认识音乐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段。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创设一个艺术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还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效率。
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学中,根据乐曲的开头、高潮、尾声几个部分,结合不同音乐片段、不同情景画面去感受整首乐曲旋律的力度、速度、各种乐器的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制作相应课件,以质朴的旋律、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在欣赏第一乐段“江楼钟鼓”由琵琶拟似鼓声,萧和筝奏出轻微的波音,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这里又似绘画的流线。在乐曲的第二、第三段,主题向上四、五度自由模进,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意境。接着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时,琵琶、二胡和中胡在低音区齐奏,醇厚深沉;第六段,由远而近,呈现了一幅渔歌四起的画面。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出一串由慢而快、顿挫有力的模进音型,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澜拍岸的动态。全曲高潮是第九段古筝琶音衬托下的乐队合奏由慢渐快,由弱渐强,由远而近的意境。接着力度渐弱,表现了归舟远去,万籁皆寂的意境。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学生欣赏后回味无穷。
四、运用多媒体的介入,提高分辩意识
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在欣赏中发现、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一要启发想象,唤起创新。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重新塑造音乐形象,创造音乐情节,从而体会到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
运用用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能提高分辩意识。例如,在欣赏分析民歌的类型特点过程中,可以先启发学生确定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音乐欣赏的研究主题。如欣赏贵州侗族民歌中的《好花红》和云南《蝴蝶泉边》,《好花红》与《蝴蝶泉边》都属于山歌,但由于地区不同,在旋律、曲调上都有各自不同特点。《好花红》是一首流行于贵阳、惠水一带的布依族山歌。歌曲为羽调式,由四个乐句构成,每句都落在羽音上,显示了变化中的高度统一。这首歌出现了三、四、五拍子,在节拍上表现了民歌的自由,但乐句呈现却很有规律。它的旋律委婉起伏,节奏较为舒展,使人感受到一种秀丽的美。而《蝴蝶泉边》是一首云南白族民歌,通过描写电影的主人公阿鹏和金花在大理三月街期间相会蝴蝶泉边,也是通过对山歌表达爱情的情景。曲调的开始由高亢悠长的作为引腔,然后连接四个不规整的乐句构成,羽调式,变换拍子。通过课堂,可以总结出: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野外自由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唱的山歌包括旋律、节奏、题材各不相同各显特色,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操及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与提高。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高
多媒体教学通过利用各种教具、幻灯、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彻底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显著形象性特点: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等,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将音乐与非音乐的相结合,就可以实现通过音乐来描述外部世界的目的,它们带给人的认识功能便会大大增强。如:与文字标题、诗歌结合的歌曲、与人体动作结合的舞蹈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歌剧,与电影画面相结合的电影音乐。因此,如果我们利用编辑软件给音乐配上生动的画面、图片或字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单一的听觉感受变为了视听结合,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来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这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宽与创造力的培养,容易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不是为使用而使用,要恰当有效。其次,教师应不断学习现代化教育思想理论,了解新技术和新软件,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的技能,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总之,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参与音乐课堂教学,使多媒体课堂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了获取信息的渠道。但难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毕竟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处在一个发展阶段,许多方面还不如人意,直至成熟运用还需一个过程。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我们应该明确其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在音乐欣赏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设计出扬长避短的对策,为今后和将来探索出一条音乐欣赏课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更新之路。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使课堂多彩化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一般是学生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播放乐曲,缺乏形象性、再现性、灵活性、直观性和高效性等特点,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很难理解老师所讲的音乐知识,往往觉得兴趣淡漠、枯燥无味,激不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久而久之对课堂感到厌倦,教学效果难以实现。
恰当的把多媒体融入教学,能使枯燥的粉笔字和生硬的图像如生命般“动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和魅力。图片可以反复出现,乐曲可以反复播放,文字、图像直观的展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到所要讲解的内容,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多媒体将悦耳的音乐、迷人的画面,优美的歌声完美地融为一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直观去感受音乐所表现出来的美,对推动学生进一步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起了催化的作用,扩大了视听视野,极大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音乐表现力、创造欲,极大辅助了教学任务,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讲解及教完一首歌曲便完成任务,学生掌握的只是为唱而唱的肤浅知识,没有从音乐课中吸收到其他的营养。
多媒体的音乐教学当中,运用技术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件制作中插入视频,既满足了学生的乐理学习,并拓展了有其他知识,又能激发起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歌音乐《壮乡美》一课,这是一首壮族40多个支系之一的广西那坡县单声部黑衣壮民歌,有许多独特鲜明的特点,山歌在当地的壮语里叫“伦”,其特点是句末带衬词“娘啊呢”。这首歌为宫调式,变换拍子,每句都落在宫音上,共八个乐句,体现了浓郁的山歌特色。用多媒体技术展放,在完整的欣赏完乐曲《壮乡美》课件后,学生能聆听到高亢、悠长而婉转的歌唱节拍,那别具特色的的黑衣壮的风土人情展现在眼前,让学生顿时自然而然的也跟着旋律放声哼唱曲子。由此证明运用媒体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能为学生的音乐教学创设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独立的音乐领悟力、鉴赏力。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音乐教育的艺术实际上是情感的感染力,要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融入音乐,必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感知音乐,通过对音乐的各种形式的情感体验,逐步使学生认识音乐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段。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创设一个艺术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还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效率。
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学中,根据乐曲的开头、高潮、尾声几个部分,结合不同音乐片段、不同情景画面去感受整首乐曲旋律的力度、速度、各种乐器的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制作相应课件,以质朴的旋律、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在欣赏第一乐段“江楼钟鼓”由琵琶拟似鼓声,萧和筝奏出轻微的波音,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这里又似绘画的流线。在乐曲的第二、第三段,主题向上四、五度自由模进,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意境。接着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时,琵琶、二胡和中胡在低音区齐奏,醇厚深沉;第六段,由远而近,呈现了一幅渔歌四起的画面。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出一串由慢而快、顿挫有力的模进音型,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澜拍岸的动态。全曲高潮是第九段古筝琶音衬托下的乐队合奏由慢渐快,由弱渐强,由远而近的意境。接着力度渐弱,表现了归舟远去,万籁皆寂的意境。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学生欣赏后回味无穷。
四、运用多媒体的介入,提高分辩意识
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在欣赏中发现、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一要启发想象,唤起创新。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重新塑造音乐形象,创造音乐情节,从而体会到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
运用用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能提高分辩意识。例如,在欣赏分析民歌的类型特点过程中,可以先启发学生确定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音乐欣赏的研究主题。如欣赏贵州侗族民歌中的《好花红》和云南《蝴蝶泉边》,《好花红》与《蝴蝶泉边》都属于山歌,但由于地区不同,在旋律、曲调上都有各自不同特点。《好花红》是一首流行于贵阳、惠水一带的布依族山歌。歌曲为羽调式,由四个乐句构成,每句都落在羽音上,显示了变化中的高度统一。这首歌出现了三、四、五拍子,在节拍上表现了民歌的自由,但乐句呈现却很有规律。它的旋律委婉起伏,节奏较为舒展,使人感受到一种秀丽的美。而《蝴蝶泉边》是一首云南白族民歌,通过描写电影的主人公阿鹏和金花在大理三月街期间相会蝴蝶泉边,也是通过对山歌表达爱情的情景。曲调的开始由高亢悠长的作为引腔,然后连接四个不规整的乐句构成,羽调式,变换拍子。通过课堂,可以总结出: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野外自由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唱的山歌包括旋律、节奏、题材各不相同各显特色,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操及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与提高。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高
多媒体教学通过利用各种教具、幻灯、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彻底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显著形象性特点: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等,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将音乐与非音乐的相结合,就可以实现通过音乐来描述外部世界的目的,它们带给人的认识功能便会大大增强。如:与文字标题、诗歌结合的歌曲、与人体动作结合的舞蹈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歌剧,与电影画面相结合的电影音乐。因此,如果我们利用编辑软件给音乐配上生动的画面、图片或字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单一的听觉感受变为了视听结合,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来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这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宽与创造力的培养,容易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不是为使用而使用,要恰当有效。其次,教师应不断学习现代化教育思想理论,了解新技术和新软件,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的技能,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总之,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参与音乐课堂教学,使多媒体课堂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了获取信息的渠道。但难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毕竟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处在一个发展阶段,许多方面还不如人意,直至成熟运用还需一个过程。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我们应该明确其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在音乐欣赏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设计出扬长避短的对策,为今后和将来探索出一条音乐欣赏课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更新之路。
- 【发布时间】2022/5/22 10:11:10
- 【点击频次】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