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索与研究

 

【作者】 唐 兵

【机构】 四川省蓬溪县宝梵镇龙洞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数学有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逻辑性强,具有抽象性,学生学习深感枯燥。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好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关键。本文将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索与研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们侧重于对教的研究,忽略学生如何去学以及能力的培养,也没有明确的认识与研究,因此在新课改推动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有必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教学中,注重于数学知识的传授,忽视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如何改革更新,才能把数学课堂真正搞活。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几点入手:
  一、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
  目前,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不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根据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课程目标,以及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不但要注重知识传授,还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有对性地展开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优化教学环境,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用爱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的学;课堂上有了“爱”,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教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改革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以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只注重教师的“教”与,忽视学生的“学”,忽视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其表现为:师道尊严,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课堂活力,教师讲,学生听,严重违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四、转变思想,力在创新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做好他们的表率,把创新素质的养成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贯穿于素质教育实施和每一个学生个体成长的全过程。如在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推理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学生们利用小棒摆出他们所认为的平行四边形后,老师问:“能否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你的拼图是否正确(旨在培养他们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设计的一种思想方法)?”接着问:“能用说理的方法来证明你的拼图正确吗(意在激发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欲望)?”最后问:“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通过“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实际验证,理论论证——概括总结”这几个步骤培养他们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上的时间极其有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生课余的时间更多,活动面更广,思维更自由,更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学习兴趣,开发力智,培养能力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师应积极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出板报、开展有奖竞猜、组织兴趣小组、举行数学竞赛等多种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开展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自己去读课外书、找答案,引发学习数学的高潮,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扩大知识面,拓宽思维空间。
  六、从学生的“学”入手,鼓励“质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主动学习的核心是探究,探究活动始于提出问题,让学生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突破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尝试提出一些问题,(下转第58页)(上接第59页)具体操作如下:
  (一)质疑提问
  对于一堂课中出现的概念,新知识点。学生的头脑中总会有一些疑问,不解的地方,这些疑问正是学生求知的目标和方向。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把新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对新概念,新知识的疑问。如:在教学“用尺规作图时”时,在熟悉了圆规后,请学生对圆规这样新物品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学生提出了:“圆规只能画圆,怎样来作图?”“圆规怎样量长度?”“圆规怎样画一个相同的角?”等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新课所要解决的知识点。然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开展学习,讨论,从而完成了新课的教学。又如教学“分解因式”,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对这个题目提问,学生也提出了:“什么是分解因式?”“怎样来分解因式?”“学习分解因式有什么用?”等有价值的问题,由此开展新课的学习。  
  (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质疑问题
  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加实践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几何添辅助线证明时”时,先出示需要添辅助线的证明题,让学生充分讨论,老师给予适当点拨,使之获得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让问题得到解决。又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用已学已经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问题,大胆质疑。通过积极动脑筋,老师适时引导点拨,学生间共同研究探讨,把老师的“教”和学生“学”密切配合,深刻理解学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质疑是学习永恒的动力,培养质疑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你来了的培养。鉴于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力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更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质疑问题积极问题,放飞思维,激发学习灵感,把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徐学福.探究学习就是创新学习.人民教育,2002
  [2]李茂福,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3]《数学课程标准》师大学2001年7月 
  • 【发布时间】2022/5/22 10:11:22
  • 【点击频次】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