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融合的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语文是初中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对其他学科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传统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发展,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农村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可以有效弥补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的不足,有利于打造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语文素养的同步综合发展,不断探究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语文课堂;融合性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况,各学科通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大程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的有效融合,能够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让学生做到“减负不减质”,轻松掌握语文课堂内容。因此,推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是现阶段背景的刚需。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
1.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中考的压力,致使老师沿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仍是以老师主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一节40分钟的课中,老师们往往为了赶教学进度,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占用时间过多,师生间缺少沟通,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以致于老师无法准确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导致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变得相对较差,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2.不当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差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体现在每个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认知和掌握程度。但大部分的语文老师往往采取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方法,实行“一刀切”政策,只关注成绩靠前的学生,忽视后进生的知识掌握,这就导致后进生对于知识的掌握,造成“吃不透”和“吃不下”的现象。久而久之,后进生的学习效果差,班级的整体水平上不去,教学质量差。
3.学生创新能力弱,表现在过于依赖老师
初一阶段的学生由于刚从小学升入,知识层面还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对于初中阶段的大量课程无法全部消化,进而养成课堂上过度依赖老师,思维封闭,不肯进行创新性训练。特别是随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越来越重复,进而容易导致学生在高年级阶段更加依赖老师,学生们会失去对学科知识点、自我学习方式的创新失去兴趣,各方面创新能力变弱。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有效融合的策略
1.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创新教学模式
为了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巧妙利用信息技术打造翻转课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稳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平台为依托,以网络为通道,首先在信息的获取环节,信息化教学模式采用网络的多面的,多方式的获取模式,能够更加全面地获取知识帮助学生开拓眼界。打造翻转课堂可以有效的弥补在传统方式下,学生不能接触到现代理念和科学的弊端,也将资料以更丰富的形式用于教学。比如,在上《黄河颂》第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从视觉、听觉等多个方面让学生进行感受,在设计导入环节,利用音频播放关于黄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黄河气势磅礴的魅力,然后可以再播放名家《黄河颂》的优秀朗读,在朗读中入耳入心。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初中语文教师要认清信息技术的功能价值,对信息技术应用当中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找到最佳的技术整合运用方案,保证语文学科和技术的深度融合效果。
2.补充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课程学习需求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同时也关系到学生学习思路的拓展和眼界的拓宽。信息化条件下,教育教学方法随之转变,以信息化为基础,当前线上网络教学发展迅速,面对特殊时期网络教学,对于弥补线下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当前线上教育已被广泛普及,应用于教学环节。因此老师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语文学习资源时,可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将学生的文化生活和语文教材等的共同点作为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活动,构建数字化教学方法。杜绝“一刀切”的教法,注重差异化教学,全面关注学生的动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与语文学科进行融合,可以使课堂中吸引学生的亮点更多,也使后进学生开始期待教学过程、不敢在过程中落后。使学生在课堂中持续保持热情,参与活动,使学生能跟上语文课程教学的进度,关注学生语文核心价值和素养的融合要求,努力体现语文综合型和实践性特征,融合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维目标。
同时教师注重创新板书设计,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给板书创新提供技术和动力,而且板书的呈现方式也会更加新颖,比如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字体、颜色、结构等等,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视觉刺激。例如,在教学《咏雪》时,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要完成课件制作,并用课件来替代绝大部分的板书。在板书当中,为了让内容更加丰富和新颖,教师可以整理加入大量关于冬天雪景的照片视频等资料,给学生品味文本情感奠定基础。另外,教师在课件当中插入一定的文本框,用来指导学生掌握重要字词知识,增加基础知识储备。在阅读问题的设计和呈现上,选用动画方式指导学生逐步探究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主旨内涵。
3.注重学生课堂及课后表现,培养创新自主能力
信息技术的创新为教师提供了远程教育、在线教育的途径,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后远程教育的方式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弥补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少的问题,时时掌握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周末时间,教师可以在班级学习群发送一些与语文学习相类似的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就这些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学生加以鼓励和赞扬,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信心。这样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带来积极的作用,增加师生间的交流,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合,使得初中语文开课堂的容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而且全新的教学模式的开发合理用,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都有着良好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认清信息技术的功能价值,对信息技术应用当中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找到最佳的技术整合运用方案,保证语文学科和技术的深度融合效果。作为网络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不落潮流,大胆参与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的实践中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志奇 王娇.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浅谈[J].公务员期刊网,2020(24).
[2]张惠芬.论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J].期刊参考网,2017(07).
[3]李金珍.论初中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J].2020(08).
[4]易干亮.论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J].期刊网,2019(12).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语文课堂;融合性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况,各学科通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大程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的有效融合,能够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让学生做到“减负不减质”,轻松掌握语文课堂内容。因此,推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是现阶段背景的刚需。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
1.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中考的压力,致使老师沿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仍是以老师主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一节40分钟的课中,老师们往往为了赶教学进度,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占用时间过多,师生间缺少沟通,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以致于老师无法准确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导致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变得相对较差,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2.不当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差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体现在每个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认知和掌握程度。但大部分的语文老师往往采取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方法,实行“一刀切”政策,只关注成绩靠前的学生,忽视后进生的知识掌握,这就导致后进生对于知识的掌握,造成“吃不透”和“吃不下”的现象。久而久之,后进生的学习效果差,班级的整体水平上不去,教学质量差。
3.学生创新能力弱,表现在过于依赖老师
初一阶段的学生由于刚从小学升入,知识层面还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对于初中阶段的大量课程无法全部消化,进而养成课堂上过度依赖老师,思维封闭,不肯进行创新性训练。特别是随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越来越重复,进而容易导致学生在高年级阶段更加依赖老师,学生们会失去对学科知识点、自我学习方式的创新失去兴趣,各方面创新能力变弱。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有效融合的策略
1.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创新教学模式
为了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巧妙利用信息技术打造翻转课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稳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平台为依托,以网络为通道,首先在信息的获取环节,信息化教学模式采用网络的多面的,多方式的获取模式,能够更加全面地获取知识帮助学生开拓眼界。打造翻转课堂可以有效的弥补在传统方式下,学生不能接触到现代理念和科学的弊端,也将资料以更丰富的形式用于教学。比如,在上《黄河颂》第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从视觉、听觉等多个方面让学生进行感受,在设计导入环节,利用音频播放关于黄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黄河气势磅礴的魅力,然后可以再播放名家《黄河颂》的优秀朗读,在朗读中入耳入心。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初中语文教师要认清信息技术的功能价值,对信息技术应用当中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找到最佳的技术整合运用方案,保证语文学科和技术的深度融合效果。
2.补充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课程学习需求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同时也关系到学生学习思路的拓展和眼界的拓宽。信息化条件下,教育教学方法随之转变,以信息化为基础,当前线上网络教学发展迅速,面对特殊时期网络教学,对于弥补线下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当前线上教育已被广泛普及,应用于教学环节。因此老师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语文学习资源时,可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将学生的文化生活和语文教材等的共同点作为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活动,构建数字化教学方法。杜绝“一刀切”的教法,注重差异化教学,全面关注学生的动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与语文学科进行融合,可以使课堂中吸引学生的亮点更多,也使后进学生开始期待教学过程、不敢在过程中落后。使学生在课堂中持续保持热情,参与活动,使学生能跟上语文课程教学的进度,关注学生语文核心价值和素养的融合要求,努力体现语文综合型和实践性特征,融合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维目标。
同时教师注重创新板书设计,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给板书创新提供技术和动力,而且板书的呈现方式也会更加新颖,比如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字体、颜色、结构等等,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视觉刺激。例如,在教学《咏雪》时,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要完成课件制作,并用课件来替代绝大部分的板书。在板书当中,为了让内容更加丰富和新颖,教师可以整理加入大量关于冬天雪景的照片视频等资料,给学生品味文本情感奠定基础。另外,教师在课件当中插入一定的文本框,用来指导学生掌握重要字词知识,增加基础知识储备。在阅读问题的设计和呈现上,选用动画方式指导学生逐步探究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主旨内涵。
3.注重学生课堂及课后表现,培养创新自主能力
信息技术的创新为教师提供了远程教育、在线教育的途径,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后远程教育的方式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弥补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少的问题,时时掌握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周末时间,教师可以在班级学习群发送一些与语文学习相类似的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就这些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学生加以鼓励和赞扬,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信心。这样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带来积极的作用,增加师生间的交流,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合,使得初中语文开课堂的容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而且全新的教学模式的开发合理用,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都有着良好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认清信息技术的功能价值,对信息技术应用当中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找到最佳的技术整合运用方案,保证语文学科和技术的深度融合效果。作为网络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不落潮流,大胆参与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的实践中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志奇 王娇.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浅谈[J].公务员期刊网,2020(24).
[2]张惠芬.论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J].期刊参考网,2017(07).
[3]李金珍.论初中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J].2020(08).
[4]易干亮.论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J].期刊网,2019(12).
- 【发布时间】2022/5/22 10:13:27
- 【点击频次】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