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上的应用

 

【作者】 杨 兰

【机构】 广西那坡县城厢镇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伴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的实施和一系列教学理念的更新,新的古诗词教学模式逐渐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尝试,信息技术对古诗词传统教学的导向价值高,全面分析古诗词教学的线上与线下发展情况,我们对古诗词教学的新探索也从未停止。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人教版语文课本中选取的古诗词是经典优秀文化的代表,学习这些古诗词有助于学生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应用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方面,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的古诗词教学进行有效融合是符合教学理念和教育信息化的趋势。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中要求“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如何将古诗词与信息化相结合,来推动古诗词教学的发展,提高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弘扬中华文化,是古诗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技术独特的优势
  信息技术使学习资源无限丰富,信息处理方便快捷,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学习形式灵活即时。这些特点使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整合的优热非常明显:
  1.有利于解决古诗词教学中的难点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特别是初中第三册、第五册和第六册以及有关读本)中,古代诗歌上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奥。但由于学生知识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感到陌生疏远,老师就是讲得天花乱险,学生往往还是略知皮毛而学生往往还是略知皮毛而不得要领,因而古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我觉得将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利于克服传统古诗词教学的局限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存在着某些局限性,比如教学资源与媒体的单调性、教学形式的封闭性以及教学过程的呆滞性。过去,古诗词教学的主要资源就是课本和教参,学生手上则只有课文和练习册而已,教学资源十分贫乏短缺;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朗诵,顶多会用单放机播放一下朗读录音;为了增强增强诗词的直观性,有时也会找幅画来辅助教学,但这种教学媒体总显得较为单调而乏味。在教学形式上,有人用“讲风不止,问风不停,学风不兴,读风不起”这几个词来概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虽然有失偏颇,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重讲轻学”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归纳诗意的串讲式,教师不断面向集体提问、讲解,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自由,没有潜心领。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的学习现状和存在问题 
  应试的压力使得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能潜心研读古诗词,领会其精髓,平时对诗词的阅读积累不是很多,缺乏厚实的诗词艺术功底和驾驭诗词的理论厚度。一些教师疏于学习,特别是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对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知之甚少,其研究创新能力缺失,唯教材、唯教参,热衷于搞标准答案,使得古代诗词教学效率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
  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不少教师往往在古诗词教学上,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欣赏,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烦琐的分析替代了阅读,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进行分析,往往把一首韵味十足、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诗词分析成索然无味的一堆文字符号。重标签式的分析和结论,而忽视诗词本身的审美和情感的共鸣,忽视学生个性的情感体味。老师过多地分析,学生少了诵读,少了欣赏,没了感悟,诗歌成了抽象的说教,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诗歌的兴趣。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改善对策
  (一)增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增强学习自主性的最大动力,兴趣爱好能促使他们去理解,发现古诗词中所存在的美,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呢?我应当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在课堂上放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视频或者是音乐,这样容易带领学生进入诗人所猫述的那个环境中,我通过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感觉到古诗词存在的独特的魅力,感受与众不同的课堂氛围,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比如在讲解《观沧海》这篇课文时,我利用信息播放一些关于作者的图片和视须,让学生猜人物:他星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故事被人们编成了许多期本,但他在戏曲中大多为“大白校”奸臣形象:“宁使我负天下人。复使天下人负我”是他信来的至理名言:史书评论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维”“挟天子而(下转第70页)(上接第71页)令诸侯”够等,在这之后老师再对文章进行系统的分析,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温求。从而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像曹提一样有雄心壮志、远大抢负的人。
  又如,在教学语文出版社《木兰诗》一课时,我从这篇课文的内容上来讲,说是记录了一件事,那就是木兰从在家工作——替父从军——戎马归来的过程,因此,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本文故事的发展过程,制作出一个动态的flash小视频,并在视频中配合本课课文的内容,从而激发起初中生学习《木兰诗》的兴趣,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完全可以摆脱教材,因为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在视频中均有体现,动态视频教学古诗
  词的方式,比较于传统的教师讲说式教学,更加有趣味性,不仅如此,本课还是培养学生良好德育思想的“场地”,从替父从军中我们便可以读出浓浓的孝道,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初中生理当具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可以恰当利用多媒体技术,以期实现古诗词教学的优化。
  (二)利用信息技术在“读”中有所体会,与诗人产生共鸣
  语文朗读是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过程,通过朗读教学,尤其是朗读古典诗词,学生可以尽情地遨游在诗词赋予的韵律美和画面美中,因为古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它与其他文学体裁如散文、记叙等不同,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意境,而这些内容是唯有通过朗读方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因此,我认为在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朗读必不可少,只有让初中生真正的去朗读、去体会,才会在精神层面与诗人形成最大的思想冲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质量。例如,我在教学初中语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文时,我利用信息技术朗读视频播放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出肝肠寸断、满目萧条的悲凉景象。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最终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遵循古诗词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给予古诗词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增强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以及鉴赏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19.
  • 【发布时间】2022/5/22 10:13:39
  • 【点击频次】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