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
【摘 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文明、懂礼貌我国的传统美德。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育人的重要内容,还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习惯的教育至关重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提高小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是社会时代的的需要,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 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培养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文明礼仪,尚礼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障,也是每个人立身社会、走向社会的人格基石。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
然而,在当今社会,学生们多数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居多,再加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过分看重分数,养成教育反面被淡化。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对文明礼仪知识的无知、少知、偏知和淡知,从而导致违规违纪、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时有发生。这
就要求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文明礼仪教育。
那么,如何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弘扬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学会与他人共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呢?我做了一下尝试:
一、榜样示范,言传身教
1、教师要以身作则。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强调了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陶行知先生--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已”箴言始终严以律已。纵观古今中外,但凡著名的教育家,无一不以高尚的人格力量而在措上树立起丰碑,成为“万世师表”。再加.上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及其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向师性”特征,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为明显。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一边会对“重要他人”产生模仿心理。
2.树立优秀学生榜样。
小学生的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榜样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就可以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多给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并树立典型,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多种渗透,促进学生文明礼仪方面的发展
1.从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礼仪规范教育入手。
如:低年级根据自己年级特点采取编儿歌、口令等形式去掌握礼仪知识;中高年级营造浓厚的礼仪氛围(办有关礼仪的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等不同的形式去牢固掌握礼仪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行,见到教师要主动行队礼问好,见到班里不整洁就主动整理,上学衣冠整齐,上操、集会、放学站路队要做到快静齐。
2、课堂教学主动渗透.
我们把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以思想品德课、国礼课为主阵地,结合教材《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读本》《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堂常规》等,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的传授并实施思想道德指导和文明养成教育。并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各个学科相结合,逐步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做到全员育人。
3、通过教师模范行为引领文明礼仪。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文明礼仪,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让学生在进行言语交往时做到:“和气、文雅、谦逊”。当请求别人帮忙时,应使用表示客气的词语,如“请”、“麻烦”、“劳驾”等,当得到别人帮助时,要说声“谢谢”、“非常感谢”;当妨碍了别人,给别人添麻烦时,应主动说声“对不起”、“请原谅”;当别人向你道歉时,应说声“没关系”;培养学生符合规范的“礼仪”举止。教师要求学生行为举止符合礼仪规范,并在动作姿势上提出具体要求。如怎样正确运用微笑、鞠躬、握手、鼓掌、右行礼让、立正敬礼等礼貌体态。
4、课外活动延伸补充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或校外教育机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实施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可以分为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教师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文明礼仪知识外,还应抓住课外活动的有利空间,进行延伸补充。
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入手,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
5、家校互动,形成合力。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使孩子养成文明的习惯,必须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才能产生教育效益。首先,召开家长会。让为人父母者重温文明礼仪知识,塑造文明礼貌的家庭,身体力行地教育孩子从小懂礼貌。遵守文明规范,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还向向家长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
1.父母要承担起文明礼仪教育的责任,不能过分娇惯、溺爱孩子。
2.传承文明礼仪要从小抓起,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3.在家庭教育中要立规矩并做到持之以恒。
4.家长要及时向学校反馈孩子在家的实际表现,如实填写学校印发的习惯养成调查表。
通过家访等形式,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特别重视与“后进生”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有效地教育学生。只有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形成一个教育的整体合力,共同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学校下一阶段习惯养成教育提供依据。
小学阶段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最关键的时期。因此,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不可能自发而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培养。
- 【发布时间】2022/5/22 10:16:28
- 【点击频次】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