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激情展示”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
【关键词】 ;
【正文】
我校在成立之初,即结合实际开创性地提出了“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此模式的帮助下,我校课堂教学质量水平显著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就,而运用此模式进行历史课堂的教学工作,更能将“激情展示”与民族情怀相结合,彰显课堂氛围与学生自主学习实力。
“6+1”高效课堂模式(即导、思、讲、检、展、评、用):“导”即新课导入、目标导入、课题解释,时间设定2分钟;“思”即学生带着教师结合本课重难点提出的问题自读深思,时间设定5分钟;“讲”即教师激情展示本课的重难点、易混易错点,时间设定20分钟;“检”即课堂基础检测、能力提升和高考真题实战训练,时间设定6分钟;“展”即学生“激情展示”和学习成果展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时间设定4分钟;“评”即学生小结,教师点评,巩固重难点,时间设定3分钟;“用”即课堂知识迁移,学以致用。其中教师的“激情展示”与学生的“激情展示”是这一模式里两个最重要的环节,两者紧密结合,更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民族情怀。
二、教师有“情”,学生有“感”
(一)在“激情展示”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导”中入情、“讲”中入思、“评”中入感
首先,“导”中入情。情指“情感”,情感有多种,可以是喜、可以是怒、也可以是乐、是哀,而情感的选择是和文本的主旋律一致的,选择的内容也要与历史背景、国家实情相结合,才能在导中定下基调,吸引学生进入课堂。例如《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屈辱史的实证,所以导语部分安排了一幅图: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它的基座四周镶嵌着八块汉白玉的历史浮雕。这其中的第一幅,展示的是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从而提问林则徐为何被称为民族英雄?他为何要“虎门销烟”?将学生带入悲愤的氛围中,从而趁热打铁,简述销烟经过,引导学生进入新课。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又能让他们带着情感去“思”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
其次,“讲”中入思。在“讲”中引导学生体会国家在面临民族危亡时古人做出的选择与贡献,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心灵的震颤,进而迸发出“思”的火花。思即思考,思考过去、思考未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今的我们又该怎么做才能让国家更强大,民族更自豪,让我们子孙后代不再经历这样的屈辱!例如《甲午中日战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当时中国面临的一个内忧外患的处境。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一帮有民族骨气的农民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拯救民族危亡;一帮有民族气节的实业家掀起了一场实业救国的运动,希望强大民族经济,振兴民族威望!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景中,体会当国家需要你时,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怎么做,更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最后,“评”中入感。感即感悟。感悟人生的方向、感悟情感的归属、感悟国家的期许。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若当国家再次面临压迫,民族再次面临危机时,“我”该怎么做?“我”要怎么做?拯救民族危亡、振兴民族希望已成为心中的一种不可磨灭的信仰!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只要充分做到了“导”中入情、“讲”中入思、“评”中入感,就能在教师的“激情展示”中培养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印在心中。
(二)在“激情展示”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思”中有情、“检”中有思、“展”中有感、“用”中有心
首先,“思”中有情。学生结合老师列出的问题,带着本课的情感基调,结合课本,思考问题,理解重难点,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升华。“天地阅览室,万物为书卷”,要使学生受到更好的情感教育,必须拓展他们的文本知识,才能升华他们的情感。例如,清末时期,在中外斗争中,为何我们失利,而西方得利?归根结底:我们弱!弱在在哪?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做一个对比,就可以得出结论:落后的农业国终将被先进的工业国取代!所以我们一定要发展、要学习。发展什么?学习什么?发展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强,才有资本在世界上说得上话!学习什么?学习西方的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强大自身,增强民族荣誉感!总之,在“思”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展”中有感做充足准备。
其次,“检”中有思。在检验学生对本堂课的理解能力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难点,抓住关键词,减少失误率。特别是针对某些与民族情感相关的大题时,将民族情结与现实情景相结合,做到会思、会用、会答,增加得分率。例如《宗教改革》,在神权与王权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民族意识与民族国家。所以学生要思考:宗教改革是如何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的?将课本知识与历史文化情感相结合,理解国家的背景、民族的概念,统一的欲望,更利于学生发(下转第55页)(上接第56页)挥自身能动性,“激情展示”效果。
再而,“展”中有感。“展”,充分展示学生自主性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则是认真倾听与引导。本环节中,学生是否将本课内容联系古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至关重要!例如《祖国统一大业》中,香港、澳门的回归,让学生明白:国家只有强大,才能在世界之林中有威望;民族只有团结,才能抵御一切危难;我们只有好好读书,才能继续维持这种来之不易的幸福与自豪!作为当代青年学子,我们责任重大......所以,我们应该放下手机,多读书,多增长见识,强大自身,从而强大国家!
最后,“用”中有心。怎么用?如何用?是否用心“用”成为本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简单的一个环节。史料结合,情感升华,古今对照,查缺补漏,才能真正做好“用”! 例如完成《两极格局的形成》的课堂学习后,是否会联系现在的俄乌战争:战争爆发的原因?美国和北约在这场战争中充当了怎样的角色?世界其他大国在美国的淫威下是怎样的态度?世界霸权主义何时才能真正消失?而我们中国又是一个怎样的态度呢?总之,只有“用”中有心,才能真正利用好学生学到的文本知识,查缺补漏,不断升华,不断进步,在不断的学习中增强民族意识,强化民族情感,培养民族情怀!
三、尽情来“展示”,彰显民族情
“激情展示”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培养师生情感和民族情怀的过程。好好利用课堂,从不不同的事件,不同的民族情感中,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从而达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的目的。
在此,携手所有的历史教学工作者,让深沉内敛、充满无限奥秘的历史给炎黄子孙的伟大复兴带来无限生机吧!使学生在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激情展示活动
民族情怀是凝聚一个民族的情感纽带,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情怀对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历史素材底蕴厚重、具体形象,在平时的历史的课堂中,将课堂与民族情怀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而如何在“激情”中发挥课堂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难题!
一、情系“6+1”,劳抓校核心我校在成立之初,即结合实际开创性地提出了“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此模式的帮助下,我校课堂教学质量水平显著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就,而运用此模式进行历史课堂的教学工作,更能将“激情展示”与民族情怀相结合,彰显课堂氛围与学生自主学习实力。
“6+1”高效课堂模式(即导、思、讲、检、展、评、用):“导”即新课导入、目标导入、课题解释,时间设定2分钟;“思”即学生带着教师结合本课重难点提出的问题自读深思,时间设定5分钟;“讲”即教师激情展示本课的重难点、易混易错点,时间设定20分钟;“检”即课堂基础检测、能力提升和高考真题实战训练,时间设定6分钟;“展”即学生“激情展示”和学习成果展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时间设定4分钟;“评”即学生小结,教师点评,巩固重难点,时间设定3分钟;“用”即课堂知识迁移,学以致用。其中教师的“激情展示”与学生的“激情展示”是这一模式里两个最重要的环节,两者紧密结合,更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民族情怀。
二、教师有“情”,学生有“感”
(一)在“激情展示”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导”中入情、“讲”中入思、“评”中入感
首先,“导”中入情。情指“情感”,情感有多种,可以是喜、可以是怒、也可以是乐、是哀,而情感的选择是和文本的主旋律一致的,选择的内容也要与历史背景、国家实情相结合,才能在导中定下基调,吸引学生进入课堂。例如《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屈辱史的实证,所以导语部分安排了一幅图: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它的基座四周镶嵌着八块汉白玉的历史浮雕。这其中的第一幅,展示的是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从而提问林则徐为何被称为民族英雄?他为何要“虎门销烟”?将学生带入悲愤的氛围中,从而趁热打铁,简述销烟经过,引导学生进入新课。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又能让他们带着情感去“思”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
其次,“讲”中入思。在“讲”中引导学生体会国家在面临民族危亡时古人做出的选择与贡献,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心灵的震颤,进而迸发出“思”的火花。思即思考,思考过去、思考未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今的我们又该怎么做才能让国家更强大,民族更自豪,让我们子孙后代不再经历这样的屈辱!例如《甲午中日战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当时中国面临的一个内忧外患的处境。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一帮有民族骨气的农民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拯救民族危亡;一帮有民族气节的实业家掀起了一场实业救国的运动,希望强大民族经济,振兴民族威望!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景中,体会当国家需要你时,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怎么做,更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最后,“评”中入感。感即感悟。感悟人生的方向、感悟情感的归属、感悟国家的期许。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若当国家再次面临压迫,民族再次面临危机时,“我”该怎么做?“我”要怎么做?拯救民族危亡、振兴民族希望已成为心中的一种不可磨灭的信仰!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只要充分做到了“导”中入情、“讲”中入思、“评”中入感,就能在教师的“激情展示”中培养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印在心中。
(二)在“激情展示”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思”中有情、“检”中有思、“展”中有感、“用”中有心
首先,“思”中有情。学生结合老师列出的问题,带着本课的情感基调,结合课本,思考问题,理解重难点,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升华。“天地阅览室,万物为书卷”,要使学生受到更好的情感教育,必须拓展他们的文本知识,才能升华他们的情感。例如,清末时期,在中外斗争中,为何我们失利,而西方得利?归根结底:我们弱!弱在在哪?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做一个对比,就可以得出结论:落后的农业国终将被先进的工业国取代!所以我们一定要发展、要学习。发展什么?学习什么?发展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强,才有资本在世界上说得上话!学习什么?学习西方的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强大自身,增强民族荣誉感!总之,在“思”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展”中有感做充足准备。
其次,“检”中有思。在检验学生对本堂课的理解能力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难点,抓住关键词,减少失误率。特别是针对某些与民族情感相关的大题时,将民族情结与现实情景相结合,做到会思、会用、会答,增加得分率。例如《宗教改革》,在神权与王权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民族意识与民族国家。所以学生要思考:宗教改革是如何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的?将课本知识与历史文化情感相结合,理解国家的背景、民族的概念,统一的欲望,更利于学生发(下转第55页)(上接第56页)挥自身能动性,“激情展示”效果。
再而,“展”中有感。“展”,充分展示学生自主性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则是认真倾听与引导。本环节中,学生是否将本课内容联系古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至关重要!例如《祖国统一大业》中,香港、澳门的回归,让学生明白:国家只有强大,才能在世界之林中有威望;民族只有团结,才能抵御一切危难;我们只有好好读书,才能继续维持这种来之不易的幸福与自豪!作为当代青年学子,我们责任重大......所以,我们应该放下手机,多读书,多增长见识,强大自身,从而强大国家!
最后,“用”中有心。怎么用?如何用?是否用心“用”成为本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简单的一个环节。史料结合,情感升华,古今对照,查缺补漏,才能真正做好“用”! 例如完成《两极格局的形成》的课堂学习后,是否会联系现在的俄乌战争:战争爆发的原因?美国和北约在这场战争中充当了怎样的角色?世界其他大国在美国的淫威下是怎样的态度?世界霸权主义何时才能真正消失?而我们中国又是一个怎样的态度呢?总之,只有“用”中有心,才能真正利用好学生学到的文本知识,查缺补漏,不断升华,不断进步,在不断的学习中增强民族意识,强化民族情感,培养民族情怀!
三、尽情来“展示”,彰显民族情
“激情展示”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培养师生情感和民族情怀的过程。好好利用课堂,从不不同的事件,不同的民族情感中,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从而达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的目的。
在此,携手所有的历史教学工作者,让深沉内敛、充满无限奥秘的历史给炎黄子孙的伟大复兴带来无限生机吧!使学生在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 【发布时间】2022/6/20 12:08:31
- 【点击频次】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