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析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当中,不仅符合新课程发展要求,同时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此,本文将围绕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价值展开详细分析与讨论,然后再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现阶段的小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而当前他们的心智发展尚未健全,更易被外界一些不好的思想所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只有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才能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便可以抵御不良思想的干扰,从而更加茁壮的成长。而小学语文是传统文化渗透的最佳渠道,因此加强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很有必要。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价值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资源,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学知识与精神财富,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联系到一起,不但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还有助于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但目前实际情况而言,有一些家长盲目追求西方教育思想,给孩子的心理埋下崇洋的种子,如果教师放任不管,必然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民族大义,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有助于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将其合理地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既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同时也能完善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拓展他们的知识储备。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小学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相对比较简单,虽然能够满足学生学习所需,但是却无法有效满足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需求。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他们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从而促使他们更加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三)有助于营造轻松教学氛围
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习压力要低得多,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氛围就会非常轻松,毕竟教师需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只能按照要求进行教学,因此语文课堂有时也会比较枯燥无味。而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课堂之中,则可以有效改善这一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传统文化,如讲古典故事、玩民间游戏、学风俗民情等等,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形象,而学生也能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提升学习效果。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借助诗词教学引入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后世人的影响十分深远。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都属于教学难度比较大的内容,因为古诗词大多短小精湛,看似是一则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但实际上其中包含的情感与情境是非常饱满的,需要学生准确解读诗词含义,才能更好地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这个时候就可以借助传统文化展开教学,将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以及所处年代的社会风貌讲述给学生听,或者直接以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这样既渗透了传统文化,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诗词含义。打个比方,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由于这首诗涉及到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这首诗的音频,让学生先大致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之后教师再进行古诗创作背景的讲学,并在这个过程中穿插传统节日习俗相关的内容,这样既渗透了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对作者的思乡之情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并促使学生产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组织经典诵读渗透传统文化
想要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师还应当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诵读环节,通过开展一些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去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个体情况来明确经典诵读活动的主题以及诵读方式,并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进行小组间的诵读PK,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使传统的诵读变得更加有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经典文学作品的成效,促进价值取向的不断完善。举例来说,教师可借助早读或课间时间进行诵读活动的组织,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宜的诵读文章,如《弟子规》、《百孝篇》、《论语》等等,并要求他们记录下自己的感悟,从而不断完善他们的三观。
(三)利用实践活动传承传统文化
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实践活动的开展已成为各学科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环节。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很多理论知识都比较抽象化,尤其是在分析文章或诗词的思想情感时,往往很难准确把握清楚。因此,教师还应当加强实践活动的积极开展,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相关的传统文化渗透,让学生可以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对文章、诗词的理解与认识。举例来说,当学完《将相和》《草船借箭》等文章后,教师可以趁此机会组织一场“名著交流小课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围绕四大名著出发,进行小组探究,并对其中某一故事情节进行表演,由于这些名著中涉及到大量的传统文化,学生在搜集资料、整理角色要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深化对传统文化认知的过程。
结束语
总而言之,进入新时期后,我国教育部愈发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也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将其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当中,已成为当前最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所在,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其更好地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并促使他们建立起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兰萍.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J].新课程,2022(18):13.
[2]曹进庄.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新课程,2022(01):121.
[3]马亚龙.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渗透策略探究[J].求知导刊,2021(06):14-15.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现阶段的小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而当前他们的心智发展尚未健全,更易被外界一些不好的思想所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只有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才能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便可以抵御不良思想的干扰,从而更加茁壮的成长。而小学语文是传统文化渗透的最佳渠道,因此加强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很有必要。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价值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资源,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学知识与精神财富,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联系到一起,不但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还有助于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但目前实际情况而言,有一些家长盲目追求西方教育思想,给孩子的心理埋下崇洋的种子,如果教师放任不管,必然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民族大义,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有助于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将其合理地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既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同时也能完善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拓展他们的知识储备。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小学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相对比较简单,虽然能够满足学生学习所需,但是却无法有效满足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需求。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他们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从而促使他们更加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三)有助于营造轻松教学氛围
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习压力要低得多,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氛围就会非常轻松,毕竟教师需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只能按照要求进行教学,因此语文课堂有时也会比较枯燥无味。而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课堂之中,则可以有效改善这一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传统文化,如讲古典故事、玩民间游戏、学风俗民情等等,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形象,而学生也能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提升学习效果。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借助诗词教学引入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后世人的影响十分深远。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都属于教学难度比较大的内容,因为古诗词大多短小精湛,看似是一则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但实际上其中包含的情感与情境是非常饱满的,需要学生准确解读诗词含义,才能更好地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这个时候就可以借助传统文化展开教学,将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以及所处年代的社会风貌讲述给学生听,或者直接以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这样既渗透了传统文化,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诗词含义。打个比方,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由于这首诗涉及到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这首诗的音频,让学生先大致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之后教师再进行古诗创作背景的讲学,并在这个过程中穿插传统节日习俗相关的内容,这样既渗透了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对作者的思乡之情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并促使学生产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组织经典诵读渗透传统文化
想要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师还应当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诵读环节,通过开展一些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去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个体情况来明确经典诵读活动的主题以及诵读方式,并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进行小组间的诵读PK,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使传统的诵读变得更加有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经典文学作品的成效,促进价值取向的不断完善。举例来说,教师可借助早读或课间时间进行诵读活动的组织,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宜的诵读文章,如《弟子规》、《百孝篇》、《论语》等等,并要求他们记录下自己的感悟,从而不断完善他们的三观。
(三)利用实践活动传承传统文化
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实践活动的开展已成为各学科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环节。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很多理论知识都比较抽象化,尤其是在分析文章或诗词的思想情感时,往往很难准确把握清楚。因此,教师还应当加强实践活动的积极开展,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相关的传统文化渗透,让学生可以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对文章、诗词的理解与认识。举例来说,当学完《将相和》《草船借箭》等文章后,教师可以趁此机会组织一场“名著交流小课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围绕四大名著出发,进行小组探究,并对其中某一故事情节进行表演,由于这些名著中涉及到大量的传统文化,学生在搜集资料、整理角色要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深化对传统文化认知的过程。
结束语
总而言之,进入新时期后,我国教育部愈发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也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将其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当中,已成为当前最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所在,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其更好地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并促使他们建立起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兰萍.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J].新课程,2022(18):13.
[2]曹进庄.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新课程,2022(01):121.
[3]马亚龙.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渗透策略探究[J].求知导刊,2021(06):14-15.
- 【发布时间】2022/6/20 12:18:41
- 【点击频次】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