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更好地让数学走入生活

 

【作者】 黄兰舒

【机构】 广西那坡县城厢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不大考虑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不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学习的活动和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活动广泛的数学活动和经验。因此,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造生动的有趣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每个人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
  一、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生活中的数学,也就是说,在每个学生原有的认知中有不少的数学表象或空间,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表象,应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的,而是亲切易懂的。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六一”儿童节到了,我们班有46人,其中参加跳舞的有20人,参加唱歌的有12人,参加其它节目的有14人,请你从这些信息中任意选择,提出一个你想解决的问题?学生马上各组讨论并提出几个问题,教师板书后进一步提问:你能解答吗?你想解答哪个问题?此例题为我们展示了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现实中的数学问题,把课堂与现实紧密相连,并让学生在参与分析中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使学生从中感受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小学生学习知识也有智力背景问题,凡是新知识与自己的智力背景相识的就容易掌握,反之则效果不佳,为此,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服务,会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又回到生活中去
  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现有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总觉得数学与现实离得太远。因此,教学中应从结合教材的特点,让学生从现实和社会,从熟悉的人或事入手,尽量展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又回归于生活当中。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是,可以吧某地工程作为现实背景,引出一道数学问题:为迎接国庆节到来,要在一周内修完一段60千米的路面,现有甲乙两个队投标,甲队单独做1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15天完成
  要按时完成任务,该怎么办?同学们各组纷纷讨论,最后让两队合作,教师进一步提问:两队合作一周内能完成吗?再让学生编出问题:修一段60千米的路面,甲队单独做1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15天完成,两队合作几天完成?并且算出两队合作6天可以完成。就知道能否按期完成任务了。在这样一个生活的课堂里,学生没有任何压力,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自然掌握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他们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的中间。
  三、在教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生活化的误区
  在新课程这一理念指导下,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注意尽可能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而且做得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但也有些教师在这里走人误区:(一)大力提倡数学知识要生活化,就认为所有的数学知识必须联系生活实际,也不管合不合适就往生活上套,如一些数学概念。(二)只要联系生活实际,不管学生没见过或不理解。如:低年级统计知识的教学时,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背景,否则,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就不容易理解和掌握。(三)题材看似从生活中来。但不符合生活实际,人为编造的痕迹太重。如:工程问题出现的四个工程队修路,这在生活中是少见的,计算铺一个房间用多少块砖,用房间面积除以方砖面积就得方砖块数,实际房间不可能正好是整块数,还有边角设计装饰等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走人误区。
  四、要让学生知道数学和生活紧密相连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觉得很少用到在学校学到的数学知识,即使用到也是离不开简单的加减乘除而已。除了专业人员,一般人在生活中似乎是永远用不到高等数学知识。这种现象,作为数学老师我们也感觉到,有时候我们甚至自嘲说:“数学是课堂重要,课外不重要,生活中不需要。”对于小学生来说,似乎数学与生活没大关系,只是课堂上的一些知识而已,只有考试才用到这些奇怪的知识。
  自嘲归自嘲,发牢骚归发牢骚,要想让小学生爱上数学、学好数学,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负面情绪,认真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还要积极思考如何向学生解释学习数学的意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潜能。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要用到数学。学校里所教授的数学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计算技能的传授,比如计算角度、长度、高度和宽度等等。这些东西动用测量工具或套用公式就能计算出答案,而非从本质上研究数学究竟是什么。其实,数学是对模式的研究,是对事物的数量、形状、关系进行表达、做出描述等等的一种手段。在现实当中对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数学的理解意味着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非是拓展他们自己对角度、体积、容积的真正理解。当学生们并非简单地为完成作业而研习数学时就会发现,数学具有趣味性、相关性和吸引力,数学还会对生产力和就业机会带来长远的影响。说到数学的学习方法,老师还可以通过在教学之外为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机会,而非只是照本宣科似地讲授数学,父母则可以鼓励孩子在每天的环境中思考和运用数学。以旅行为例,孩子们可以在车牌号中找到数字模式,比如连续的345或单独的257,以及12的平方数字144等等。他们可能会预测哪条路线在移动设备上显示的是最短途径,或者在看他们最爱的电视节目时计算广告插播的次数。这样举例子,学生很容易明白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数学。
  其次,要让学生搞清楚数学在生活中如何帮助自己。由于学校只重视数学的计算技能,而不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学生们都觉得数学“不实用”。过分强调数学技能会损害小学生用数学家思维例如推理、建模等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使高中或大学学习数学科目人数的大幅下降。常见的误解是,只有少数几个职业会用到数学,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职业都会用到数学,例如护士、飞行员、时装设计、建筑师等等等等。我们要告诉小学生们,每天生活中我们都会用到数学,只是你也许没有注意到它。例如导航、确定可能性、测量、估算,或者是听那些销售人员、广告商提供的统计数据。如果下一次再被问及学习数学的意义,我们教师可以阐述如下解释:学习数学可以帮助你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例如为什么逢年过节你家的花费更多;预测将来会发生什么,例如你可以用概率计算出自己最爱的玩具角色出现在一盒麦片中的可能性;或者是解决难题,例如帮助游戏中的主角找到途径摆脱难关。
  总之,我们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学数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学习,才能勇攀数学知识的高峰。

  • 【发布时间】2022/6/20 12:50:02
  • 【点击频次】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