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建安风骨存,魏武有遗篇

 

【作者】 廖 瑜

【机构】 四川省大英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我的《短歌行》教学设计方案

  【摘 要】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需要学生读懂深意,要求老师教出新意。本教学设计抛弃传统的对比阅读(同一作者的作品、不同作者的同类作品),选择曹丕、曹植(“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与曹操合称“三曹”)的代表作与《短歌行》进行内容、情感、主旨等方面的研读;以“读中知——读中思——读中辨——读中悟”的步骤,践行“以读促学、以读带写、以写悟读”的诗歌教学理念。

  【关键词】 短歌行;群文阅读;建安文学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曹操的《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首乐府诗。诗歌教学要求学生关注诗的节奏和情味,探寻诗的语言奥妙,增强古诗文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短歌行》表达了急盼贤才的忧思和建功立业的豪情,展现了慷慨激昂的进取精神和古雅雄浑的个人气度。教者不可忽视其典型性与重要性。
  为此,我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所带班级的具体情况,完成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核心素养也推动着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阅读鉴赏、梳理探究、表达交流,提升综合素养,发展审美能力和高阶思维,理解和传承文化。
  我拟定的教学目标紧紧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体四翼”——语言建构、文化理解、思维发展、审美鉴赏:
  1.语言建构:诵读古代诗歌,把握音韵、节奏。
  2.文化理解:通过联读,理解、鉴赏诗歌《短歌行》《燕歌行》《送应氏》,揣摩其情感。
  3.思维发展:通过比读,初步感知建安文学的主旨特点。
  4.审美鉴赏: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探究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难点:初步感知建安文学的主旨特点。
  二、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古代诗歌的文体特征,我选取激情朗读、视听演示、合作讨论、讲授点拨等方法——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诵读,让学生渐入佳境;用直观的视频、音频展示作者简介和美文欣赏,调动多种感官使学生深入了解、准确理解;组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围绕任务积极思考、深入研讨;适当讲授点拨,为学生答疑解惑。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为重要:一是课前预习,明确学习任务,形成整体感知;二是激情朗读,入眼、入耳、入心,读通、读懂、读活;三是群文阅读,围绕材料进行比读、联读,增强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四是展示点评,针对问题进行交流,从想明白到说清楚,让思维品质不断提升;五是写作训练,将感悟诉诸笔端,这是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检验。学生通过读诗、论诗、写诗,阅读、理解和鉴赏诗歌,不断激发学习热情。
  三、流程设计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以读促学、以读带写、以写悟读。
  我的教学设计主线是:读中知——读中思——读中辨——读中悟
  具体环节如下:
  (一)读中猜——再现经典,激趣导入
  以《三国演义》片尾曲引入课堂,以易中天《精彩评三国》中的评语引出作者。
  “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是‘可爱的奸雄’。”——易中天
  学生对曹操并不陌生,这一则材料又使学生温故知新。
  老师随即出示课题及教学目标。
  (二)读中知——课前助读,精彩预览
  预习中,学生要对诗歌中的用典及重点词汇有所感知。课前的早读,老师和学生共读诗歌,引导学生注意节奏和气势,初步感知内容和感情基调,为课堂阅读打好基础。
  (三)读中思——美文精读,经典溯源。
  以下三个问题作为预习检测:
  1.“忧”字在诗中出现多次,诗人忧什么?除了忧情,诗歌还表达了哪些情感?
  2.诗歌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何作用?
  3.导学案“课前助读”中的《三国演义》节选与《短歌行》有哪些异同之处?
  这几个问题将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阅读、思考,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对文本进行对比、归纳、总结。
  (四)读中辨——群文比读,品悟意蕴。
  《燕歌行》《送应氏》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概念,老师事先查阅资料、录制视频,以微课的形式介绍“建安文学”及“三曹”。
  接着,学生将这三首诗进行对比阅读、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内容、情感,并以此探索建安文学主旨特点。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展示点评来完成任务,老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交流中提高;通过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高效学习。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赏析、辨别、总结,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手段形成学习成果。
  参考答案如下:







  (五)读中悟——致敬先贤,古曲新音。
  读写结合,诗意盎然。我创设以下情境,让学生结合阅读体验当堂写作:
  微信公众号“建安文苑”推出“致敬《短歌行》”的作品征集活动。作品要求:“人生”“梦想”“责任”为主题抒发人生感叹,形式为四言诗,要引用或化用《短歌行》中的诗句。
  写作之后进行成果分享,师生共读互评。
  教学活动在《短歌行》的歌声中结束,课后推荐阅读建安文学的其他代表作(《步出夏门行》《白马篇》《登楼赋》《饮马长城窟行》等),激励学生不断学习、深入探究。
  我对《短歌行》的教学设计,旨在以《短歌行》为出发点,发掘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的主旨特点,感受“建安风骨”的独特魅力。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因为本设计方案重在读和写,需要一气呵成,且不能贪多图快,最好选择连堂课完成。
  生机盎然的语文课堂是生命绽放的沃土,等待我们去发现更多希望、去感受更多美好。
  参考文献:
  [1]《语文课就该这么上》李华平 刘敏
  • 【发布时间】2022/6/20 12:54:44
  • 【点击频次】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