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作者】 隆建兵

【机构】 广西那坡县民族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以八年级上册《幂的乘方》为例

  新课程改革以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口号可谓喊得震天动地,使之成为最深入人心的口号。但是,在具体操作的层面,到底有多少学校、班级、教师、课时真正贯彻执行这个理念,就不得而知了。让笔者担心的,倒不是这个课改理念执行的广度,而是执行的深度。笔者坚信广大教师是充分认可这个理念的,但是有可能因为对它的真正内涵、核心价值和尺度把握不准,在执行过程中有偏差或是力度不足,导致执行力大打折扣。
  所谓的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彻底改变过去“满堂灌”“填鸭子”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的主角由教师转换为学生,确立和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公地位,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简单地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既是认知的主体,也是思维活动的主体,不能用教师的认知和思维活动代替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活动。这个主体,不能仅仅以占用教学时间的多少来认定,而是以谁是认知和思维活动的主体来认定。如果教学时间上虽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次”,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直接体验,把教师的认知和思维活动代替学生的认识和思维活动,把知识强加给学生,那也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土体”。以学生为主体,就要求教师不要当编剧和导演,要当指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
  所谓的以教师为引导,就是让教师由课堂的主角变身为配角,由课堂的驾驭者变身为引导者,通过情感呵护、言语启发等等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学习,作为旁观者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
  初中数学的特殊性,就在于公式多、定理多、例子多。按照传统教学的看法,数学教师要把公式、定理等等讲明白,必须反反复复给学生讲例子。如果例子讲得少了,或者讲得不够深不够细,学生就理解不到位,对公式、定理的理解就可能不完整不准确。如果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琢磨公式、定理和例子,学生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吗?说来说去,就是初中数学教学如何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教学理念。
  我们以八年级上册《幂的乘方》为例,以解剖麻雀的方式,细致分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方法,供大家参考。
  《幂的乘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幂的乘方运算法则的灵活运用。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必须由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幂的乘方法则,进而掌握幂的乘方法则并能熟练运用,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学生自己掌握运算法则,自己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自己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幂的乘方》教学时间只有一个课时40分钟,可以分为复习导入、认识幂的乘方法则、对法则的巩固练习和小结四个教学环节,可谓简洁明了。
  在“复习导入”环节有2个活动安排。一是师生一起回顾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am·an=am+n(m、n都是正整数),教师布置以下练习让学生完成:计算:(1)22×23×24=;(2)am·am·am=;(3)(-2)3x24=;    (4)x·x2+x3 =。二是教师以求棱长为10cm的正方体体积和活动2练习的相同点为话题引入课题。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的主要作用仅仅是引导者而已。他利用事先制作的课件展示练习题,组织学生完成练习,然后找到切入点引入本节课课题。学生是这个环节的主角,他们争分夺秒,通过个人完成、同桌讨论、分组合作等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通过做练习加深了对上一节所学知识内容的巩固,同时通过思考活动2的练习得出相同点,为教师布置新的学习内容做准备。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十分明显,就是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强化对幂的乘方法则的比较和运用,通过比较求正方体体积和活动2的相同点加深对幂的乘方这个概念的理解。不管复习旧知识还是导入新课题,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
  在“认识幂的乘方法则”这个环节,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了两组练习:
  1.想一想
  (1)(32)3;(2)(a2)3;(3)(am)3;(4) (am)n。
  2.比一比




  进入这个教学环节,课堂气氛渐趋紧张,可以说开始进入高潮,或者说是高潮的前奏。但是,即使在这样重要的场合和关键点,教师也是配角,他的作用主要是抛出一个个问题供学生讨论、练习。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他深入小组倾听学生的交流,重点关注学生的运算过程,提出“这些运算有什么规律?”之类的问题提示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归纳运算规律,组织学生比较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幂的乘方的相同与不同。
  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忙得不亦乐乎。他们自主思考、自主解决两个问题:1.(am)n怎么读呢?2.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呢?他们或同桌、或四人组、或六人组展开讨论:1.怎样计算?2.有什么规律?3.派代表在黑板上写出(am)n的推导过程,然后总结出规律。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探究出幂的乘方的运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类比能力。
  “对法则的巩固练习”是整节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的练习量更大,每一分一秒都得到充分利用。教师利用课件,一个接一个抛出事先准备好的练习:
  1.做一做,看谁最快。
  (1)(103)5; (2)(a4)4; (3)(am)2; (4)-(x4)3
  (5)-(x2)3·x2;  (6)-(x3)2·(-x)2。
  2.判断题
  (1)X3·X3=2X3    (2)X2+X2=X4
  (3)a4·a2=a6     (4)(a3)7=a10
  (5)(X5)3=X15    (6)-(a3)4=a12
  3.情景体验:互相出题,交换做题。
  4.(1)若am=2,则a3m 的值是多少?(2)已知9x=310,则x的值是______。
  练习量再大,教师也不能亲自做题给学生看,他只能做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反馈者。他的活动主要有:1.组织学生做题,加深对法则的运用;2.组织学生活动,互相出题互相考一考;3.出题然后组织、引导学生对幂的乘方法则的逆用。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主体特征更突出,充分表现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等等。学生抓紧时间做题,回答计算的结果;对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幂的乘方法则运用思维判断;分小组讨论出题考考别的小组,或者一对一出题互考;对幂的乘方法则的逆用进行探究,找出更多的变式。通过这个环节的练习,学生基本可以灵活运用幂的乘方运算法则,而且能够进一步综合运用。只要学生运用得更加熟练、准确,知识与技能均得到强化、巩固,足以证明课堂教学效果是不错的。
  第四个环节是本堂课小结,占用5分钟左右的教学时间。虽然到了小结阶段,但是仍然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教师抛出“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这时候既是让学生复习数学知识也是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和信心,真可谓一举多得。小结完毕,教师布置课外练习,由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布置的课外练习有:(1)课本p148复习巩固第2题;(2)练习册《学与册》p80。
  小结环节主要是学生的反思环节,便于学生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系统化,把刚学到的新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里。它也是一个巩固环节,教师布置的课后练习可以使学生巩固刚学过的知识。它还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既是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也为学习下一个内容做准备。
  从《幂的乘方》这个课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得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当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特征是独立性,独立性的核心是思维的独立性,即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为引导的核心特征是启发性,也就是教师的重要作用是引导、组织、启发和反馈,而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 【发布时间】2022/6/20 12:58:04
  • 【点击频次】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