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而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读和写是语文学习的两个重要工具,接受信息和表达思想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学生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学习知识,进行信息输入,通过书写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信息的输出。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使阅读为写作积累基础,积淀底蕴,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人们用以交际的工具,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因此,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而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教学中只有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才能使读写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一、利用教材,挖掘读写结合点
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要想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必须根据教材特点找准契机,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可以从下几方面入手:
1.抓重点词句,积累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该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是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纶”,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荷花》这一课时,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的“冒出来”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换词的方法,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我先让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再让学生体会一下,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学生回答后再让他们把这些诩真到原句中支去,最后再来读一读,悟一悟。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到“冒出来”一词写出了由于池里的荷花挨挨挤挤的,荷花必须用力向上长,才能长出来。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的准确。在学生的写作中,他就会潜移默化地运用上一些好的词语。
2.抓文本留白,想象延伸
教材的空白点是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充分利用“空白点”,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补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潜在的信息,扩充其丰富的内涵,将作者的“言外之意”“题外之旨”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弥补起来,引发共鸣,激情达义,深化主题,丰富学生的想象,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
苏教版第八册《祈黄羊》一文中,有好几个地方空白点“可以让学生进行补白想象。如:祈黄羊举荐自己的仇人解狐作中军尉的消息传开后,宫里的大臣窃窃私语,家里的亲朋愤愤不平,民间的百姓议论纷纷。重病在床的解狐听到宫中传来祈黄羊举荐自己作中军尉的消息,不禁一愣,继而感慨万千。解狐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解狐去世后,祈黄羊又举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儿子面对父亲的举荐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想象构建空间,抓住这些细节,展开合理想象,化虚为实,化简为详,可以拓展课文的内容空间,体会人物品质,深化课文主题,拓宽理解层面,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
3.抓写作方法,模仿练习
语文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应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这其实就是让阅读教学为学生习作作好铺垫。小学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后,有目的、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片段式仿写。指导学生模仿、借鉴好的、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
比如《桂林山水》这一课语句精炼,富于美感,有着诗一般的韵律和情怀,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尤其是关于山水两部分的描写,更是让人惊叹!每段开头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入桂林山水的与众不同,接着以排比、比喻的方式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三大特点,描摹了一副美妙绝伦的画卷。且山水两部分的描写方法基本一样,这给学生练习行文结构的仿写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教学时,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写写自己所见的大海、高山,这使学生既掌握了本课的行文思路,也学会了一种写景的方法。
除此以外,《桂林山水》一课,全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的,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写自己熟悉的景点。而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以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学习作者行文构思的方法。
当然,模仿固然重要,但这只是手段,培养创新意识才是我们的最终追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放宽了学生的写作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二、利用资源,扩展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然而,阅读有其自身的规律,它也有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难有阅读质的飞跃。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学会查阅资料,扩展阅读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课内外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读什么书有益,怎样阅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并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那么读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
2.学会反思自我,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有对文本意义的解读,有对作者旨意的探求,有对社会现象的剖析,有对自身言行的反省。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反思中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延伸,让阅读反思成为一种习惯。阅读反思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从未知或知之不全到已知的自主探索追求结论的过程;是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探索与成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对语言感知、理解、欣赏感悟和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学会阅读反思可以使学生自行调节阅读策略,选择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注重联系实际,坚持读书笔记
现代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把所阅书文中有价值的东西用笔记录下来,不但能够增强记忆,储存信息,准确地掌握知识,积累丰富的资料,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而且读书笔记是读者自己考自己,考考到底读书有何心得。不管自己的看法正确与否,意见成熟与否,反正作为读书笔记就必然获得较为深刻的印象。日子长了,书读多了,总有体会,深入体会的过程便是思考深化的过程,思考到了精细之处,必然产生思想火花。为了及时捕捉这种稍纵即逝的火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记笔记。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就是用“苟有可取,随手记录”的方法,坚持不懈做了三十余本读书笔记,并以此为基础编写而成的。可见作读书笔记不单纯是为了帮助记忆,更重要的是为进一步创新打基础。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善于从课文中捕捉和挖掘那些既有积累、储存价值,又有丰富知识含量的内容,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只有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才是作文教学的根本出,而科学有效的读写结合又是根本之根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养料,作文意识才会不断加强,学生写作由被动到主动,由“怕文”到“乐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研究语文学刊》 卢凯月
[2]《语文课程标准》2011国标版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初探》 王盈
[4]《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李艳梅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人们用以交际的工具,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因此,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而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教学中只有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才能使读写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一、利用教材,挖掘读写结合点
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要想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必须根据教材特点找准契机,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可以从下几方面入手:
1.抓重点词句,积累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该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是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纶”,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荷花》这一课时,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的“冒出来”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换词的方法,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我先让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再让学生体会一下,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学生回答后再让他们把这些诩真到原句中支去,最后再来读一读,悟一悟。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到“冒出来”一词写出了由于池里的荷花挨挨挤挤的,荷花必须用力向上长,才能长出来。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的准确。在学生的写作中,他就会潜移默化地运用上一些好的词语。
2.抓文本留白,想象延伸
教材的空白点是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充分利用“空白点”,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补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潜在的信息,扩充其丰富的内涵,将作者的“言外之意”“题外之旨”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弥补起来,引发共鸣,激情达义,深化主题,丰富学生的想象,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
苏教版第八册《祈黄羊》一文中,有好几个地方空白点“可以让学生进行补白想象。如:祈黄羊举荐自己的仇人解狐作中军尉的消息传开后,宫里的大臣窃窃私语,家里的亲朋愤愤不平,民间的百姓议论纷纷。重病在床的解狐听到宫中传来祈黄羊举荐自己作中军尉的消息,不禁一愣,继而感慨万千。解狐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解狐去世后,祈黄羊又举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儿子面对父亲的举荐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想象构建空间,抓住这些细节,展开合理想象,化虚为实,化简为详,可以拓展课文的内容空间,体会人物品质,深化课文主题,拓宽理解层面,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
3.抓写作方法,模仿练习
语文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应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这其实就是让阅读教学为学生习作作好铺垫。小学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后,有目的、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片段式仿写。指导学生模仿、借鉴好的、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
比如《桂林山水》这一课语句精炼,富于美感,有着诗一般的韵律和情怀,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尤其是关于山水两部分的描写,更是让人惊叹!每段开头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入桂林山水的与众不同,接着以排比、比喻的方式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三大特点,描摹了一副美妙绝伦的画卷。且山水两部分的描写方法基本一样,这给学生练习行文结构的仿写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教学时,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写写自己所见的大海、高山,这使学生既掌握了本课的行文思路,也学会了一种写景的方法。
除此以外,《桂林山水》一课,全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的,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写自己熟悉的景点。而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以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学习作者行文构思的方法。
当然,模仿固然重要,但这只是手段,培养创新意识才是我们的最终追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放宽了学生的写作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二、利用资源,扩展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然而,阅读有其自身的规律,它也有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难有阅读质的飞跃。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学会查阅资料,扩展阅读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课内外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读什么书有益,怎样阅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并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那么读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
2.学会反思自我,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有对文本意义的解读,有对作者旨意的探求,有对社会现象的剖析,有对自身言行的反省。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反思中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延伸,让阅读反思成为一种习惯。阅读反思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从未知或知之不全到已知的自主探索追求结论的过程;是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探索与成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对语言感知、理解、欣赏感悟和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学会阅读反思可以使学生自行调节阅读策略,选择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注重联系实际,坚持读书笔记
现代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把所阅书文中有价值的东西用笔记录下来,不但能够增强记忆,储存信息,准确地掌握知识,积累丰富的资料,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而且读书笔记是读者自己考自己,考考到底读书有何心得。不管自己的看法正确与否,意见成熟与否,反正作为读书笔记就必然获得较为深刻的印象。日子长了,书读多了,总有体会,深入体会的过程便是思考深化的过程,思考到了精细之处,必然产生思想火花。为了及时捕捉这种稍纵即逝的火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记笔记。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就是用“苟有可取,随手记录”的方法,坚持不懈做了三十余本读书笔记,并以此为基础编写而成的。可见作读书笔记不单纯是为了帮助记忆,更重要的是为进一步创新打基础。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善于从课文中捕捉和挖掘那些既有积累、储存价值,又有丰富知识含量的内容,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只有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才是作文教学的根本出,而科学有效的读写结合又是根本之根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养料,作文意识才会不断加强,学生写作由被动到主动,由“怕文”到“乐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研究语文学刊》 卢凯月
[2]《语文课程标准》2011国标版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初探》 王盈
[4]《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李艳梅
- 【发布时间】2022/6/20 12:58:20
- 【点击频次】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