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作文教学之诀窍在于让小学生有话可说

 

【作者】 覃丽霞

【机构】 广西那坡县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教学效益低下,投入多收益少,这是小学语文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语文教学中,最为头疼的则是作文教学,那真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教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可谓不多,但是学生却几乎是原地踏步走,很难看见一丝一毫的进步。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教师教学思路和方法不对,一向只知道命个题目就给学生写作,完全不考虑学生是否有话可写有事可说。其实,作文教学的诀窍是首先要解决小学生的“话题”。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作文难题就迎刃而解。
  要想让学生作文有“料”,教师布置作文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学生的生活积累,所拟的作文题目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之好除了让人有深刻印象之外,还在于让作者好下笔,感觉能写出东西,而且能写好。生活积累好比是一个容量巨大的仓库,好题目就是打开仓库大门的钥匙。有了大门钥匙,仓库里的生活积累就成了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源源不断地迁移到学生的作文之中,流露在学生笔端之下,使学生作文成为富有源头活水的“半亩方塘”,富有生活气息和更接近地气,也更具有可读性,从而摆脱言之无物、装腔作势、无病呻吟和东拼西凑的毛病。
  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尤其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发现每次布置学生写作文,很多学生都是寥寥几笔就写不下去。笔者深深为此苦恼,百般寻求解脱的办法。冥思苦想一段日子之后,幡然领悟应该走学生习作生活化之路。有此感悟之后,每次作文总是把命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学生终于克服了写不下去的问题,作文字数越来越多,篇幅越来越长。经过长时间的作文训练,等到小学毕业的时候,作文都能写得洋洋洒洒蔚为壮观,完全没有了写不出、写不下、写不好的窘迫。
  把作文与生活结合起来,促成习作生活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让学生的习作都来记录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简单地说,就是作文中要有生活的气息,所写所感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语文需要写作,写作却离不开生活。习作训练要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同时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开始,学生的习作一定随事而记,随感而发,写作和生活紧密相连不可分离。
  从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来看,我认为以下策略对实施小学生习作生活化有很大的帮助,大家不妨试一试。也希望教师们补充修正,让我们的教学实践内容更丰富,操作性更强。
  首先是指导学生深入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体验,然后才写作文。活着就是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似乎没必要给教师专门布置“生活”。但是,就是因为每个人都在生活之中,觉得生活是那么的平凡普通,因而对应该铭记于心的东西采取了熟视无睹,需要教师专门布置一番,让学生有心地体验。结合即将开设的劳动课,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扫地、洗碗筷、整理房间、购物、煮饭菜等家务劳动和参与学校的打球、做游戏、唱歌跳舞、下棋等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历,作文的素材自然而然也丰富起来,想写什么都是亲身经历,发什么感慨都是有感而发。
  其次是鼓励学生拥抱自然,感受世界的美丽。大千世界如此之大,校外的天地如此之宽,我们要让学生多到大自然中去,看山川,看风云,看花草,看树木,看飞禽走兽。只要见识多了,感受也就跟着多,眼界也跟着开阔起来,想写什么都是信手拈来,落到笔端就是一个纷繁美丽的世界,让人目不暇接。大千世界有多宽广,作文题材就有多大丰富。
  再次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再写作文。所谓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服务、劳动体验等等,这些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又可以使他们增长见识。有了亲身参与的社会实践,然后再去写作文,作文应该不会是干枯晦涩的,而是流畅自然的。
  第四是创设习作课堂情境后再写作文。这个课堂情境,我起初理解为教师调动自己的语言能力,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把埋藏在记忆深处的生活片段找出来,写到作文中去。但是,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之后,教师可以省点力气了,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把精彩的生活片段播放给学生,引起学生对生活的记忆,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然后让他们去作文,写出自己的生活经历、经验和感受。
  第五是活动和作文紧密相连,为作文而开展活动,开展活动之后必须有作文布置。比如说,想给学生写一次春游,那就先组织一次春游活动;想给学生写一次球赛,那就先组织一场球赛,要求每一个学生到场观战。这样安排作文课似乎功利性极强,但是作用和效果却是明显的,教师们不妨多试试。
  第六是看照片后作文。这个做法和看图作文差不多,但是看图作文看的是别人的“图”,而我这个看照片作文要求每个学生看的是自己的照片。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成长照片,我叫他们精选自己认为最值得珍惜的照片,然后对着照片写作文,写出照片后面精彩的故事。如果每个学生能找到五张照片,那就可以写出五篇作文来,作文素材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此外,还有先欣赏音乐或表演再作文、先进行小制作再作文、小阅读后写作、先观看影视再作文、先听故事再作文、先动手做实验再作文、先开辩论会再作文等等,方式多种多样,无法一一列举。这样说来,作文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的问题还有什么可怕的?
  《记一件有趣的事》这个作文题,相信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都我曾经给学生布置过,但是不知道各位教师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是否真的“有趣”。给学生写这篇作文之前,我现在班上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运动会——10分钟左手运动会。提前准备的材料有缝衣针、缝纫线、筷子、豆子、小纸盒、乒乓球、乒乓球拍等等。我把全班48个学生分成8组,8个组依次比赛。每组刚好是6名学生,依次编为1到6号队员。比赛中,每组的6名队员依次参加了用左手穿针引线、左手用乒乓球拍颠球、用左手拿筷子夹豆粒,视完成次数决出名次。这个比赛很简单,但是却极为有趣,全班学生都全身心投入比赛,教室里成了热闹的赛场。经过20分钟左右的比赛,每一个学生都完成了所有的赛次。名次已见分晓,但是我看中的不是比赛名次,而是学生的感受。我让大家畅所欲言,学生们纷纷举手要发言。此时我故意卖了一个关子。我说时间有限,我们无法一一聆听各位的发言,但是又想知道每个人参加比赛的感受和收获,那大家还是用文字来表述吧,于是竞技比赛变成了作文课。最后,每一个学生的《记一件有趣的事》都写得很精彩,内容充实,语言生动,情节紧张动人。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再也看不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的毛病。
  小学生作文离不开写人,教师习惯给学生去写高、大、上的人物,以为这样的作文才有意义,殊不知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人物虽然似乎很多,但是距离学生很遥远。写完了任劳任怨的父母、乐于奉献的教师、拾金不昧的路人,再也找不到新鲜的人物来写了。我也安排学生写人,但是我让学生从班级体中取材。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每次作文写其中一人,这个题材就已经写几十次。我让学生注意观察自己的同学,写作的时候不要写出人物的真名实姓,但是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等描写方法,让同学们知道你写的是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这个命题很有趣,大家都非常活跃,使出浑身解数去写,教师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来,作文既是学生头疼的事,也是教师最不喜欢的工作。学生看到作文晕头转向,教师看到学生作文头疼。要解开这个套子,唯一的办法就是学生习作生活化,让作文回归生活,使作文和说话一样,成为生活必不可少又自然而然的事。
  没错,文学作品是可以虚构的,但是学生作文却不能凭空想象出来,它与学生的生活必须密切相关。只有把生活和作文等同起来,学生的作文才有源源不断的话题。有了丰富多彩的话题,学生的作文才会言之有物。所以,作文教学的诀窍就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 【发布时间】2022/6/20 12:58:42
  • 【点击频次】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