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刍议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之策略
——以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赠汪伦》为例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这个问题自从有效课堂理念提出来之后就一直在争论,至今未能完全取得共识。既然提到效益,我们不妨用经济学的眼光来衡量一番,凡是有效益的教学都是有效教学,至于这个效益的大小另当别论。具体地说,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学有所获,取得明显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果得以达成,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
参与式教学刚刚施行的时候,为了检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实施情况,曾通过课堂观测记录学生与教师在一堂课内占用的教学时间比例,认为学生占用教学时间的比例达到60%以上即为有效课堂。这种单纯从时间看效益是不科学的,因为占用时间多并不意味着有效益或效益大。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来衡量,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但是要想给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有所获,确实需要花一番工夫。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的做法难以清除,教师讲授为主、“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仍然大行其道,那就很难达成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语文教师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与悲壮,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决定学习的内容、方式等等,既是认知的主体,也是思维活动的主体,绝不允许教师越俎代庖。这个主体,不能仅仅以占用教学时间的多少来认定,而是以谁是认知和思维活动的主体来认定。如果教学时间上虽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次”,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直接体验,把教师的认知和思维活动代替学生的认识和思维活动,把知识强加给学生,那也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土体”。
传统的课堂,哪怕教师讲得十分精彩,但是学生却一无所获,那也不是有效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哪怕学生只学到应该学的一半知识,那一半知识也是学生实实在在得到的、拥有的,这样的课堂即使效率还不高也是有效课堂。
所谓的以教师为引导,就是让教师由课堂的主角变身为配角,由课堂的驾驭者变身为引导者,通过情感呵护、言语启发等等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学习,作为旁观者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退而当配角,让学生当上名副其实的主角,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不二法门。
小学语文教学常常有这样的问题:给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得不深入;如果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成不了学习主人。如果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琢磨课文,学生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吗?说来说去,就是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教学理念。
我们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赠汪伦》为例,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深入细致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才能产生效益的问题,权当抛砖引玉。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件辅助教学,进行古诗教学新的尝试;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以读代讲,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可以通过注释、字典、网络、同学讨论交流等等自学这首诗,领悟这首诗所表达的真挚友谊之情,感受人世间友谊之花的美丽;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通过朗读了解诗意、体会诗情;抓住千古名句把准这首古诗的脉搏,品味它高超的艺术造诣。
《赠汪伦》可以用一个课时40分钟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复习导入、学习古诗、拓展学习和小结四个教学环节,可谓简洁明了。
首先,在“复习导入”环节,教师展示事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复习一下学习过的、有趣的诗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引出新课做准备。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的主要作用仅仅是引导者而已。他利用课件展示练习题,组织学生完成练习,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是这个环节的主角,他们争先恐后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而且个个抢先说出答案,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为教师布置新的学习任务做好了准备,为下一步学习打好了基础。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十分明显,就是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引出新的学习任务。不管复习旧知识还是导入新课题,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
其次,“学习古诗”这个环节是关键。它占用的教学时间相当多,教师利用课件逐一布置学习任务,学生逐一完成:1.各人再试读一遍,看看还有哪个字不会读,说出来大家一起解决;2.各人看看还有哪个词语或哪句诗不能解释,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3.古诗词是讲究平仄的,根据现代汉语拼音给这首诗每一个字都标注它的平仄音;4.再读古诗,齐读,指名读;5.各人自己诵读,争取当堂背诵出来;6.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大意说出来;7.名句赏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刻含义。
这个环节学习任务再多,教师也不能亲自帮学生做题,或者是把自己看法、感受灌输给学生。他只能做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反馈者。他的活动主要有:1.组织学生做练习,使学生对古诗的理解逐步深入;2.监督学生的活动,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超出学习的范围;3.及时把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全班学生,对有创造性的表现予以特别关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着重学习。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主体特征更突出,充分表现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等等。学生抓紧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在短时间内解决生字词、疏通诗句大意、分清平仄音、当堂背诵和赏析千古名句。不管是基础差的还是基础好的学生,人人都能学有所获。基础好的学生,全部完成学习任务的不在少数。这说明教师的教学设计难易适中,既照顾了基础差的学生,防止他们一无所获;也照顾了基础好的学生,防止他们学得过于轻松。
再次,“拓展学习”环节其实就是本堂课的升华。教师引导学生从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转到课本之外,学习难度更大,更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布置的任务有两个:1.除了《赠汪伦》外,你还熟悉哪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吧!2.你是否可以当一回诗人,用几句诗来表达一下自己的离情别绪?
这两个问题都是开放性的,答案不是唯一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经验和兴趣爱好来完成。选择哪首古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自主权在学生手上,他完全可以不看老师、同学的“脸色”行事。至于作诗,这是很有创造性的劳动,是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力的最佳时机,即使写出来的诗还有很多瑕疵,但是它是学生自己的作品,远比老师替他完成强千万倍!有效课堂,强调的就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最后,第四个环节是本堂课小结,占用5分钟左右的教学时间。教师让几名学生谈谈自己学习《赠汪伦》之后的感受。虽然到了小结阶段,但是仍然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教师抛出“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这是让学生复习刚学过的知识,也是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和信心,真可谓一举多得。
小结环节主要是学生的反思环节,便于学生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系统化,把刚学到的新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里。它也是一个巩固环节,可以使学生巩固刚学过的知识。它还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既是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也为学习下一个内容做准备。
从《赠汪伦》这个课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要想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放开手脚创造性地学习。“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具有独立性,尤其是思维上的独立性。只有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才得以体现。学生具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正是“为了不教”所追求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有效的。
- 【发布时间】2022/6/20 12:58:54
- 【点击频次】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