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创新的几点认识

 

【作者】 吴 华

【机构】 湖北房县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直以来,数学课堂教学形式上都执行“复习旧知——讲授新课——分级练习”,教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目标上统一要求,齐步走。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考试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这种观念压缩教学过程的创新空间,抑制了师生的创造力,致使多年的教改一直难以走出程序机械、接受被动,甚至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怪圈,素质教育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话。新课程标准从教学观察、教师角色、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评价机制等多方面倡导新的教学理念,为教改营造了广阔的空间,为指导教师教学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笔者就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创新谈几点个人认识。
  一、正确的教学观念是教学创新的基础
  1.教学目标制定方面,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新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素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学习目标的制定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调为所有人的数学,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数学。即培养目标应定义为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精英”;二是强调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一般数学素养,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层次的目标,不搞一刀切、齐步走;三强调学生最有价值的教学,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不能把数学仅仅当作可以继承的文化,而应把它为一种生活、劳动和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让学生掌握最有用的数学。
  2.教学内容呈现方面,要树立“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新理念。教学中,以呈现问题开始,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不仅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而且把数学内容学习当作一次“再创造”的活动,形成有效有益的认知。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并能体验到成功与喜悦,促进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3.教学过程创设方面,要树立“教学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的新理念。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教材在内容编写上注意到了“过程”再现的重要性,为学生自主探索、亲身实验、合作交流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作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不断地发现、总结、归纳,不断地表现自己的才干,在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直至问题豁然开朗,达到学数学的新境界。教师则把工作着眼放在聆听、启发、信任上,整合课堂氛围。
  二、恰当的教师角色是教学创新的保证
  新课程标准一个鲜明观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动手、交流的机会,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领导者”的形象,以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1.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组织者就是要搜索、整理学习资源、创设教学情景、营造学习氛围,“组织者”绝不能只是课堂纪律的维护者,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外,去研究学情、搜集整理学习资源、设计教学方案,是一个辛勤劳作,博学多才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也是作为数学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必备的前提。
  2.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但由于知识、经验、能力有限,发挥主观能动性过程中难免受阻或出错,把他们及时引到“正确轨道”上是教师的责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的思考情况,聆听学生每一次发言,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作为教学实际的出发点,因势利导,恰到好处的点拨,以帮助学生顺利而有效地学习。
  3.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教师与学生是人格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也是师生间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课堂的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不因平等交流而冲淡削弱,相反,学生在动手操作、探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以一个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加入进来,师生共同探讨,不但能煽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其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而且由于教师的合作行为会给学生或多或少地带来暗示,以利于攻克难题。当然,教师做为合作者时,其行为难免会凸现引导者的身份,只是不要过多地引导而削弱甚至削夺学生自己探索的权利。
  三、全面恰当地评价学生是教学创新的一个亮点
  1.新课标是提倡新的评价机制。传统的评价学生主要是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是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以书面的、背对背的测验、考试为主要方式的评价。评价更多地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其他功能,这种评价取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限制了教师利用评价手段来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动性。新课程标准提出,评价既要关主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评价的多维度和多元
  新课标确定了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评价的内容应围绕这些方面展开,形成全面的,多维度的、多元的评价体系。知识与技能方面,包括对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对有关数学事实掌握情况的评价,以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评价;数学思考方面,包括对有关的抽象能力、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和推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解决问题的评价包括对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策略、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评价;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情况,学习习惯与态度,以及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等方面的评价。不同的内容的评价,评价的方法也不同,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可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评价,更多地在学生学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考查,而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评价主要通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参与和投入等方面进行考查。评价的形式可以是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学长评等,使评价成为家校沟通,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认识自己,促进自己主动学习,积极健康发展。
  以上几点认识,远不能理解新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的新的理念启示,更多地、更重要的还需在不断的教学中学习、领会、探索,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并自觉的应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
  • 【发布时间】2022/7/18 10:23:40
  • 【点击频次】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