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双减”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新方式

 

【作者】 刘巧梅

【机构】 陕西省咸阳纺机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往往采用先提问,再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方法。这只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但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成为了知识获得过程中的被动者。课程改革以来我改变了这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操作、去实践、去交流和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一、动手实践,激活思维
  思维来源于实践,只有思维得到发展,能力才能提高。“让学生在做中学”就是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到实践的活动中去。这样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才能协同参与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活动方式学生能接受并喜爱,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活泼,而且能激活大脑的思维,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刻。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后,我让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再测量一块地砖的长和宽,最后算出客厅和地砖的面积以及需要地砖的块数,如果每块地砖12元,一共需要多少钱。这样不但让学生体验了生活,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拓宽了思路。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达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主动探究,促进学习
  从现代教学论的主体性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的一种主动建构过程,是把知识结构转化为应识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任何教师都包办代替不了,必须由学生参与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把学生引入教学活动,努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促进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活动,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接受新知识。如在学习“年、月、日”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前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不同年份的年历(必须连续四年)。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分析、讨论,最后得出年、月、日之间的规律:每年31天、30天的月份始终是固定不变的,只有2月份的天数例外。让学生收集连续四年的年历,是因为其中有平年、闰年,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的情况,设疑激思,在活动中得到思考。教学后再让学生实际操作,自己制作一张下一学期的校历。这样经历了知识的发展过程,揭示了年、月、日的规律,建立了知识结构,既丰富了表象,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能力,促进了学习。
  三、教学点拨,掌握策略
  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教师的作用是用外因去影响内因。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在自我尝试,集体协作都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要在知识错误、理解疑难、思维障碍等处起到“点拨”的作用。这里的“点拨”有别于对方法、结论的直接传授、灌输,而是先用一定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向老师质疑问难,萌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了解学生思维障碍的关键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加以暗示、点拨。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这节课中,先让学生试着读数:“5005”,有的学生就会读成“五千零零五或五千五”等,最后教师适当点拨,得出“中间不管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的读数方法。这种点拨,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学生情趣盎然,并且在观察、思考、协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培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放在首位。善于创造参与的条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让学生乐学、会学,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 【发布时间】2022/7/18 10:30:08
  • 【点击频次】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