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智慧生成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互相沟通、互相影响的动态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而教学智慧则是教师面临这一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只有磨炼教学智慧,适时抓住课堂资源,动态生成精彩课堂。这样,教师才能在“意外”出现时或特定情境中沉着“接招”,瞬间决策,或柳暗花明,或化腐朽为神奇,使课堂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融洽。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智慧生成。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生成
当前新课程导引下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极富开放性、生成性,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考验着每一个老师的教学智慧,只有做一个智慧型教师,才能随机应变,使课堂教学挥洒自如,小学课堂数学的智慧如何生成呢?
一、精读教材——教学智慧的“基点”
一位特级教师曾说过:“教材研究透了,课实际上也就备得差不多了。”这话虽然听起来似乎有些玄乎,但实际上相当有道理。精读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核心环节。教师在备课之前,应精心解读教材,准确而全面地把握教材内容,唯此方能设计出完善而周密的教学方案。反之,如果教师自己对教学内容都没有把握到位,那么就很难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方案。在这种情况下,“走教案”都勉为其难,要是一旦遇上课堂中随时都可能出现的意外,又谈何灵光一闪的“教学智慧”呢?
二、精准预设——教学智慧的“起点”
一堂好课,不能没有好的教学预设。教学预设包含甚广,但笔者认为,当前数学教师需要着力关注的有两大方面:一是对教学语言的预设(如导入语、评价语等),二是对学情走向的预设(如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或即兴回答等)。大多数教师比较注重前者,很少在后者下功夫。细节决定成败,如果不注重后者,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声音,那就有可能让教师不知所措,甚至不知所云,让听课老师瞠目结舌。这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四边形的认识”的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
师:在长方形里面画一条线段,能否分成两个四边形。(学生操作)
生:我是横着画,竖着画的,画了两种。
师:还有别的画法吗?
生:我是斜着画的。
师:只有这么三种吗?
生:还有很多种,只要别沿着两个斜对的角画就行了。
师:那会变成什么?
生:会变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们可真棒。(接着教师课件出示图形)这样可以吗?变成什么了?
生:变成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师:嗯?左边的是正方形吗?
生:是的。
师:确定吗?
生:确定。
师只好无奈地说:你们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吧!我们接着往下看。
【分析】
对于小学生来说,仅凭借肉眼,是很难分辨左边的图形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而教师此时表现的无奈,可以说明其没有充分估计到学生可能会有的各种想法,也就是预设不足、不到位。分析一下学生出现错误判断的原因: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网图1中左边的图形,本身就与正方形相似,而且经过投影,或者因为学生座位的关系,当然有各种可能性发生。教师在课前,就应仔细观察自己预设的这个图形,分析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这样就不会不知所措了。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周密的学科,不能想当然。当学生无法判断时,教师应询问学生:我们怎么样可以知道这个图形是正方形呢?学生肯定回答:用尺子量一量,四条边都相等,就是正方形。教师就可以用尺子量,让学生知道这是错误判断。从中也可以教育学生,很多时候不能光用直觉判断,要用工具判断,要用事实说话。所以,许多时候出现的意外状况,不是教师教学智慧欠缺,而是预设得不够到位,只有精心预设教师的课堂语言和学生可能的回答,才能更好地行走于课堂,才能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展开精彩的瞬间。
三、精研学情——教学智慧的“支点”
在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在课前设计教案时,比较透彻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显得尤为重要。当我们把特级教师的教学设计搬到自己的课堂当中时,难免会发现其实自己的学生并不是很“合作”,教师在参加上课比赛或上展示课时,都要经过反复的试教,也就是“磨课”,才能勉强通过。为什么名师的教学设计在自己的课堂中一下子行不通了,为什么精心设计的教案还要经过如此的反复试教才可以真正走上课堂呢?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设计教案时往往更注重教材,对学生却关注不够。
这样就会造成设计出的教案不适用,教学效果不佳,对提高课堂效率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四、精心倾听——教学智慧的“亮点”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去捕捉教学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极有利用价值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改变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将教学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教师一定的教学直接经验和教学问接经验是生成教学智慧的基础。教学直接经验和教学问接经验的量、质及结构优化决定着教学智慧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内在的较高水平的教学思维活动进行加工和创新,做出决策并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得以高效执行,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生成并彰显出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经验、教学思维力是内隐的;教学执行力是外显的,教学智慧是这三方面综合形成的合力、融为一体所生发出的聪明才智。教学经验、教学思维力与教学执行力的高度发展与融合,成就了高水平的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1]陈果.关注精心预设,构建动态生成[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0(5).
[2]苏志强.老师,请您倾听学生的声音[J].小学数学教育,2012(3).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生成
当前新课程导引下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极富开放性、生成性,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考验着每一个老师的教学智慧,只有做一个智慧型教师,才能随机应变,使课堂教学挥洒自如,小学课堂数学的智慧如何生成呢?
一、精读教材——教学智慧的“基点”
一位特级教师曾说过:“教材研究透了,课实际上也就备得差不多了。”这话虽然听起来似乎有些玄乎,但实际上相当有道理。精读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核心环节。教师在备课之前,应精心解读教材,准确而全面地把握教材内容,唯此方能设计出完善而周密的教学方案。反之,如果教师自己对教学内容都没有把握到位,那么就很难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方案。在这种情况下,“走教案”都勉为其难,要是一旦遇上课堂中随时都可能出现的意外,又谈何灵光一闪的“教学智慧”呢?
二、精准预设——教学智慧的“起点”
一堂好课,不能没有好的教学预设。教学预设包含甚广,但笔者认为,当前数学教师需要着力关注的有两大方面:一是对教学语言的预设(如导入语、评价语等),二是对学情走向的预设(如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或即兴回答等)。大多数教师比较注重前者,很少在后者下功夫。细节决定成败,如果不注重后者,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声音,那就有可能让教师不知所措,甚至不知所云,让听课老师瞠目结舌。这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四边形的认识”的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
师:在长方形里面画一条线段,能否分成两个四边形。(学生操作)
生:我是横着画,竖着画的,画了两种。
师:还有别的画法吗?
生:我是斜着画的。
师:只有这么三种吗?
生:还有很多种,只要别沿着两个斜对的角画就行了。
师:那会变成什么?
生:会变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们可真棒。(接着教师课件出示图形)这样可以吗?变成什么了?
生:变成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师:嗯?左边的是正方形吗?
生:是的。
师:确定吗?
生:确定。
师只好无奈地说:你们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吧!我们接着往下看。
【分析】
对于小学生来说,仅凭借肉眼,是很难分辨左边的图形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而教师此时表现的无奈,可以说明其没有充分估计到学生可能会有的各种想法,也就是预设不足、不到位。分析一下学生出现错误判断的原因: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网图1中左边的图形,本身就与正方形相似,而且经过投影,或者因为学生座位的关系,当然有各种可能性发生。教师在课前,就应仔细观察自己预设的这个图形,分析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这样就不会不知所措了。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周密的学科,不能想当然。当学生无法判断时,教师应询问学生:我们怎么样可以知道这个图形是正方形呢?学生肯定回答:用尺子量一量,四条边都相等,就是正方形。教师就可以用尺子量,让学生知道这是错误判断。从中也可以教育学生,很多时候不能光用直觉判断,要用工具判断,要用事实说话。所以,许多时候出现的意外状况,不是教师教学智慧欠缺,而是预设得不够到位,只有精心预设教师的课堂语言和学生可能的回答,才能更好地行走于课堂,才能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展开精彩的瞬间。
三、精研学情——教学智慧的“支点”
在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在课前设计教案时,比较透彻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显得尤为重要。当我们把特级教师的教学设计搬到自己的课堂当中时,难免会发现其实自己的学生并不是很“合作”,教师在参加上课比赛或上展示课时,都要经过反复的试教,也就是“磨课”,才能勉强通过。为什么名师的教学设计在自己的课堂中一下子行不通了,为什么精心设计的教案还要经过如此的反复试教才可以真正走上课堂呢?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设计教案时往往更注重教材,对学生却关注不够。
这样就会造成设计出的教案不适用,教学效果不佳,对提高课堂效率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四、精心倾听——教学智慧的“亮点”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去捕捉教学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极有利用价值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改变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将教学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教师一定的教学直接经验和教学问接经验是生成教学智慧的基础。教学直接经验和教学问接经验的量、质及结构优化决定着教学智慧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内在的较高水平的教学思维活动进行加工和创新,做出决策并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得以高效执行,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生成并彰显出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经验、教学思维力是内隐的;教学执行力是外显的,教学智慧是这三方面综合形成的合力、融为一体所生发出的聪明才智。教学经验、教学思维力与教学执行力的高度发展与融合,成就了高水平的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1]陈果.关注精心预设,构建动态生成[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0(5).
[2]苏志强.老师,请您倾听学生的声音[J].小学数学教育,2012(3).
- 【发布时间】2022/7/18 10:55:32
- 【点击频次】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