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石壕吏》中的老妇人是英雄吗?

 

【作者】 海 晨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上完杜甫的《石壕吏》,还有一点时间,我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这首诗中,杜甫描绘了一个替家人从军的年迈的老妇人形象,这个老妇人很容易就能够让我们想起那个“替父从军”的花木兰,那我们可以认为这个老妇人和花木兰一样是一个英雄吗?
  我这个问题刚刚提出来,教室里面就像开了锅,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怎么可能呢?花木兰才是英雄,那个老妇人是被差役强拉走的,有可比性吗?甚至有学生向我投来了关切的目光:老师,您没事吧?
  先别急,我们慢慢来分析。
  先来看看花木兰为什么要替父从军吧。诗里是这样写的:“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话翻译一下什么意思呢?木兰她们家必须要出一个出去打仗的人,但是木兰的父亲年纪很大了,木兰又没有年龄大到可以参军的兄弟,那就只有木兰我女扮男装代替父亲出征了。
  再来看《石壕吏》中的老妇人。是的,这个家里没有什么人了,“老翁逾墙走”了,家里只剩下老妇人、“乳下孙”以及儿媳妇了,如果老妇人不能够“挺身而出”,主动说出“老妇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样的话,很有可能被“应河阳役”的,就是儿媳妇了。。
  仔细一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老妇人和木兰出征的理由几乎是一样的:都是因为家里再没有其他的人可以出征,但是又必须要出一个人,于是她们俩人选择由自己来承担这样一份责任。如果我们认为木兰是英雄的话,老妇人的行为为什么就不能是英雄呢?
  难道因为战争的性质吗?我们不知道木兰参与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诗里对战争性质的描述并不多,我们只知道木兰在战场上对战的,可能是“胡人”——诗里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朔气传金柝”,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大略可以猜测,这是一场中原王朝对阵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如果以中原王朝为正统的话,我们差不多可以认为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那么老妇人参加的是一场什么战争呢?《石壕吏》的大背景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如果我们依然以中原王朝为正统的话,可以明确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好了,现在一个是“差不多”可以认为是保家卫国的战争,和一场“可以明确”是保家卫国的战争,如果木兰能够凭借此被认定为英雄的话,老妇人凭什么不能被认定为英雄?
  从参军理由和战争的性质这两个角度来看,我们似乎都可以认为走上战场的老妇人是英雄了。但是还是有一个我们开始的时候暂时搁置的问题:老妇人是被差役强拉走的。
  那么我们看看木兰吧。在从军的理由那里,我们引述了原诗,这里就不再引述,诗里说:“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朝廷发了多道征兵文告上面都木兰父亲的名字,这就意味着木兰的父亲是必须要上战场的,如果不去,那么等待木兰一家的会是怎样的命运呢?我猜测大概率和杜甫所写的差不多“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结果会是怎样的呢?结果不是木兰她大姐被拉去“备晨炊”,就是木兰自己被拉去“备晨炊”。
  现在木兰自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就避免了上述可能情形的出现,非但如此,还出现了一个更让人喜悦的结果——“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是以一个“战斗英雄”的形象重新出现在所有人面前。
  反观那个老妇人呢?即使最终战争胜利,老妇人也幸运地活到了最后,她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呢?至少她是不会骑着“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在有些版本里,这句话是“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老妇人虽然没有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但是在这场战争中,老妇人没有做出贡献吗?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讲话中说:“在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这样的人,称为英雄。”放在唐朝的那个时代中,老妇人不就是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为国效力的人吗?她怎么就不是英雄了呢?
  是的,她的确是在差役们的“逼迫”下被强拉走的,但是这影响了她的“为国效力”行为本身了吗?难道我们因为别人的错误行为,就要同时否定老妇人的行为的英雄吗?我们判断是否是英雄,到底是看行为人的行为本身还是要看其行为是否是被人逼迫呢?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说要为差役的残暴行径找出其合理性,甚至狡辩为:“如果没有把这个老妇人拉去前线,她就不能成为有英雄?所以这是在帮她。”
  对不起,从理想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世上永远没有英雄。

  • 【发布时间】2022/8/16 15:43:54
  • 【点击频次】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