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进行文言文的阅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文言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读”是关键,通过这种有声语言,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领悟文中的内涵,感受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
【关键词】 自读;朗读;背诵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传承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引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读”。这里所说的“读”,就是以朗读和背诵为重点,通过这种有声语言,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受文言文特有的语言魅力。
一、课前预习中的自读
1.关注难读的字词
所谓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语言精炼,生僻的字词多,比如通假字、多音字等,小学生难以理解,不仅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也增强了学生的畏惧心理。读准字词,是读通文言文的关键。预习中的读,首先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文中难读的字词,通过多种方法读通、读懂。比如在《伯牙鼓琴》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课前预习单,从字、词、句三个方面让学生进行预习,重点读准、读懂难读的字词,并且设计一定的表达方式,具体到方法的运用,为学生读通、读懂整篇课文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伯牙鼓琴》预习单
(一)你读准、读懂了哪些难读的字、词?用的是什么方法?
1.读准的字。
运用( )的方法,我读准了 。
2.读懂的词。
通过( )的方法,我读懂了 ,意思是 。
3.多音字。
我关注了( )这个多音字,它在文中 这句话中的读音为 。
(二)你读通了哪些句子?
1.
2.
(三)你认为哪句话最难读?试着多读几遍。
预习中,让学生去有意识地关注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形成质疑思考的思维习惯,能够让学生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和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伯牙鼓琴》的预习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焦点聚集到文末的句子“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让学生尝试反复朗读。
预习中通过关注难读的字词、句子,学生就可以比较顺利地读通课文,整体感知文中内容,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课堂学习中的朗读
反复朗读,是学习文言文基本的方法。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法宝。课堂学习中的朗读,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教师的范读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示范朗读,特别是老师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的朗读,一开始就可以从听觉上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读通、读懂、读好课文,让学生离文本更近。教师的示范朗读既是听觉的训练,也是视觉的训练,学生在观察老师朗读课文时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就多了一个“视觉”的训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调动朗读的积极性。
除了范读,教师的导读也很必要。
2.教师的导读
教师的导读有抛砖引玉的效果。老师声音的引领,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了零距离的对话。
在《伯牙鼓琴》的教学中,反复引导学生朗读重点句子:当伯牙想到泰山时,锺子期便能感受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当伯牙想到流水时,锺子期又称赞道:“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种引读,让学生完全进入了文中描绘的意境,也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学生有层次的朗读
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朗读的层次就可以提升到精读、背读的层面。
精读,就是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学生读通读懂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就要进行精读,用不同的方式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如在教学《书戴嵩画牛》一文,面对杜处士尤其喜爱的《斗牛图》,小牧童和苏轼的“笑”是不同的,一个“笑”字,刻画了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牧童是“抚掌大笑”,杜处士是“笑而然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想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可以表演朗读,或是分角色朗读、变换角色反复朗读,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讲,对人物的语言描写进行内化加工,体会文言文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的语言魅力。教学《伯牙绝弦》也可以抓住描写钟子期的语言进行品读,让学生借助插图,在音乐中想象画面,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善哉乎鼓琴!听着优美的琴声,让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伯牙在鼓琴的时候除了想到高山想到流水,他还会想到什么呢?
背诵。朗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即背诵。它是用反复朗读的方式达到准确记忆的一种阅读方法,是朗读的延伸和强化。通过背诵,可以积累文章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段落,经过内化沉淀为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文化品味,完善语言结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出色诗文80篇”。小学阶段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可以使文言文的精髓融入学生的血脉中,让学生获得文言文学习的精神享受。背诵文言文要注意方法,这一点对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尤重要,指导学生背诵文言文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抓住文章层次结构背诵。如《学弈》可引导学生按照“专心学习的人——无心学习的人——学习结果——原因判断”的顺序背诵。《两小儿辩日》可引导学生根据“孔子见小儿——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小儿笑”的顺序背诵。《伯牙鼓琴》是按照“伯牙鼓琴——-钟子期死”的层次结构引导学生去背诵。
抓住文章重点词句背诵。如教学《杨氏之子》和《自相矛盾》,都可以抓住文中人物的对话,分角色反复朗读,读出恰当的语气,再熟读全文,直至能背诵下来。如《伯牙绝弦》的重点句子是子期说的话:“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以及文末的句子: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引领学生反复朗读,直至熟读成诵。
师生互动背诵。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你一句我一句的背诵;也可以是教师说大意,学生背诵对应的文言文。
朗读和背诵是有声的语言。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正确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文言文,是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大阅读,小细节》
【关键词】 自读;朗读;背诵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传承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引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读”。这里所说的“读”,就是以朗读和背诵为重点,通过这种有声语言,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受文言文特有的语言魅力。
一、课前预习中的自读
1.关注难读的字词
所谓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语言精炼,生僻的字词多,比如通假字、多音字等,小学生难以理解,不仅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也增强了学生的畏惧心理。读准字词,是读通文言文的关键。预习中的读,首先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文中难读的字词,通过多种方法读通、读懂。比如在《伯牙鼓琴》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课前预习单,从字、词、句三个方面让学生进行预习,重点读准、读懂难读的字词,并且设计一定的表达方式,具体到方法的运用,为学生读通、读懂整篇课文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伯牙鼓琴》预习单
(一)你读准、读懂了哪些难读的字、词?用的是什么方法?
1.读准的字。
运用( )的方法,我读准了 。
2.读懂的词。
通过( )的方法,我读懂了 ,意思是 。
3.多音字。
我关注了( )这个多音字,它在文中 这句话中的读音为 。
(二)你读通了哪些句子?
1.
2.
(三)你认为哪句话最难读?试着多读几遍。
预习中,让学生去有意识地关注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形成质疑思考的思维习惯,能够让学生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和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伯牙鼓琴》的预习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焦点聚集到文末的句子“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让学生尝试反复朗读。
预习中通过关注难读的字词、句子,学生就可以比较顺利地读通课文,整体感知文中内容,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课堂学习中的朗读
反复朗读,是学习文言文基本的方法。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法宝。课堂学习中的朗读,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教师的范读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示范朗读,特别是老师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的朗读,一开始就可以从听觉上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读通、读懂、读好课文,让学生离文本更近。教师的示范朗读既是听觉的训练,也是视觉的训练,学生在观察老师朗读课文时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就多了一个“视觉”的训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调动朗读的积极性。
除了范读,教师的导读也很必要。
2.教师的导读
教师的导读有抛砖引玉的效果。老师声音的引领,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了零距离的对话。
在《伯牙鼓琴》的教学中,反复引导学生朗读重点句子:当伯牙想到泰山时,锺子期便能感受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当伯牙想到流水时,锺子期又称赞道:“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种引读,让学生完全进入了文中描绘的意境,也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学生有层次的朗读
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朗读的层次就可以提升到精读、背读的层面。
精读,就是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学生读通读懂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就要进行精读,用不同的方式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如在教学《书戴嵩画牛》一文,面对杜处士尤其喜爱的《斗牛图》,小牧童和苏轼的“笑”是不同的,一个“笑”字,刻画了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牧童是“抚掌大笑”,杜处士是“笑而然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想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可以表演朗读,或是分角色朗读、变换角色反复朗读,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讲,对人物的语言描写进行内化加工,体会文言文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的语言魅力。教学《伯牙绝弦》也可以抓住描写钟子期的语言进行品读,让学生借助插图,在音乐中想象画面,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善哉乎鼓琴!听着优美的琴声,让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伯牙在鼓琴的时候除了想到高山想到流水,他还会想到什么呢?
背诵。朗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即背诵。它是用反复朗读的方式达到准确记忆的一种阅读方法,是朗读的延伸和强化。通过背诵,可以积累文章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段落,经过内化沉淀为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文化品味,完善语言结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出色诗文80篇”。小学阶段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可以使文言文的精髓融入学生的血脉中,让学生获得文言文学习的精神享受。背诵文言文要注意方法,这一点对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尤重要,指导学生背诵文言文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抓住文章层次结构背诵。如《学弈》可引导学生按照“专心学习的人——无心学习的人——学习结果——原因判断”的顺序背诵。《两小儿辩日》可引导学生根据“孔子见小儿——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小儿笑”的顺序背诵。《伯牙鼓琴》是按照“伯牙鼓琴——-钟子期死”的层次结构引导学生去背诵。
抓住文章重点词句背诵。如教学《杨氏之子》和《自相矛盾》,都可以抓住文中人物的对话,分角色反复朗读,读出恰当的语气,再熟读全文,直至能背诵下来。如《伯牙绝弦》的重点句子是子期说的话:“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以及文末的句子: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引领学生反复朗读,直至熟读成诵。
师生互动背诵。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你一句我一句的背诵;也可以是教师说大意,学生背诵对应的文言文。
朗读和背诵是有声的语言。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正确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文言文,是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大阅读,小细节》
- 【发布时间】2022/8/16 16:02:47
- 【点击频次】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