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关于聋哑学生道德法律教育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偷窃行为是聋人的不良行为之一,对聋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必须依靠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本文通过对聋生偷窃行为形成原因的分析以及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矫正原理的运用和设想等理念的阐述,力图创设一个与偷窃行为告别的聋生新群体。
【关键词】 聋生;偷窃行为;纠正
偷窃行为是聋校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社会上聋哑人的犯罪率居高不下,犯罪的类型主要是盗窃,且呈低龄化的趋势,在校的学生也或多或少的沾染上了偷窃的恶习。为了让聋生远离偷窃,我们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实施了教育对策。
一、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
聋生因听觉障碍,影响着道德认识水平、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造成好坏不分,是非难明。比如“借”、“要”这些概念在头脑中就没有,自己需要随手就拿,无需征得别人的同意,能吃的食物拿着就吃了,能玩的东西留在自己身边。有的听信社会上个别坏聋人的教唆,“聋哑人找工作难,学会偷,钱来得又快又容易,能吃好、喝好、玩好”。
二、家庭教育的失误
大多数聋哑孩子的家长,既同情孩子的残疾,又没有与其交流的能力,因此便产生了怜爱、袒护的心理,也有部分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极端不负责任,因语言沟通困难,就完全交给学校,一心一意忙自己的事情。以至于孩子把偷来的东西放在家里很长时间,案发后,家长还以为是借同学的。
三、法制观念的淡薄
1、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
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通过正面灌输、说服教育、批评表扬,树立榜样。教师用自己的爱心真情关心、理解、帮助他们。
2、因人而异,施加教育影响
任何一种好的教育方法,都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学生。尽管所犯的错误相同,但由于他们的年龄、性格、犯错误的动机、所处的家庭环境诸因素不同,因此对他们施加教育的方法也不应千篇一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年龄小的、初犯错误、性格内向、家长又很配合的学生采取心理疏导的方法。以班主任教育为主,在家长的协助下,指出错误的危害,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3、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
我们把法制教育提到重要位置上来,注意增强法制教育的数量,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首先,我们把一学期一至两次学校统一的法制教育活动,改为每月一次,既有学校的大型教育,又有各班根据学生实际进行的小型教育。使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其次,我们根据聋生视觉比较灵敏的特点,采取直观的、形象的、面对面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如:组织他们到少年管教所参观,去监狱参观,让他们亲眼目睹违法犯纪者的后果,观看法制教育宣传录片,请公安派出所的同志给他们讲课等等。
4、争取多方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聋生不良行为的矫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接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使教育的步调一致。家长的支持是致关重要的,争取家长的支持就是要求家长与学校站在一个立场上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延伸教育效果。这些偷摸学生的问题刚发现时,有的家长先是吃惊,接着是气愤,最后是袒护,其原因是怕学校对孩子处理严重,怕承担过重的赔偿责任。由于家长态度的暧昧使个别学生对自己的问题隐瞒不说。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连续召开家长会,一方面,向家长讲清孩子所犯错误的事实及严重性。另一方面,向家长宣传法律知识,表明学校的态度。当家长真正了解了学校是从帮助教育学生的目的出发时,他们感到内疚。主动配合学校让孩子交出赃物,并心甘情愿地赔偿,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实践中,我们还清楚认识到,聋哑孩子在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后就要走上社会,如果不解决他们的生活和就业困境,就遏制不了聋哑学生的犯罪现象,学校教育的成果就不能得到巩固,因此,我们从长远的角度思考,毕业的孩子,如到社会上没有合适的职业或生活出路,“偷”的现象很可能反弹。有一些好学生在学校八年没出现偷拿行为,走向社会后很快参与偷盗。这就呼吁全社会都来真诚地关心和帮助他们,努力为聋哑孩子创造更多的就业渠道。如近年来我校的毕业生均被浙江一福利厂招工,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自尊、自强、自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对聋人偷窃行为的有效遏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聋童教育学.[M],2000.6. 1.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徐定华,教育心理学[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4.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 聋生;偷窃行为;纠正
偷窃行为是聋校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社会上聋哑人的犯罪率居高不下,犯罪的类型主要是盗窃,且呈低龄化的趋势,在校的学生也或多或少的沾染上了偷窃的恶习。为了让聋生远离偷窃,我们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实施了教育对策。
一、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
聋生因听觉障碍,影响着道德认识水平、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造成好坏不分,是非难明。比如“借”、“要”这些概念在头脑中就没有,自己需要随手就拿,无需征得别人的同意,能吃的食物拿着就吃了,能玩的东西留在自己身边。有的听信社会上个别坏聋人的教唆,“聋哑人找工作难,学会偷,钱来得又快又容易,能吃好、喝好、玩好”。
二、家庭教育的失误
大多数聋哑孩子的家长,既同情孩子的残疾,又没有与其交流的能力,因此便产生了怜爱、袒护的心理,也有部分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极端不负责任,因语言沟通困难,就完全交给学校,一心一意忙自己的事情。以至于孩子把偷来的东西放在家里很长时间,案发后,家长还以为是借同学的。
三、法制观念的淡薄
1、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
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通过正面灌输、说服教育、批评表扬,树立榜样。教师用自己的爱心真情关心、理解、帮助他们。
2、因人而异,施加教育影响
任何一种好的教育方法,都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学生。尽管所犯的错误相同,但由于他们的年龄、性格、犯错误的动机、所处的家庭环境诸因素不同,因此对他们施加教育的方法也不应千篇一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年龄小的、初犯错误、性格内向、家长又很配合的学生采取心理疏导的方法。以班主任教育为主,在家长的协助下,指出错误的危害,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3、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
我们把法制教育提到重要位置上来,注意增强法制教育的数量,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首先,我们把一学期一至两次学校统一的法制教育活动,改为每月一次,既有学校的大型教育,又有各班根据学生实际进行的小型教育。使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其次,我们根据聋生视觉比较灵敏的特点,采取直观的、形象的、面对面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如:组织他们到少年管教所参观,去监狱参观,让他们亲眼目睹违法犯纪者的后果,观看法制教育宣传录片,请公安派出所的同志给他们讲课等等。
4、争取多方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聋生不良行为的矫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接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使教育的步调一致。家长的支持是致关重要的,争取家长的支持就是要求家长与学校站在一个立场上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延伸教育效果。这些偷摸学生的问题刚发现时,有的家长先是吃惊,接着是气愤,最后是袒护,其原因是怕学校对孩子处理严重,怕承担过重的赔偿责任。由于家长态度的暧昧使个别学生对自己的问题隐瞒不说。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连续召开家长会,一方面,向家长讲清孩子所犯错误的事实及严重性。另一方面,向家长宣传法律知识,表明学校的态度。当家长真正了解了学校是从帮助教育学生的目的出发时,他们感到内疚。主动配合学校让孩子交出赃物,并心甘情愿地赔偿,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实践中,我们还清楚认识到,聋哑孩子在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后就要走上社会,如果不解决他们的生活和就业困境,就遏制不了聋哑学生的犯罪现象,学校教育的成果就不能得到巩固,因此,我们从长远的角度思考,毕业的孩子,如到社会上没有合适的职业或生活出路,“偷”的现象很可能反弹。有一些好学生在学校八年没出现偷拿行为,走向社会后很快参与偷盗。这就呼吁全社会都来真诚地关心和帮助他们,努力为聋哑孩子创造更多的就业渠道。如近年来我校的毕业生均被浙江一福利厂招工,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自尊、自强、自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对聋人偷窃行为的有效遏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聋童教育学.[M],2000.6. 1.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徐定华,教育心理学[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4.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 【发布时间】2022/8/16 16:05:55
- 【点击频次】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