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历史是初中教育的基础性学科。新课改背景下,对初中历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初中历史教育中要求重点关注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素质教育发展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做好过去课堂教学反思,进一步整理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营造更优质的课堂教学氛围。因此,文章立足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备后续参考。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是初中教育中的一项基础性学科,具有内容多、难度大、思维要求高等特点。初中历史教学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介绍了我国的发展,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中华文明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怀的关键。这表明,历史学科不能成为一门只是关注分数的学科,而是要始终将核心素养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以此为前提,进行如下讨论。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
(一)学生参与度不足
学生参与度不足是初中历史教学,乃至其他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类问题,具体原因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教学中未能够体现出学生主体地位。历史学科属于考试学科,教学中一般会受到应试教育功利性思维影响,在分数和成绩引导下,课堂上过度使用了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课堂体验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历史学科难度较大。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如在理科科目学习中,提出一个问题后一般会有与问题对应的唯一且明确的答案。但历史学科答案往往是在正确中找出更准确的,这就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历史学习中,大量历史事件,以及事件连带出的时间、人物、影响等都需要学生记忆,这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导致学生厌学心理。
(二)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言当下历史教学,基本为延续性模式,课堂划分为教师讲述与学生听记两方面,二者间未建设沟通纽带,学生反馈不能够得到教师的及时答复,导致学生课堂状态十分被动。很多教师习惯用PPT制作教学课件,之后按照PPT内容按部就班讲解。教师对PPT依赖性越大,表示教师越难以解决课堂上的突发问题。因此,如果仅仅是用PPT来概括一节课堂,则必然会导致教学的单一。当务之急要求教师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上做好与学生的互动,让PPT仅仅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而非全部,更多是要由教师结合学生的反馈来进行灵活性教学和解答。
二、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策略
(一)提高学生参与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基于核心素养目标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需重点关注学生是否在课堂学习中反馈出更理想的参与度,以及观察学生知识学习中是否具有充足的兴趣支持。
首先,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剔除应试教育功利性教学思想的残留,深刻认识历史教育在中华文化传承和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学生历史价值观培养方面的重要性,避免单一枯燥历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而是多关注学生思维;
其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如小组合作模式,微课教学模式等,给予学生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和条件,增加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以《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分析这两件历史事件的关联,然后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内部交流分析二者因果关系,得出小组结论。之后,由每一个小组分别表述本组观点。不同小组观念可能存在分歧,如仅仅是少量分歧,则可由教师干预来解决,而如果是较大分歧,则可以让学生继续进行讨论,将持有相同观点的学生重新划分为两队小组成员,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交流。之后,教师根据每个小组整理的论据,表述的严谨性和专业的知识作为标准进行评价。
小组合作、辩论会等教学形式,以上教学模式从本质来讲,是为学生参与提供了一个课堂活动载体,学生借助载体融入到知识学术氛围中,思维会更加活跃,在表达与争论的过程中,也能够学会如何整理自己的语言。在考试时除了问答题外,也有表述题。因此,不仅仅是要学生自己懂,更要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表达方式让阅卷老师理解。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教育优势,避免教学模式单一
初中历史教学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资源,这些资源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教学中,可采取直观性教学模式,以多媒体视频载体为知识依托,对重大历史事件采取视、听传导模式进行导出。
以《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为例,收集整理真实历史影像资料。在香港回归时,国旗交接时还曾经发生了一个让人“捏了一把汗”的小故事。通过真实的影像资料,历史事件中紧张、激动等情绪,会更加直观地与学生形成共鸣。
香港与澳门回归是中国人的一件大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当以直观方式进行教学后,可以让很多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孩子真正感受一次那个时刻的激动和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课堂教学后,教师可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和整理自己认为的历史上爱国主义的历史片段,如“新中国成立”“抗日战争胜利”“五四运动”等。由学生自己收集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学生自主探索中进一步加深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历史是初中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初中历史教学中基本向学生展示了璀璨的中华文化,也在外国历史学习中同时展示了国外的优秀文化。学生学习历史是积攒智慧的过程,是以一颗包容和善良的心态来接受更多好的事物的过程。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要求历史教学必须将核心素养培养放在关键位置。文章从提高学生参与度,利用多媒体技术等角度切入,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值得被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翟华.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学苑教育,2020(1):1.
[2]王浩银.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21(7):0024-0024.
[3]侯夕.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读天下:综合,2020(10):1.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是初中教育中的一项基础性学科,具有内容多、难度大、思维要求高等特点。初中历史教学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介绍了我国的发展,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中华文明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怀的关键。这表明,历史学科不能成为一门只是关注分数的学科,而是要始终将核心素养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以此为前提,进行如下讨论。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
(一)学生参与度不足
学生参与度不足是初中历史教学,乃至其他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类问题,具体原因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教学中未能够体现出学生主体地位。历史学科属于考试学科,教学中一般会受到应试教育功利性思维影响,在分数和成绩引导下,课堂上过度使用了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课堂体验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历史学科难度较大。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如在理科科目学习中,提出一个问题后一般会有与问题对应的唯一且明确的答案。但历史学科答案往往是在正确中找出更准确的,这就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历史学习中,大量历史事件,以及事件连带出的时间、人物、影响等都需要学生记忆,这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导致学生厌学心理。
(二)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言当下历史教学,基本为延续性模式,课堂划分为教师讲述与学生听记两方面,二者间未建设沟通纽带,学生反馈不能够得到教师的及时答复,导致学生课堂状态十分被动。很多教师习惯用PPT制作教学课件,之后按照PPT内容按部就班讲解。教师对PPT依赖性越大,表示教师越难以解决课堂上的突发问题。因此,如果仅仅是用PPT来概括一节课堂,则必然会导致教学的单一。当务之急要求教师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上做好与学生的互动,让PPT仅仅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而非全部,更多是要由教师结合学生的反馈来进行灵活性教学和解答。
二、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策略
(一)提高学生参与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基于核心素养目标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需重点关注学生是否在课堂学习中反馈出更理想的参与度,以及观察学生知识学习中是否具有充足的兴趣支持。
首先,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剔除应试教育功利性教学思想的残留,深刻认识历史教育在中华文化传承和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学生历史价值观培养方面的重要性,避免单一枯燥历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而是多关注学生思维;
其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如小组合作模式,微课教学模式等,给予学生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和条件,增加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以《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分析这两件历史事件的关联,然后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内部交流分析二者因果关系,得出小组结论。之后,由每一个小组分别表述本组观点。不同小组观念可能存在分歧,如仅仅是少量分歧,则可由教师干预来解决,而如果是较大分歧,则可以让学生继续进行讨论,将持有相同观点的学生重新划分为两队小组成员,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交流。之后,教师根据每个小组整理的论据,表述的严谨性和专业的知识作为标准进行评价。
小组合作、辩论会等教学形式,以上教学模式从本质来讲,是为学生参与提供了一个课堂活动载体,学生借助载体融入到知识学术氛围中,思维会更加活跃,在表达与争论的过程中,也能够学会如何整理自己的语言。在考试时除了问答题外,也有表述题。因此,不仅仅是要学生自己懂,更要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表达方式让阅卷老师理解。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教育优势,避免教学模式单一
初中历史教学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资源,这些资源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教学中,可采取直观性教学模式,以多媒体视频载体为知识依托,对重大历史事件采取视、听传导模式进行导出。
以《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为例,收集整理真实历史影像资料。在香港回归时,国旗交接时还曾经发生了一个让人“捏了一把汗”的小故事。通过真实的影像资料,历史事件中紧张、激动等情绪,会更加直观地与学生形成共鸣。
香港与澳门回归是中国人的一件大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当以直观方式进行教学后,可以让很多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孩子真正感受一次那个时刻的激动和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课堂教学后,教师可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和整理自己认为的历史上爱国主义的历史片段,如“新中国成立”“抗日战争胜利”“五四运动”等。由学生自己收集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学生自主探索中进一步加深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历史是初中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初中历史教学中基本向学生展示了璀璨的中华文化,也在外国历史学习中同时展示了国外的优秀文化。学生学习历史是积攒智慧的过程,是以一颗包容和善良的心态来接受更多好的事物的过程。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要求历史教学必须将核心素养培养放在关键位置。文章从提高学生参与度,利用多媒体技术等角度切入,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值得被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翟华.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学苑教育,2020(1):1.
[2]王浩银.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21(7):0024-0024.
[3]侯夕.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读天下:综合,2020(10):1.
- 【发布时间】2022/9/13 11:42:55
- 【点击频次】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