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的途径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在当今社会,文化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而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流传至今,在历史发展中集各家之所长,吸纳众多文化的精髓,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精神理念尤为宝贵。为了与新时代发展需求相契合,教育改革明确规定,将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传统化的重要载体,促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探讨采取何种途径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传承途径
小学属于学生的启蒙教学阶段,在此阶段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思维体系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性学科,在此学科教学中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同样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自身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丰富教材内容,进行系统化教学
在当前小学语文课本中,传统文化集中以诗歌的形式作为展现,这种单一的展现形式很容易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让学生错以为传统文化就是诗歌。为了有效纠正学生这一认知,应该丰富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或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单元,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内涵是丰富的,除诗歌外,传统习俗、国画、对联、歇后语以及民族音乐等都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
例如,在讲到唐诗李绅的《悯农》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以这一首诗为中心,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展开:以横向为例,教师可举例在唐中期同样流传至今的诗词,如张籍的《秋思》、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等;在纵向这一角度,教师可引导学生提炼《悯农》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如对农民劳动的赞民之情;并引导学生共同思考这种思想在现当代社会的实际意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学生在餐厅频繁看见的诗句,这时同学们便可将这首诗与现代社会提倡的“拒绝浪费,珍惜粮食”精神相匹配。对于一首诗经过这样横向、纵向的系统化梳理,学生从古至今都有了初步的掌握,在以后的学习中会自觉运用此种方法,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新传统文化表现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要想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实现有效的传承,就不能只拘泥于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动画、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这种教学方式可有效帮助学生在课上集中注意力、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督促学生在课上积极配合教师,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例如,当教师讲授到《夸父追日》与《精卫填海》时,仅凭书中配带的插图学生很难想象出这一过程,自然也不能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因此,教师可通过放映动画的形式,将这一过程更为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深刻领略到夸父面对困难的勇敢不惧与精卫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声音画面的联合表现,学生自然会沉浸到其中,产生对传统文化人物的敬畏之心,甚至会以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为榜样,督促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将传统文化内化到自身一点一滴的行动中,这种教育方式远比单纯说教更有效果。
三、组织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贯彻“学有所用”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意识到传统文化并不是存在于纸上的文字,而是深刻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学校定期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用心去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活动的场地不局限于课堂,活动内容也不是单一教材上的知识,将课上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融合,真正贯彻“学有所用”的理念。
例如,首先在课上,教师会将本地区特色的手工艺品向学生进行讲解介绍,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制作过程以及历史价值;随后,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将这几手工艺品混在其他相似的工艺品中,并将这些一起隐藏在学校的各个角落里;最后教师为学生划定探索范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寻找,找到最多本地区工艺品的小组获胜,并被授予奖牌与荣誉勋章。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认识到了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同样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地区传统文化的内涵传授给了学生,让学生把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效的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无形之中,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充分实现了文化传承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要想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必须要变革现有的教育方式,丰富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创新教师授课的形式并适当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唯有此,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文化理念融会贯通,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扮演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参考文献:
[1]王卓丽.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J].格言(校园版),2022(12):42-43.
[2]常凤华.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J].名师在线,2021(32):56-57.
[3]冯建强.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J].文学少年,2021(30):67-67、69.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传承途径
小学属于学生的启蒙教学阶段,在此阶段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思维体系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性学科,在此学科教学中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同样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自身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丰富教材内容,进行系统化教学
在当前小学语文课本中,传统文化集中以诗歌的形式作为展现,这种单一的展现形式很容易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让学生错以为传统文化就是诗歌。为了有效纠正学生这一认知,应该丰富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或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单元,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内涵是丰富的,除诗歌外,传统习俗、国画、对联、歇后语以及民族音乐等都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
例如,在讲到唐诗李绅的《悯农》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以这一首诗为中心,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展开:以横向为例,教师可举例在唐中期同样流传至今的诗词,如张籍的《秋思》、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等;在纵向这一角度,教师可引导学生提炼《悯农》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如对农民劳动的赞民之情;并引导学生共同思考这种思想在现当代社会的实际意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学生在餐厅频繁看见的诗句,这时同学们便可将这首诗与现代社会提倡的“拒绝浪费,珍惜粮食”精神相匹配。对于一首诗经过这样横向、纵向的系统化梳理,学生从古至今都有了初步的掌握,在以后的学习中会自觉运用此种方法,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新传统文化表现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要想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实现有效的传承,就不能只拘泥于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动画、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这种教学方式可有效帮助学生在课上集中注意力、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督促学生在课上积极配合教师,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例如,当教师讲授到《夸父追日》与《精卫填海》时,仅凭书中配带的插图学生很难想象出这一过程,自然也不能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因此,教师可通过放映动画的形式,将这一过程更为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深刻领略到夸父面对困难的勇敢不惧与精卫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声音画面的联合表现,学生自然会沉浸到其中,产生对传统文化人物的敬畏之心,甚至会以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为榜样,督促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将传统文化内化到自身一点一滴的行动中,这种教育方式远比单纯说教更有效果。
三、组织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贯彻“学有所用”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意识到传统文化并不是存在于纸上的文字,而是深刻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学校定期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用心去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活动的场地不局限于课堂,活动内容也不是单一教材上的知识,将课上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融合,真正贯彻“学有所用”的理念。
例如,首先在课上,教师会将本地区特色的手工艺品向学生进行讲解介绍,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制作过程以及历史价值;随后,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将这几手工艺品混在其他相似的工艺品中,并将这些一起隐藏在学校的各个角落里;最后教师为学生划定探索范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寻找,找到最多本地区工艺品的小组获胜,并被授予奖牌与荣誉勋章。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认识到了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同样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地区传统文化的内涵传授给了学生,让学生把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效的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无形之中,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充分实现了文化传承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要想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必须要变革现有的教育方式,丰富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创新教师授课的形式并适当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唯有此,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文化理念融会贯通,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扮演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参考文献:
[1]王卓丽.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J].格言(校园版),2022(12):42-43.
[2]常凤华.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J].名师在线,2021(32):56-57.
[3]冯建强.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J].文学少年,2021(30):67-67、69.
- 【发布时间】2022/9/13 11:43:13
- 【点击频次】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