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说明文阅读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 尚文婷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亭口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本文基于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特征,针对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理性思维

  培养小学生的理性思维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作为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更应发挥自身作用,借助文本的多样性、科学性和学生自身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让学生在获得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直觉、形象、逻辑以及创造思维均得到有效提升。
  一、注重探究,归纳演绎
  1、由偏到全,探索规律
  任何能力的形成,其培养过程都必须经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过程中发现规律,归纳能力亦是如此。归纳能力的形成可以使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也能够更加自主地去探寻更多现象背后所蕴含的规律。例如,在《赵州桥》一文中,文章第二自然段对赵州桥的规模、功用和设计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教师在此处应让学生运用归纳能力来将其中的数据、设计进行概括,从而得出文章作此叙述的目的,即为了表现中国石拱桥的坚固特点。那么在此基础上,再用同样的方法去解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将同样的归纳步骤迁移到第三自然段,得出中国石拱桥美观的特点。
  2、由上到下,逐层推进
  演绎能力可以说关系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演绎与归纳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演绎是由一般到个别,从上而下,既延续了知识点,也拓展了学习方法。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可以看出,有很多说明文都在为培养学生的演绎能力和文本阅读能力架桥铺路。教师在学生学习和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其归纳和演绎能力的引导,加深对文本阅读和知识的印象。例如,《蝙蝠与雷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虽短,但内容却十分有趣,而且有着十分清晰的叙述思路,学生学习此文的目的就是学习如何将说明文写出较强的逻辑性。从文章第一自然段来看,先是用一个设问句来描述了飞机的夜行现象,发挥了承上启下作用,为第二部分的表达做好铺垫。接着第二部分“科学家通过三次试验来证明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以及第三部分对于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后制造出了雷达来确保飞机的安全飞行,整篇文章主题明确,选材逻辑严谨,最后教师只需布置一个课下搜索任务,让学生去了解一下其他有关仿生学的产品即可。
  二、发现异同,比较分类
  1、建立联系,综合比较
  在面对一些具有相关性特点的事物时,教师应让学生针对两者甚至多者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明确这些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找出认识同一类事物的方法和规律,发现其本质。例如,在《我是什么》一文中,文章通过讲述水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变化成不同的形态,通过比较水在文中出现的三种形态便能够有效地了解雨、雪和冰雹这三种天气形成的过程以及为什么他们会“从天而降”。而且文中为了区别水的这三种状态,还用了“落”“飘”和“打”三个动词,更加便于学生对三者进行区别。一来使学生在阅读学习说明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其语言使用的严谨性,而且其比较和分析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再如,在《赵州桥》中,学生在阅读完第二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找有哪些词语能够表现出赵州桥的特点;再让学生试想一下在那样一个年代,没有发达的科技,也没有便利的工具和丰富的材料,赵州桥究竟是怎样建成的?在问题探究过后,学生带着对于赵州桥宏伟气势和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敬畏之心完成了阅读。通过引导比较,让学生以现代化的眼光去审视这样一座古建筑,比较联系来感知那个年代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使其对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2、发现共性,按律分类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事物之间存在共同点,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便可以找出其中蕴含的普遍性规律。这种方法在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中同样适用,而且归类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阅读说明文来说十分重要,教师应借助说明文文本的特性来不断强化学生的文本阅读归纳能力,并在归纳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去辨别新兴事物和陌生事物,快速地认识其本质。例如,《我是什么》一文中已经准确地说明了水的作用以及危害,那么教师只需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后,用一段视频即可加深学生对于归类事物规律方法的印象。比如水是生命之源,它解决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问题,但也会形成洪水,冲毁房屋和田地,形成自然灾害。结合视频再看课文,学生不难发现水的共性,即它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根据共性来对水的作用进行分类,形成事物归类能力。
  三、分析部分,从点到面
  了解一个未知事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既需要循序渐进地从部分到整体,又需要由点到面展开分析,这样才能够了解到事物的本质,尤其对于一些复杂多变的事物更是如此。那么在小学阶段,对于一些无法仅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话就能够概括的简单性文本,教师就应引导学生从部分入手,采用移步换景、推进介绍的方法,找出事物的多方面特点,最后梳理成为对事物的总体认识。例如,在《鲸》中,初读课文可以发现,文本从鲸鱼的体型、演化、种类、生活习性、寿命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逐个分析,比如文章对于鲸鱼的生活习性方面说了哪些内容?(饮食、呼吸、睡觉等)以此类推,从鲸鱼的演化和种类可以了解到它是哺乳动物……这样,先梳理文章整体结构,然后再从部分着手去学习文本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最后再回归整体,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于描写对象的印象和理解,由点到面达成说明文的阅读目标。
  综上,说明文在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内容精炼、语言平实、表现手段丰富的特点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均有积极意义。教师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发挥文本本质特点的同时,更应利用其科学性和探究性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区别于其他问题,为学生理性思维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彭应群.论通过说明文教学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J].科技信息,2012(34):660.
  [2]杨宝元.把握事物特征,训练学生思维——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初探[J].宁夏教育,1996(10):13-14.
  • 【发布时间】2022/9/13 11:44:45
  • 【点击频次】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