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作者】 彭春彦

【机构】 四川德阳市中江县城西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形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造成小学语文学困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因素:
  一、内在因素
  每个学生的先天能力都是有差异的,而正是这先天禀赋的不一致直接影响到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差异。
  (一)缺乏应有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强弱,正如人的消化系统对营养的吸收,进食同样的食物,不同的人的消化吸收养分及时间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同样的课堂教学,不同的学生获得的知识量是不一样的,从接触新知识到消化吸收并且实际应用这一过程中,有一环节出了问题,学习效果就受影响。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吸收及掌握的知识量相比之下较小,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时间一长就会恶性循环,与其它学生的差距就越拉越大。
  (二)学习动力不够
  很多学生不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觉得学习语文没什么用,甚至部分家长也这样应为,这类学生潜意识认为语文不重要,在成绩不理想时采取放弃或顺其自然的做法。
  1、要取得成功,自信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学好语文也是一样。学习成绩上不去,再加上受一定的压力,信心就会受挫。学习态度也有好、坏之分。学习较好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坚强的意志,他们能够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从而达到目的。而学困生却不一样,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一两次的挫折,就失去了学习动力。从而变成厌学、弃学,他们课前不先学,课上开小差或不专心听讲,课后不复习,作业拖拉,偷工减料,书写马虎,不检查,不纠正。书面作业一般在老师的督促下还能完成一部分,听、说、读、背诵等口头作业则一概不予理会,原因很简单,凡是老师不方便检查的作业,就可以不完成。但他们却没有发现自己没完成的这部分口头作业对语文学习有多么重要。正是因为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学习态度不好,他们才慢慢地变成了学困生。
  2、先天禀赋不一所致这一内在因素并不是学生语文学习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2—?3%的人会因为智力低常而无法搞好学习。换句话说,一个50个学生的班级,一般平均只有1—2个学生存在智力问题。布卢姆认为:“学生的学习虽有快慢之分,但只要给以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帮助,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即掌握)课程要求的各项教学内容。那么,当前小学语文学困生,我认为主要还是由外因所致。
  二、外在因素
  (一)教师因素
  作为人民教师,我们总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能青出于蓝胜于蓝,而恰恰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要求脱离实际。明知每个学生的先天条件不一,却恨不得他们能一起齐飞。新课程提倡“突出学生主题,尊重个体差异”的基本理念,在小学教学原则中,提到一条“因材施教”原则,即指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获得最佳的发展。然而当今许多小学教师却把握不好班级集体教学的统一要求与学生身心发展个别差异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对于所有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生都一概而论,进行所谓的“全面发展,大面积提高”教学,这种“只管全面,忽略个性”的教学无形中助长了学困生的产生。
  (二)家庭因素
  有些“语文学困生”在婴幼儿时期的语言水平发展就慢,其原因是:有的由于父母无暇照顾孩子,很少和孩子进行语言交流,孩子形成了不善言辞,不善与人交往的习惯;有的因父母本身不注重语言表达的正确性,不喜欢阅读,孩子从小缺少这方面的熏陶和引导,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善吸纳与自主建构自身语言的惯性。当然,也有些“语文学困生”与此情况刚好相反,在婴幼儿时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语言发展良好,但进了小学之后,父母的关心帮助少了,孩子受到了各方面消极因素的干扰,不能自然跨越“拼音关”、“识字关”、“说话关”、“阅读关”、“写作关”,逐渐产生畏难情绪,自暴自弃。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也被磨平了。
  (三)学校因素
  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语文学习的差异很小,人人都是一张等待涂抹的白纸,同处一条起跑线上,准备一场马拉松式的语文学习运动。但由于学校的语文实践活动少,没有良好的学习语文的环境,如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等校园布置,以及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随着年级的升高,课堂里的小手越来越少,每个人的语文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差别,语文成绩也有了“三六九等”。“语文学困生”日渐增多了,在每一个年级段,每一个班级都有。这些孩子普遍存在“缺乏自主性”的问题。但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下,语文教师常常无暇顾及他们中的每一个,只有那几个考试不合格的“语文特困生”才能得到优厚的补差待遇。然而,这只能缓解一时。经过师生双方的抗衡,终于战了个“合格”。但在这个过程中,早已泯灭了这些“语文学困生”的“自主性”发挥。另外的一些“语文学困生”虽然离不合格还有一段距离,但他们的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也很差,稍不留心也会成为不合格“语文特困生”。
  (四)社会因素
  今天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虽然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加强了对学生的保护,但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给青少年带来许多消极影响。以分数高低定学生好坏,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给学校和教师带来很大压力。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游戏厅、网吧,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等大量泛滥,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造成学生迷恋这样娱乐,失去学习的兴趣,注意力不集中,放纵享受,不求上进。社会上“读书无用”的思潮以及商品经济的大潮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学校,影响着尚无辨别能力的小学生。他们认为:学不好语文照样能当“老板”,照样能挣大钱。有如此想法的学生又怎能认认真真地学好语文呢?
  • 【发布时间】2022/9/13 11:48:58
  • 【点击频次】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