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有种快乐叫分享

 

【作者】 刘宋芹

【机构】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普安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谈幼儿分享品格教养的案例研究

  【摘 要】 近几年,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大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很多的家庭只有一个小孩,孩子是家里最重要的宝贝,所有的长辈们都像捧着小太阳一样围绕着他们转,一个个都是“捧在手心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金宝贝。他们虽然有聪明、活泼、可爱的一面,但也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骄横,以自我为中心的一面。时间一长,孩子们就只知道索取,接受别人的东西,自己却不愿意把东西拿来与其他人分享,于是孩子入园后,就难免出现了以下情景:孩子们可能会为了一件小玩具而发生打闹争执事件;或有孩子宁肯霸占玩具不玩,也不想让给其他小朋友。因此,新《纲要》把孩子学习分享明确列入社会范畴的教养内容中。分享的品格的培养对孩子能成长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至关重要。
  【关键词】 分享;家庭;品格;行为

  【案例描述】
  案例一:
  早上在操场上活动时间,萱萱拿着沙包自顾自的玩,没想到她刚把沙包丢到地上要跳格子的时候,在一边正高兴地玩着皮球的潘潘跑过来,不由分说地夺走了沙包。文静的萱萱站在那里,仍由泪水无声往下流。我走过去,对潘潘说:“潘潘,你怎么能抢姐姐的沙包呢,快把沙包还给姐姐,你要是喜欢玩沙包,我再给你拿一个好吗?”听了我的话,潘潘一下把沙包仍在地上,生气地说:“我不要了。”话音刚落就一使劲儿把皮球踢到一边的,在旁边生起闷气来。这时旁边的豪豪拿着一个沙包给他,潘潘一眼不瞧拿起沙包就扔了。我没有立马去哄,而是叫了几个小朋友故意在他的身边玩沙包,我们一会儿顶在头上,一会儿夹在膝盖间走路,一会儿放在脚上,小朋友们开心地玩着笑着。我偷偷地观察着潘潘,发现他正在看我们,看得出来他已经不生气了,看到我们笑他也跟着乐。我看时机挺合适的,就拿着沙包走过去,对他说:“沙包找你做好朋友了,来跟我们一起玩吧。”于是他蹦蹦跳跳加入我们了。
  案例二:
  潘潘手上有一小包饼干,老师逗她说:“潘潘,把饼干分我一个可以吗?”她想了想,紧紧抓着自己手里的饼干说:“不可以,我妈妈说啦,不让我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呢!”老师说:“你看,老师有什么好吃的,天天都分给你,其他小朋友也给你好吃的东西,你可不能这么小气呀!”她骨碌碌转着大眼睛,终于把手里的饼干递给了老师,然后一直看着老师接下来要做什么。一会儿后,她见老师还是没有把饼干还给她,就喊着说:“快还给我!快还给我嘛!”老师说:“你刚才不是已经答应送给老师了吗?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潘潘一直喊着两个字:“给我!”潘潘的妈妈告诉老师,类似的事情潘潘常常以哭闹耍赖的方式解决。
  【案例分析】
  分享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是重要的品格。但是,幼儿在与同伴互动时常常表现出的是相反的行为:紧紧守住自己的东西,别人碰也不能碰,自己不玩了也不愿意让别人来玩,感兴趣的东西总想据为己有……因此孩子们之间就会发生小矛盾小摩擦。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就容易冲动闹事。因此要分析幼儿分享行为不足的原因,才能采取有效教育对策。
  (一)教师分享教育不足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对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许多教师缺乏分享教育的知识和经验。在幼儿园中,很少有旨在促进幼儿分享的活动。一些老师可能简单的教幼儿学着分享,但这主要是口头的传教,没能可以真正地指导孩子分享他们的分享经验。
  (二)幼儿“专宠”现象普遍
  今天的孩子都是宝贝。家人们在家里看着、娇惯着、宠爱着。孩子们以他们自己为中心,并具有特殊的家庭地位。让许多孩子表现出任性和自私的特质,使他们更容易养成自私自强的习惯,这种习惯不会与他人分享。潘潘在一大群父母,祖父母,祖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下,缺乏分享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尤为突出。
  (三)家园教养方式不一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以下误解: 过度担心,替代安排(过度保护);完全满意;姑息适应(过度放纵);希望失望。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孩子逐渐习惯于排他,顽皮,任性,麻烦和不听话,这对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极为不利。因为他们只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幸福,所以他们没有想到别人的期望或痛苦的感觉,这不可避免地导致排他性和自私的行为的发生。
  潘潘不愿和老师分享饼干就是家长教养方式的结果。
  因此,他们需要正确的引导。遇到问题,要求孩子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克服以我为中心的天性,学会关心同伴的需求,养成分享的品格。当孩子屡次出现错误时,有些老师一开始还可以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时间一长,老师们往往也会缺乏耐心,对其一顿批评,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容易造成情感上的挫折和创伤。
  【案例反思】
  幼儿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的发展受其认知、情绪情感等限制,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所以,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发展水平和现实需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教育引导,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和分享品格。
  一、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加强幼儿的分享实践
  老师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他们的言行举止以微妙的方式影响着孩子们。因此,建立师生之间的轻松,和谐,平等关系非常重要。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幼儿的分享学习和教育,增强教师的示范作用,并与幼儿开展分享活动,例如:设置“分享活动”:每周选择建立一个专有的某些时段的分享活动。例如,“玩具分享活动”是指幼儿与他人分享自己喜欢的玩具。作为另一个例子,“成功的分享活动”是幼儿向他人展示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最近完成的分享活动的时间。在展示和讲述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可以产生成就感,而且可以分享产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还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二、及时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
  教师的肯定与鼓励是优化幼儿良好行为的助推器。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生活的点滴中学会抓住时机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并作出恰到好处的鼓励,让幼儿的美好品质得到巩固。比如当看到孩子玩玩具时,就可以意识地走到潘潘身边,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能不能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呢?”当潘潘愿意与教师分享时,老师也要及时鼓励、积极肯定孩子的好行为,这样能强化他们的与他人分享的行为模式。
  三、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培养幼儿分享的品格
  幼儿是非常喜欢喜欢听故事的,老师在绘声绘色的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通过融入角色的方式学习换位思考,故事中的正面形象也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比如:“拔萝卜”、“三只小猪”等故事,可以让潘潘充分地感受到了团体的力量和温暖,与朋友一起合作与分享可以使快乐加倍,让他们体会到有任何好吃、好玩的东西不是占为自有,而是相互分享,用实际生活的经历去体验何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四、家园配合,共同引导幼儿学会分享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情感的影响不容小觑。老师应该多和跟家长沟通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如果家庭成员之间更有胡帮互助、相互分享的精神,好东西会与孩子、老人一同分享,家长也常常教导孩子把玩具零食分给长辈或者邻居孩子,那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就更容易养成分享的品格。因此,我会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方式或者是成立一个家教园地,跟家长分享相关内容的教养心得,例如“幼儿分享品格养成的重要性”及“怎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学会体谅他人”“如何学会互助、学会分享”等,让家长多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与教育,并在家庭生活中重视孩子的分享教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和教育环境。
  结语
  总之,罗马并非一日建成,幼儿分享品格的培养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坚持不懈地进行强化教育。相信只要我们用充充足足的满满的爱心、关心、耐心对待孩子,在生活的点滴中引导孩子,树立自身的榜样来激励孩子,关注并鼓励孩子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相信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孩子一定会形成良好的分享品格。
  参考文献:
  [1]居正红. 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引导[J]. 情感读本, 2019(3):11-11.
  [2]陈洁. 幼儿记录分享学习故事中教师的指导策略[J]. 家长, 2019(10):143-144.

 

  • 【发布时间】2022/10/3 11:06:07
  • 【点击频次】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