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思考
【摘 要】 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独立课程。根据教育部此前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但国家没有专门的教材。实际上,在新课标落地前,许多中小学校已开展劳动教育。今秋开学后,许多学校对原来的劳动课程进行优化升级,同学们的劳动课将变得更有趣丰富,也能学到更多劳动技能。本文从加强劳动教育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中小学劳动教育;问题;对策
近年来,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已经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各地中小学校纷纷行动,开展各式各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如关爱孤寡老人、组织义卖、参加点心作坊等等,即使抗疫期间也不曾停止。虽然当前劳动教育看上去很热闹,大家都说要重视,实际上有些活动流于形式,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开展,难以入脑入心。
青少年正处于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而劳动教育的缺乏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同时也会增加对劳动的排斥。因此,作为一名劳动教育课教师,有必要探究解决路径,积极的担负起劳动教育的重任。
一、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劳动教育师资、场所不足。
长期以来中小学对劳动教育的弱化造成了学校劳动教育师资的缺乏,劳动教育师资的不足不仅不能满足开设劳动课程、组织劳动实践的需要,也很难开出高质量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校本特色的劳动课程和劳动实践活动。配套基地作为落实劳动教育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于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很多城市中小学校的场地也才刚刚够保障日常教学需要,有时连最基本的体育锻炼的场地都难以保障,开展劳动教育的活动场地更是不足,所以很多时候劳动教育课程也就流于形式,变成了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学生们没有真正动手实践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效。
二是家长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劳动教育与考试关系不大,在应试、升学压力面前,学校劳动教育被边缘化,部分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缺乏规划、劳动教育计划性不足,劳动教育无考核。有的老师将劳动当作惩罚手段,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绝大多数家长把学生的知识性学习当作唯一目标,对劳动观念及孩子完整人格培养这种软性的实力往往会不重视甚至是忽视,甚至在日常中连基本的家务都不让孩子做,孩子不会劳动、不愿劳动成为普遍现象。
三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各地中小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要求贯彻不一致,在不少地方和学校,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基本上就是让学生做一做值日生,在校园捡一捡垃圾而已,尚未开设劳动课,初中阶段主要进行一些劳动技能教育。整体上,没有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阶段性的劳动价值教育、幸福观教育、劳动奋斗教育、珍惜劳动成果教育等专门课程,无法实现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培养与劳动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
四是缺少统一劳动评价标准。教育部已明确要求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但是明确的劳动素养评价标准还没建立,缺乏劳动教育发评价维度和标准,无法对学生劳动素养形成和发展情况进行测评分析,学校的劳动教育成效无法量化评估。现有的劳动教育课程成绩更多的是根据劳动时长或老师主观意识打分,缺乏科学依据,将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的话,不能保证客观、公正和准确。
二、提高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的策略
一是配备专业师资队伍,强化劳动教育的安全保障。
一方面,要建立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引导中小学校招收高素质劳动教育专职、兼职教师队伍,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鼓励购买劳动教育保险,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全面保障学生安全。
二是建设劳动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场所。
加强劳动教育的统筹协调,建立劳动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整合相关力量,实行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大课堂作用,让各个领域都成为劳动教育资源,全力打造“农业+”“工业+”“科技+”“生态+”等多个行业劳动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搭建城乡中小学校互动交流平台,通过城乡结对、构建联盟等方式,促进城市和农村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资源互补、优势互补,互相帮带、互相学习,实现劳动教育基地共用、课程共享、活动共建、学生共育;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参加各种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让学生在多元劳动实践中奉献社会,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和快乐。
三是编制劳动教育方案,建设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
制定具体的劳动教育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不同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要求、劳动素养标准和劳动技能培训目标,编写统一的劳动教育教材,指导学校开设相对应劳动教育课程,细化课时安排及课程任务,规范课堂教学。建立健全学生参与劳动情况方面的学案记录,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科学而灵活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从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态度、劳动作品质量、劳动技能娴熟程度、劳动方式创新水平等方面进行组合评估。推动形成包含明确的教育目标、完整的教育内容、合理的实施方案、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确保劳动教育符合实际、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四是加强学校督导检查,提升劳动教育的落实力度。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学校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同时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提高学校领导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杜绝劳动课只反映在课表上,平时劳动课被语文、数学课或自由活动代替的现象发生。
劳动是最基本的教育因素和教育方式,在劳动中,我们的孩子们能在一个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中“真实”地成长,并一路收获阳光雨露,获得真正的快乐。
- 【发布时间】2022/10/3 11:16:41
- 【点击频次】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