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让汉字综合性学习在语文课堂交流会上开花

 

【作者】 何 洁

【机构】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凤凰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遨游汉字王国》课例分析

  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的根为底蕴,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堂交流会教学中,也应以语文知识交流为根本,让汉字综合性学习在语文课堂交流会上开花。
  一、课堂交流会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①在搜集资料阶段我们采用有“并进式”搜集材料的方法,可以整个小组只搜集一类资料,也可以每个小组搜集多种类别的资料,每个组员承担其中一类。根据小组成员能力情况安排适合的任务。
  交流会的活动,先让学生自主讨论展示交流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形式,教师提前了解每个小组的展示内容和形式,并给出建议,进行统筹安排,尽量让每个小组的活动成果都得到充分展示,同时保证交流会的紧凑、高效。
  同时提示学生学生:交流会中每个人的分工要明确,流程要清楚;展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了用展板、手抄报、电子演示文稿等,还可以表演、背诵。还要引导学生在展示时积极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比如,展示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对联时,可让其他同学一起朗读、背诵,让没有搜集体现汉字趣味材料的学生在互动中充分感受汉字的趣味。
  二、课堂交流会课例展示
  (一)趣味汉字交流会,让汉字的根开出“汉字精神”的花。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汉字是我国历史文明的一部分。教材第42页活动建议2:趣味汉字交流会(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可开展如下课堂交流活动。
  (1)古诗小组汇报
  师: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古人创作了形式不同,风格各异的各种古诗,藏头诗、数字诗、回文诗、饶头诗、联边诗……寄托着诗人的不同情怀,下面有请古诗小组上台汇报……
  生1:我要汇报藏头诗,又名“藏头格”,明朝大学问家徐渭游西湖,面对平湖秋月胜景,即席写下了七绝一首:平湖一色万顷秋,湖光渺渺水长流。秋月圆圆世间少,月好四时最宜秋。其中就藏头“平湖秋月”四字。
  生2:我要汇报数字诗。我收集了小学一到五年级所有的古诗,发现了一首很有趣味的数字诗,它看似简单,但却饶有趣味: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生3:字谜诗
  字谜诗,是以字为谜底的诗,它的谜面主要是将字形分解,而将谜底隐藏其中。
  《字谜三首·其一》
  南朝宋·鲍照
  形一体,四支八头。四八一八,飞泉仰流。
  谜底:井
  (2)对联小组汇报:
  主持人:我们小组用《对联趣谈》的方式进行汇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首诗,同时它也是一幅学业对联,学习对联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下面请欣赏“对联趣谈”。
  生1:人们什么时候贴对联最多?
  生2:那还用问,肯定是过年了。
  生1:过年贴的那叫“春联”你知道我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幅春联吗?春桃秋菊拿春联。
  扮演“春桃秋菊”的四位同学马上上场.
  生1读“春桃秋菊”拿的对联念: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生2:后来人们多学他家贴春联,来表达美好的愿望,对来年的期盼。
  生3:但也有特别的。“夏荷冬梅上对联”!
  扮演“春桃秋菊”的四位同学马上上场展示对联。
  生4: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也算对联?
  生3:上联缺“一”,下联缺“十”,连起来就是缺一少十,谐音“缺衣少食”,这户人家穷,就贴出了这幅对联。当时的县令郑板桥知道了,就叫人送去衣食等……
  ……
  思考:以上两个片段的课例,意在以交流会的任务推动学生进行搜集资料的学习实践,并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汉字的趣味。纵观整堂课,由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活动构建成展现了汉字音、形、义等方面的趣味,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哪些材料可以体现汉字的特点,重温了汉字的温度,让课堂在中华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的舞台上驰骋,让实践活动课堂富有文化味。体会中华几千年的汉字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神奇的魅力。
  交流中,这些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如藏头诗、数字诗,)本就是学生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接触的比较多的语文知识,古诗是极具韵律美和格律美的汉字形式,学生收集平时朗朗上口的古诗在交流会上再度呈现,增加了学生对古诗的探究、对诗歌的一种传承文化。是弘扬汉字文化精神的一种表现。对联(春联、数字联)是平时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汉字文化形式,但学生却对这种汉字知识不太热衷观察与推广,在快餐文化之下,网络汉字文化比较吸引学生传播。开展对联这种传统文化优美汉字传扬也是语言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任,汉字往往带有民族的、传统的烙印,它对应的是一个民族,一种传统文化,一种精神内涵的传承。这与综合性学习的宗旨一脉相承。
  (二)探索汉字的“根”,品味汉字的“花”形,花“义”开出汉字内涵的花朵。
  汉字,中华文明的载体,它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魅力。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带领学生去探究汉字的“根”,品味汉字的“花”形,花“义”开出汉字内涵的花朵。
  (1)“日”字小组
  生1∶(示纸板制作的“日”字)
  这是甲骨文的“日”字,它可以说是甲骨文比较简单而又有代表性的字体。古人非常的聪明,把他们天天可见太阳的形状刻画成一个圆圈,内像精光。就像一个简单“日”太阳的图画,后来中间加上一点。
  生2∶(示金文“日”)它和甲骨文是一种承袭关系,,古人在金文“日”字的边沿加粗,形状变得更为规范的“圆”,更接近了太阳的样子。
  生3:小篆、隶书、楷书变化也不大,可以说“日”字的演变过程虽然简单,但却是古人记录文字一种综合的智慧表现形式。
  (2)“月”字小组
  生1:甲骨文中“月”是一个象形字,像弯月的样子。人们经过观察,发现月圆的时间少,于是就照半月的样子创造出一个象形字。
  生2::怕混淆于它字,古文又在“月”字的半圆里加上一小竖。这是为什么呢?它表示月中的桂树。现在我们才有了吴刚伐桂的神话,才有了千年之后“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奔月
  生3∶秦朝,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准。字体结构稳定,线条圆转。
  生4∶到了汉末,出现了楷书、草书和行书。“楷”是“规矩、楷模”的意思,我们学生在识字和写字阶段,要求方正、字体规范、多用楷体。这就是汉字的演变过程。
  思考:本设计重在让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互动交流的环境,通过组长介绍,成果展示,调动同学积极参与,真正投入到汉字演变的研究中来,让课堂别有一番情趣。?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不单单是引导学生对汉字形的变化的观察,(交流中可以发现汉字的发展有由繁到简,离实物形状越来越远符号化越来越强的趋势)而且是他们接受汉字文化和汉字精神的洗礼和熏陶的过程,学生在汉字形体变化的搜索资料过程中,去接触到了汉字背后的精神内涵。
  (三)姓名课例,让汉字在课堂上开出生活趣味的花
  姓名是我们每个人特定的符号,一个姓名寄托着一个家族对一个人的美好祝愿,有着极其丰富的象征意义。活动设计以学生最基本的生活为基准,落脚点在课堂的交流会。把生活延伸到了课堂。课堂充满妙趣横生的生活味道。
  人名俱乐部小队汇报师
  主持人:我们谐音姓名小组结合课文第51页和45页的内容,组合起来进行了综合性学习:45页讲了有关谐音:“枇杷”和“琵琶”的典故。我们得到启发进行了姓名姓名俱乐部的综合性学习。
  生1∶谐音取名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姓氏谐音,如我叫何(河)思源,同样的取名还有于(鱼)得水等。二是名字谐音,如马辛(新)春等。这些谐音就很好。
  生2∶我叫陆俊才,俊才就是特别优异的人才。这是借鉴典故取名法。在运用典故来取名时怎么可以少了诗歌呢?结合诗歌来取名其实就是直接到一些比较有内涵、有意境的诗歌中挑选字词。如:选自诗经《礼记·乐记》“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中的“德辉”。
  课例中,进行了同一系列主题不同板块的组合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语文知识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让它既体现语文学习的特点,流淌着浓浓的语文味,活动过程始终把获取语文知识的研究能力作为第一目标。课上,学生的交流是主要的,拓展相关知识,将书本内容与实践内容相结合,实现生活即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
  ②教材学生在活动中明白了谐音也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产生辞趣,达到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读懂了蕴含在名字中的诗句、典故等∶体会到汉字之趣——趣在音、形、义,趣在她独特而有意味的表现方式。体会到了汉字之妙,妙在汉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不单单是在使用,而且要知道如何用才更妙。
  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种“活动”是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收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是检验学生综合性学习效果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同时,让学生在交流会上充分体验汉字的神奇和有趣,让汉字在语文课堂交流会上开出汉字意蕴的花朵,提升了对祖国文字的感情。
  参考文献:
  [1]《依托活动实施教学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例谈》作者:王伟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散发“语文味”:《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活动课课例分析》作者:王鸿 语文教学通讯,2010

 

  • 【发布时间】2022/10/3 11:23:07
  • 【点击频次】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