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保定革命老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发展乡村产业,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革命老区有着浓厚的红色文化积淀和底蕴,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老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要深耕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红色旅游,让红色文化赋能革命老区产业振兴。
【关键词】 保定革命老区;产业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近年来,易县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搞活了农村经济,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发展现状
近年来,易县县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全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深挖本地红色资源,将红色旅游融入到整个乡村产业链中,高质量推动乡村产业共同发展。以红色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不断壮大,呈现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一第二产业不断壮大的经济发展格局,产业结构比例由2015年的28.04 :28.07 : 43.89,调整为2020年的25.64 : 15.55 :58.81,产业结构优化明显。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达到22个,粮食总产保持在20万吨左右,果品年产量达到4.6亿斤。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产业绿色转型发展不断加快,电商产业、文化产业等新业态茁壮成长。
(二) 全域旅游蓬勃发展。以红色旅游为引领,坚持把旅游作为最具特色的产业来打造。提升清西陵景区为国家5A级景区,易水湖景区、太行水镇升级为国家4A级景区。凤凰台、田岗村成功入选河北乡村旅游特色村。狼牙山是4A景区,著名红色旅游胜地。依托红色旅游,发展旅游新业态,构建“以红色教育为核心,以主题民宿、特色餐饮、观光农业等为补充”的产业体系,在红色旅游的促动下,狼牙山景区沿线村庄发展417个农家院、80个农业采摘园,全县直接参与旅游业的人数1.5万人以上,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搞活了农村经济,山村面貌焕然一新。
(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优质粮油、高效蔬菜、特色药材、精品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现有中药材、苹果、樱桃等提质增效,适当增加种植面积和设施面积。新增优质谷子3000亩,中药材4700亩,杂粮杂豆2000亩,樱桃400亩,苹果100亩;优质替代蔬菜5000亩,引进推广高油酸花生5000亩,甘薯新品种5000亩,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增速为9.48%。(四)发展壮大品牌农业。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新申报成功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2家,其中市级以上14家(含省级龙头企业3家),销售收入8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现有6家,农业产业化率接近50%。推进“两品一标”工作,有5家企业的23个产品通过了有机认证,产品主要有苹果、酸枣、樱桃、萝卜等。
存在问题
(一) 产业链条短。产品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完善,农产品缺深加工,农业生产服务水平不强,农户和企业间的利益联结还不密切。
(二) 深加工不足。农产品的产出仅仅局限于生产环节和初步加工环节,农产品加工业缺乏深度加工企业、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
(三) 融合度不高。农业与工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产业的融合度不够紧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采摘农业等新业态模式单调。
对策建议
易县是革命老区,在这块热土上,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为后人留下了一大笔永远值得学习和传承的精神财富,也为易县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建议政府要立足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以融合发展为路径,用红色文化助推老区产业振兴。
(一)因地制宜,红色资源变产业。易县红色资源丰富,据调查统计,革命纪念地有51处,其中16处重要革命遗址、9处革命旧址(机关)、12处烈士故居(旧居)、10处烈士陵园公墓、2处红色纪念场馆。各村党支部要就地取材,坚持保护与传承并重,把本村的红色资源打造成集参观、教育于一体的红色教育阵地。建议政府把在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村如,寨头村、文海村、小兰村打造成红色文化村。寨头村是黄土岭战役战斗遗址;文海村因抗日英雄张文海而得名;小兰村是一分区司令部抗战期间最后一个驻扎地,这些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当地百姓,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不竭动力。打造红色文化村,发展红色乡村游,开展村民自主经营和企业运营相结合,盘活一批闲置农房打造红色主题民宿和农家乐,整合闲置土地建设果蔬采摘园,促进村民多模式增收。构建“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二)整合资源,壮大红色产业。易县山区农村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为依托红色资源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源头活水。一是联合周边村镇。建议政府整合资源,形成狼牙山红色纪念馆——北娄山烈士陵园——于家庄——岭东——周庄——东西水村——南独乐村革命烈士纪念碑旧址——北淇村血井惨案遗址等红色教育路线,推出寓教于游的红色旅游产品,联合周边16个村,以绿色种植为基础,以采摘和观光为补充,构建狼牙山“红色生态”乡村振兴示范带。二是串联周边景区。建议政府通过整合配套,把红色景点和A级景区串珠成链,发挥聚合效应。比如,利用龙西旅游路,连接起狼牙山景区—北娄山烈士陵园—太行水镇—易水湖景区,带动上万户农民在家门口实现致富增收。
(三)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建议政府着力将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一体规划、一体设计,把红色文化与林果、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创新融合模式。一是延长红色产业链条。构建红色教育、参观、娱乐、美食、采摘、民俗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链,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二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比如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体育、会展、养生、养老等产业融合。恋乡太行水镇玉米冒险村生态农场,聚焦“农、文、旅”融合,打造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品牌。利用互动式观光、体验式耕作、参与式制作让游客感受农耕的文化魅力,成为了带动易县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板,同时玉米的田间管理和生态农场的日常维护,也带动了周边村民二次创收,带动周边396名农民创业,实现直接或间接就业5286人,2021年“五一”假期太行水镇累计接待游客163100人次,收入530.05万元。三是农业内部产业融合。比如利用山场林下养鸡,良岗镇大兰村充分利用4万多亩山场进行林下散养柴鸡5万多只,通过线上直播和线下销售,土鸡蛋销往北京、天津、保定等地,靠养殖柴鸡村民年收入达10多万元。
(四)红色产业,带动绿色生态。建议政府应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有效衔接,把红色资源、绿色生态禀赋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红色产业助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切入点,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一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依托本地自然禀赋优势,安格庄、牛岗、大龙华3个乡镇17个村,因地制宜打造生态宜居旅游特色小镇,壮大村集体经济。隆基泰和、百悦集团等企业先后投资,建成了恋乡·太行水镇、金坡码头等示范样板,它以乡村旅游为引擎,围绕山、水、林、田自然优势,大力开发农耕体验、特色民宿、特色美食、水上娱乐等项目,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增收。如今,金坡、安格庄、田岗、台底4个村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太行水镇晋级为国家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二是发展生态林果产业。牛岗乡通过“建千亩苹果园,走增收致富路”的发展路径,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开展“我在牛岗有棵苹果树,我在乡下有亩田”认领活动,2021年省农行订单360万元,全部包销牛岗苹果,强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五)精准施策,打造红色品牌。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铸魂育人功能,精准施策,不断扩大本地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一是创作红色文艺精品。整合红色资源,挖掘唐澍、李洛创、张文海、崔洛唐、隰志华等革命先辈英雄事迹,聘请专业人员创作红色文艺作品,把本地红色文化中勇于担当、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等品质在村民间广泛传播,用红色文艺经典引领社会风尚,用主旋律作品占领农村思想阵地,感召凝聚群众永远跟党走。先后推出新编京剧现代戏《狼牙山》、河北梆子《狼牙山五壮士》、快板《狼牙山五壮士》、情景剧《根脉》、舞蹈《英雄赞歌》、大型红色教育话剧《红枫岭上》、《太行英魂》、独幕剧《半块饼子》,诗朗诵《东风浩荡万里澄》等一批优秀原创作品登上舞台。二是编写党史教育读本。将红色文化中高尚道德品质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塑造一批具有本地鲜明特色的党史教育亮点品牌。开发编写了易县中小学生党史教育读本《永远的丰碑》,通过线下线上将红色教育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实现红色基因传承与立德树人相结合。三是打造红色旅游线路。推出现场教学、亲身体验和踏寻红色足迹活动,推出十条革命遗址走访路线,构建“红色文化旅游景点+A级景区”协同发展模式,打造红色之旅受教育、看巨变研学路线。2022年春节小长假全县接待游客325266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516万元。
【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定革命老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22052)”】
【关键词】 保定革命老区;产业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近年来,易县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搞活了农村经济,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发展现状
近年来,易县县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全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深挖本地红色资源,将红色旅游融入到整个乡村产业链中,高质量推动乡村产业共同发展。以红色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不断壮大,呈现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一第二产业不断壮大的经济发展格局,产业结构比例由2015年的28.04 :28.07 : 43.89,调整为2020年的25.64 : 15.55 :58.81,产业结构优化明显。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达到22个,粮食总产保持在20万吨左右,果品年产量达到4.6亿斤。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产业绿色转型发展不断加快,电商产业、文化产业等新业态茁壮成长。
(二) 全域旅游蓬勃发展。以红色旅游为引领,坚持把旅游作为最具特色的产业来打造。提升清西陵景区为国家5A级景区,易水湖景区、太行水镇升级为国家4A级景区。凤凰台、田岗村成功入选河北乡村旅游特色村。狼牙山是4A景区,著名红色旅游胜地。依托红色旅游,发展旅游新业态,构建“以红色教育为核心,以主题民宿、特色餐饮、观光农业等为补充”的产业体系,在红色旅游的促动下,狼牙山景区沿线村庄发展417个农家院、80个农业采摘园,全县直接参与旅游业的人数1.5万人以上,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搞活了农村经济,山村面貌焕然一新。
(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优质粮油、高效蔬菜、特色药材、精品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现有中药材、苹果、樱桃等提质增效,适当增加种植面积和设施面积。新增优质谷子3000亩,中药材4700亩,杂粮杂豆2000亩,樱桃400亩,苹果100亩;优质替代蔬菜5000亩,引进推广高油酸花生5000亩,甘薯新品种5000亩,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增速为9.48%。(四)发展壮大品牌农业。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新申报成功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2家,其中市级以上14家(含省级龙头企业3家),销售收入8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现有6家,农业产业化率接近50%。推进“两品一标”工作,有5家企业的23个产品通过了有机认证,产品主要有苹果、酸枣、樱桃、萝卜等。
存在问题
(一) 产业链条短。产品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完善,农产品缺深加工,农业生产服务水平不强,农户和企业间的利益联结还不密切。
(二) 深加工不足。农产品的产出仅仅局限于生产环节和初步加工环节,农产品加工业缺乏深度加工企业、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
(三) 融合度不高。农业与工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产业的融合度不够紧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采摘农业等新业态模式单调。
对策建议
易县是革命老区,在这块热土上,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为后人留下了一大笔永远值得学习和传承的精神财富,也为易县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建议政府要立足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以融合发展为路径,用红色文化助推老区产业振兴。
(一)因地制宜,红色资源变产业。易县红色资源丰富,据调查统计,革命纪念地有51处,其中16处重要革命遗址、9处革命旧址(机关)、12处烈士故居(旧居)、10处烈士陵园公墓、2处红色纪念场馆。各村党支部要就地取材,坚持保护与传承并重,把本村的红色资源打造成集参观、教育于一体的红色教育阵地。建议政府把在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村如,寨头村、文海村、小兰村打造成红色文化村。寨头村是黄土岭战役战斗遗址;文海村因抗日英雄张文海而得名;小兰村是一分区司令部抗战期间最后一个驻扎地,这些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当地百姓,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不竭动力。打造红色文化村,发展红色乡村游,开展村民自主经营和企业运营相结合,盘活一批闲置农房打造红色主题民宿和农家乐,整合闲置土地建设果蔬采摘园,促进村民多模式增收。构建“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二)整合资源,壮大红色产业。易县山区农村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为依托红色资源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源头活水。一是联合周边村镇。建议政府整合资源,形成狼牙山红色纪念馆——北娄山烈士陵园——于家庄——岭东——周庄——东西水村——南独乐村革命烈士纪念碑旧址——北淇村血井惨案遗址等红色教育路线,推出寓教于游的红色旅游产品,联合周边16个村,以绿色种植为基础,以采摘和观光为补充,构建狼牙山“红色生态”乡村振兴示范带。二是串联周边景区。建议政府通过整合配套,把红色景点和A级景区串珠成链,发挥聚合效应。比如,利用龙西旅游路,连接起狼牙山景区—北娄山烈士陵园—太行水镇—易水湖景区,带动上万户农民在家门口实现致富增收。
(三)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建议政府着力将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一体规划、一体设计,把红色文化与林果、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创新融合模式。一是延长红色产业链条。构建红色教育、参观、娱乐、美食、采摘、民俗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链,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二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比如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体育、会展、养生、养老等产业融合。恋乡太行水镇玉米冒险村生态农场,聚焦“农、文、旅”融合,打造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品牌。利用互动式观光、体验式耕作、参与式制作让游客感受农耕的文化魅力,成为了带动易县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板,同时玉米的田间管理和生态农场的日常维护,也带动了周边村民二次创收,带动周边396名农民创业,实现直接或间接就业5286人,2021年“五一”假期太行水镇累计接待游客163100人次,收入530.05万元。三是农业内部产业融合。比如利用山场林下养鸡,良岗镇大兰村充分利用4万多亩山场进行林下散养柴鸡5万多只,通过线上直播和线下销售,土鸡蛋销往北京、天津、保定等地,靠养殖柴鸡村民年收入达10多万元。
(四)红色产业,带动绿色生态。建议政府应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有效衔接,把红色资源、绿色生态禀赋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红色产业助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切入点,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一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依托本地自然禀赋优势,安格庄、牛岗、大龙华3个乡镇17个村,因地制宜打造生态宜居旅游特色小镇,壮大村集体经济。隆基泰和、百悦集团等企业先后投资,建成了恋乡·太行水镇、金坡码头等示范样板,它以乡村旅游为引擎,围绕山、水、林、田自然优势,大力开发农耕体验、特色民宿、特色美食、水上娱乐等项目,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增收。如今,金坡、安格庄、田岗、台底4个村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太行水镇晋级为国家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二是发展生态林果产业。牛岗乡通过“建千亩苹果园,走增收致富路”的发展路径,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开展“我在牛岗有棵苹果树,我在乡下有亩田”认领活动,2021年省农行订单360万元,全部包销牛岗苹果,强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五)精准施策,打造红色品牌。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铸魂育人功能,精准施策,不断扩大本地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一是创作红色文艺精品。整合红色资源,挖掘唐澍、李洛创、张文海、崔洛唐、隰志华等革命先辈英雄事迹,聘请专业人员创作红色文艺作品,把本地红色文化中勇于担当、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等品质在村民间广泛传播,用红色文艺经典引领社会风尚,用主旋律作品占领农村思想阵地,感召凝聚群众永远跟党走。先后推出新编京剧现代戏《狼牙山》、河北梆子《狼牙山五壮士》、快板《狼牙山五壮士》、情景剧《根脉》、舞蹈《英雄赞歌》、大型红色教育话剧《红枫岭上》、《太行英魂》、独幕剧《半块饼子》,诗朗诵《东风浩荡万里澄》等一批优秀原创作品登上舞台。二是编写党史教育读本。将红色文化中高尚道德品质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塑造一批具有本地鲜明特色的党史教育亮点品牌。开发编写了易县中小学生党史教育读本《永远的丰碑》,通过线下线上将红色教育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实现红色基因传承与立德树人相结合。三是打造红色旅游线路。推出现场教学、亲身体验和踏寻红色足迹活动,推出十条革命遗址走访路线,构建“红色文化旅游景点+A级景区”协同发展模式,打造红色之旅受教育、看巨变研学路线。2022年春节小长假全县接待游客325266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516万元。
【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定革命老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22052)”】
- 【发布时间】2022/11/15 14:11:14
- 【点击频次】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