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如何落实法治教育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小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持续发展的建设者。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正确的法治观念,是小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所不可缺少的核心内容。在小学生遭受良莠不齐、杂乱无章的信息和事件轰炸的当下,如何保护小学生不受侵害,小学生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和抵制不当行为,学校进行必要的法治教育尤为重要。本文重点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落实策略,希望能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 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
小学生的思想认知还不成熟,也不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念,极易使到社会上不良事件和不良思想的影响,产生错误的认知导致错误的行为,轻则让学生受到经济的损失,重则致使学生受到心理和身体的伤害,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基于此原因,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已加大了法治教育的力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有必要在透彻研读教材的基础之上,探索并创新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学生主动远离和防范违法行为,培养学生用法律知识约束自己的行为和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权益的观念,逐步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
一、结合真实案例,提高学生法治教育的接受度
小学生的认知体系正在建立阶段,法治教育学科也是初次接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有必要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入手,为学生将法治知识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教师也可以将枯燥的文字知识转换为学生喜欢的色彩丰富的图片,提高学生学习法治知识的兴趣。教师在将法冶知识与教学素材进行整合时,可以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或者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进行结合,让学生在真实事件中感悟法治的重要性,更深刻的理解法治与自身的关系,从而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法治意识。
例如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明确规定12岁以上的学生才能骑自行车上路,但是很多学生或者家长并不了解此规定。经过教师的讲解之后,学生才明白原来自己之前的行为违法了,便会纠正不正确的行为。再例如,小学生都比较调皮,乱扔学生的文具、给学生起侮辱性的绰号、无故旷课等都是常有的事情,学生们只认为好玩并不觉得是多么严重的事情。在教师灌输正确的法治知识之后,学生们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纪且违法的,便会刻意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再出现以上行为。
二、创设情境,在实践体验中增加学生的理解力
法治知识较为生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接触不到专业的法治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理解力,教师有必要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例如开展模拟庭审活动、辩论赛、演讲比赛等都是不错的方式,让学生融入情境中扮演某个角色,从角色的角度去思考法治知识,理解法治知识设定的意图,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法治观念。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教材的法治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让声情并茂的视频资料增加学生的体验感和理解能力,接下来再让学生对视频中的事例和知识展开讨论,让学生们在深度的研讨与思考中,提升对法治知识认知的高度和广度,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通过《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课程的学习,学生需明白中国公民所具备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行使应尽的义务。教师请学生们结合法治的主题,以小组形式进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讨论,每个小组须要明确列出公民的权利是什么,应该履行的义务是什么。学生的思想碰撞会加深学生的记忆点和理解力,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果。这节课的拓展学习,教师为学生播放了“当祖国需要时,科学家义无反顾回国”的视频。学生们可能理解不了科学家为何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科研条件,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教师便从爱国主义角度为学生进行了引导,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强国有我的奉献精神。自此,教师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升华了,同时对学生进行了道德和法治的教育,再一次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三、合理改编,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漫画和歌曲是小学生接受度最高的两种文化传播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喜欢的漫画和歌曲特点,将无趣的法治知识改编为有趣的漫画和歌曲,让学生课余时间不自觉的愿意翻一翻漫画,哼一哼歌曲,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自主性。漫画和歌曲的形式很容易在学生中间传播或者传唱,使法治知识与小学生如影随形,潜移默化中将法治知识与意识深入学生的记忆,给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以正向的引导,实现了非常理想的法治教育成果。
结束语:教师进行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时,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法治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探索创新型的教学策略,与时俱进的提升教学方法、扩充教学素材,加强学生对法治知识的接受度和理解力,并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法治知识的主动性,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促进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林其才.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认知与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0):26.
[2]李玉華.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育融合的思考[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06):123.
【关键词】 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
小学生的思想认知还不成熟,也不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念,极易使到社会上不良事件和不良思想的影响,产生错误的认知导致错误的行为,轻则让学生受到经济的损失,重则致使学生受到心理和身体的伤害,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基于此原因,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已加大了法治教育的力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有必要在透彻研读教材的基础之上,探索并创新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学生主动远离和防范违法行为,培养学生用法律知识约束自己的行为和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权益的观念,逐步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
一、结合真实案例,提高学生法治教育的接受度
小学生的认知体系正在建立阶段,法治教育学科也是初次接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有必要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入手,为学生将法治知识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教师也可以将枯燥的文字知识转换为学生喜欢的色彩丰富的图片,提高学生学习法治知识的兴趣。教师在将法冶知识与教学素材进行整合时,可以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或者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进行结合,让学生在真实事件中感悟法治的重要性,更深刻的理解法治与自身的关系,从而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法治意识。
例如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明确规定12岁以上的学生才能骑自行车上路,但是很多学生或者家长并不了解此规定。经过教师的讲解之后,学生才明白原来自己之前的行为违法了,便会纠正不正确的行为。再例如,小学生都比较调皮,乱扔学生的文具、给学生起侮辱性的绰号、无故旷课等都是常有的事情,学生们只认为好玩并不觉得是多么严重的事情。在教师灌输正确的法治知识之后,学生们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纪且违法的,便会刻意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再出现以上行为。
二、创设情境,在实践体验中增加学生的理解力
法治知识较为生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接触不到专业的法治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理解力,教师有必要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例如开展模拟庭审活动、辩论赛、演讲比赛等都是不错的方式,让学生融入情境中扮演某个角色,从角色的角度去思考法治知识,理解法治知识设定的意图,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法治观念。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教材的法治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让声情并茂的视频资料增加学生的体验感和理解能力,接下来再让学生对视频中的事例和知识展开讨论,让学生们在深度的研讨与思考中,提升对法治知识认知的高度和广度,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通过《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课程的学习,学生需明白中国公民所具备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行使应尽的义务。教师请学生们结合法治的主题,以小组形式进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讨论,每个小组须要明确列出公民的权利是什么,应该履行的义务是什么。学生的思想碰撞会加深学生的记忆点和理解力,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果。这节课的拓展学习,教师为学生播放了“当祖国需要时,科学家义无反顾回国”的视频。学生们可能理解不了科学家为何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科研条件,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教师便从爱国主义角度为学生进行了引导,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强国有我的奉献精神。自此,教师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升华了,同时对学生进行了道德和法治的教育,再一次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三、合理改编,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漫画和歌曲是小学生接受度最高的两种文化传播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喜欢的漫画和歌曲特点,将无趣的法治知识改编为有趣的漫画和歌曲,让学生课余时间不自觉的愿意翻一翻漫画,哼一哼歌曲,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自主性。漫画和歌曲的形式很容易在学生中间传播或者传唱,使法治知识与小学生如影随形,潜移默化中将法治知识与意识深入学生的记忆,给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以正向的引导,实现了非常理想的法治教育成果。
结束语:教师进行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时,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法治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探索创新型的教学策略,与时俱进的提升教学方法、扩充教学素材,加强学生对法治知识的接受度和理解力,并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法治知识的主动性,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促进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林其才.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认知与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0):26.
[2]李玉華.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育融合的思考[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06):123.
- 【发布时间】2022/11/15 14:23:29
- 【点击频次】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