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作者】 郝安安

【机构】 西安陕文投睿德职业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当前新课改的浪潮中,很多教师对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贯彻失衡,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即德育的渗透明显不足或根本没有。新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明确规定了德育目标,包括: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和整体、多样性和相同性相统一的观点,初步形成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认识我过生物资源状况、生物学技术发展,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高中生物教学在这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生物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德育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视情感和情感的教育在学生整体素质形成中的作用,是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一个实质性区别。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明确提出:“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情操”,还强调“一个真正的人不能设想没有善良的情感。实际上,教育就是从培养真诚的关怀之情,即对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会由衷地作出思想、情感上的反响开始的。真诚的关怀—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的各种品质—智慧、勤勉、天才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得到最光辉的发扬”。
  学校花费大量精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一名生物教师不得不引起我的思考:新课改下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钻研教材,寻找和挖掘德育因素,落实知识和德育的有机结合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教材的内在思想上出发,结合科本内容,结合时代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渗透,切记漫无边际,也不能空洞的说教,贴政治标签。生物学科是一门描述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课堂上通过对有关生命现象的剖析,对生命活动规律的学习,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本质,增强学生对自身的客观认识,对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都充分体现了对立统一关系,事物的发展始终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之中,教学中只要合理运用就能帮助学生树立此形成对立统一的观点。对待事物的发展变化,要学会分析其内、外因的变化特征,如,教材中细胞癌变的内外因,生物性状决定的内外因,生物进化的内因和外因等,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内外因关系的观点,在分析问题时,既能抓住主要矛盾,又能照顾到全体。
  在讲解细胞中的每个细胞器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但细胞器不能脱离细胞而独立存在。由细胞器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的统一结构——细胞,表现出了生命活性,任何一个细胞器则不能。这就如个人与整体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专长,但很多时候,个人必须服从集体,集体的力量更强大。局部是整体构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整体又表现出局部不具有的特征。人们认识的发展,总是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肯定前人认识中正确积极的一面,否定错误消极的一面,使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例如酶的发现史,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观点的形成,细胞学说的建立等史实。通过学习此规律,帮助学生建立认识事物的正确的思维过程,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将规律应用到实际中。
  二、以情激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当今时代的发展赋予爱国主义教育更为深刻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每一个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爱国主义的德育素材,若能充分利用则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选3教材中,介绍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新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如,1965年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1981年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抗虫基因棉花的培育成功,如今已大规模的推广种植,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1997年,我国自己生产的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乙肝疫苗、人生长激素等几种基因工程产物也已经投产。1993年我国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获得成功,2000年,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达108105公顷,每公顷最高产量创纪录的达到17085千克,米质也提高了一个等级。面对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袁隆平说:“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学方面的众多成就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使他们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三、良好的思想品德渗透
  人从出生就面临着身体健康不同,家庭境况不同,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渗透正确看待每一件事和每一个人。比如,在讲到人类遗传病时,世界上每年都会有很多残疾,患病,缺陷儿的诞生,不同的孩子表现不同的症状,有的甚至生活不能自理,面对这样那样的疾病,他们也是无从选择,既然出生了,父母就有义务对孩子进行抚养,不能中途抛弃,虐待,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家庭道德建设。如果我们的身边也有残疾儿童出现,他们是群体中的弱势,更需要关系和爱护,我们应报有爱护、同情之心,尽我们最大的努力给与帮助,而不能嘲笑、欺负他们。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学习更多的本领,走在生物技术的最前沿,研发更多的治疗手段,让这些患病,残疾孩子得到最好的治疗。
  四、生态学观点的渗透
  在“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教学内容中,着重论述了有关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而进行生态学观点的渗透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观,让学生了解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如果一味地从环境中索取,破坏环境,不遵循生态平衡的原理,破坏生态平衡,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进而阐明生物必须依赖与环境而生存,人类必须对生命自然界持尊重的态度,让保护生态的意识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生物学是一门以理解生命、爱护生命、发展生命为主题的学科,它有着丰富的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素材。只要教师注重挖掘,在生物教育教学中巧用课程资源,采用灵活而实际的方法,学生就一定能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达到我们德育的目标。
  • 【发布时间】2022/11/15 14:26:31
  • 【点击频次】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