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数学作业的分层布置

 

【作者】 肖 平

【机构】 湖北省郧阳区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数学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是巩固数学知识、强化技能、培养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然而,当前初中数学作业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作业内容简单、作业形式单一,折叠图形、设计图形等题型较少……这种机械、滞后、封闭的作业模式,致使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下面,笔者就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业布置,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布置的作业要符合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作业布置也不例外。每节课都有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内容,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完整。因而,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认真筛选,布置典型性、针对性较强的作业,力求做到精选精练。
  二、布置的作业要体现层次
  学生具有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如果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整齐划一的作业,必定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布置有差异的作业。笔者是这么做的:针对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三组,其中成绩最好的为“宏志组”,成绩中等的为“提高组”,成绩较差的为“奋进组”。在分组时给学生讲清分组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以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以便让学生更好地配合教师的工作。在教学中,根据各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每天的作业分成三类:基础作业、提高作业、探究作业。其中基础作业可允许“宏志组”不做,“提高组”和“奋进组”人人必做;提高作业只要求“提高组”和“宏志组”的学生完成。另外再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为探究作业,只要求“宏志组”的学生必须完成,其他组的学生量力而行。这样分层布置作业,可以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做作业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三、布置的作业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数学作业。因此,设计作业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并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为作业题的背景材料。如,在学完“几何图形的对称”一节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有一位老农有一块“L”形土地,想把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来分给两个儿子,应该怎样分呢?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兴趣盎然,乐于思考,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做作业的乐趣。
  四、布置的作业要体现开放性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知识的潜在功能,通过延伸、演绎、拓展让学生在迷惑、好奇的心理状态下积极进行探索。那些条件完备、答案固定的封闭题在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对素质教育极为不利。而开放性的作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一定要考虑习题的开放性。例如,在学完“矩形”后,我给学生留了一道思考题:在四边形ABCD中,AB=DC,AD=BC,请再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ABCD成为矩形。再如,学校要用40米长的栏杆设计一个花园,请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方案,看看哪种形状的花园面积最大。面对这样的作业,学生就会跃跃欲试,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这种开放性的探究作业,打破了教材的局限性,既克服了传统作业的缺点,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总之,布置作业是数学教师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讲究作业布置的技巧,精心设计作业,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进而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   

  • 【发布时间】2022/11/15 14:29:31
  • 【点击频次】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