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数学是小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学科,而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基础,是小学生要重点掌握的学习内容。因此,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师教学的重点目标,是小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的基础保障。本文立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展开了探究,皆为探寻出有效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计算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此学科的关键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要着重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为其学习数学知识打好基础。所以需要教师了解班级学生的计算基础能力,以及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每名学生都能扎实掌握计算基础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传授计算规律和法则,奠定扎实的计算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更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核心工作目标。教师要应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案进行授课,先进行计算规律及算法教学,然后再对学生多加练习,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还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大纲要求,设置课堂练习题,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的基本规律、计算法则,为学生掌握计算和算法奠定基础。
例如,在进行找规律相关教学时,我把1、3、(9)、27、81这几组数字放在一起,中间括号部分让学生来填。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找到它们的规律,再进行深入思考,以此锻炼学生如何找规律。教师可以给出相关提示“后面数字是前面的三倍”,学生即可明白括号部分要怎么通过计算得出答案。再如,四则混合运算法则,计算题中有括号的,先计算括号内的部分;无括号的,先算乘除,再计算加减。如果习题中只有加减或乘除一种数学运算,则按顺序进行计算。如,5+20×3=?就需要先计算20×3=60,再与5进行相加得出答案是65。这样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和弄清计算规则,才能让学生灵活运用计算进行问题解答,从而提升学生的计算准确性和计算能力。
再如,在进行应用题练习时,例题是“小南同学拿100元钱去超市给同学们买学习用品,其中文具盒5元一个,一共要买7个;足球30元一个,要买2个。小南同学拿的100元钱够吗?”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即可更加理解四则混合运算法则,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题目信息列出计算公式,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计算能力。
二、深挖教材引入情景,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数学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深度挖掘教学素材本身对小学生的吸引力,促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因年龄段所具有的特点,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使课堂气氛容易变得枯燥,导致小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积极性,影响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小学生天真活泼、喜欢小动物、关心和他们生活相关的事物等情况,在课堂上适当引入故事情节或生活中较熟悉的情景进行数学计算课程的教学,使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在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准备好一只青蛙在池塘中的荷叶上面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青蛙每天要吃24只害虫,那么30天一共吃多少只害虫?”以此把枯燥的数字演变成与小动物相关的计算问题,会使学生产生计算兴趣,从而乐于学习数学。
三、加强计算结果检查,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除了需要他们掌握基本的计算法则和规律外,还需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方可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在计算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仔细认真看习题,其次是让他们计算完习题后进行检查,从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生因本身的年龄特点,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分散,极易产生马虎的态度。如数字9和6,在换算中经常会因大意造成混乱,计算错误。此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这一不良学习态度,对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并加以检查,以此使学生养成认真的学习习惯。小学时期的学生,个性天真活泼,许多小学生贪玩,学习能力较弱,着急完成计算作业就应付了事。所以,教师要耐心对他们计算后不检查习题结果的习惯加以校正,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全面提升小学阶段学生计算能力。
四、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基础,小学时期的学生的理解、分析、接受能力等都较弱,相同教学内容,他们能掌握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注重此阶段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再进行授课,不能仅采用一种教学方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要因材施教,灵活转变教学方法。如果只采用统一教学,会导致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通过分层教学,使小学生都可以扎实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为学好数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设置这样的问题:“会议室里有20排座位,每排有19个座位,有370名学生来听课,可以坐下吗?”对于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生而言,可以计算出总座位数,知道这道题的答案;但有部分学生,只能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知识,就需要教师进行不同的指导。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算、心算等计算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比如,教学:29×20=?笔算时,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然后用估算检验,引导学生强化口算练习和估算练习,并加以指导,以此训练学生对数字的感知能力,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总结
总之,小学数学要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为核心目标,依据教学素材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细化教学方案,辅助学生灵活运用和深化理解计算规律和法则,并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全面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梅.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措施分析[J].亚太教育,2020,(6):98.
[2]赖发林.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J].学周刊,2020,12(12):66-67.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计算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此学科的关键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要着重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为其学习数学知识打好基础。所以需要教师了解班级学生的计算基础能力,以及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每名学生都能扎实掌握计算基础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传授计算规律和法则,奠定扎实的计算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更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核心工作目标。教师要应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案进行授课,先进行计算规律及算法教学,然后再对学生多加练习,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还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大纲要求,设置课堂练习题,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的基本规律、计算法则,为学生掌握计算和算法奠定基础。
例如,在进行找规律相关教学时,我把1、3、(9)、27、81这几组数字放在一起,中间括号部分让学生来填。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找到它们的规律,再进行深入思考,以此锻炼学生如何找规律。教师可以给出相关提示“后面数字是前面的三倍”,学生即可明白括号部分要怎么通过计算得出答案。再如,四则混合运算法则,计算题中有括号的,先计算括号内的部分;无括号的,先算乘除,再计算加减。如果习题中只有加减或乘除一种数学运算,则按顺序进行计算。如,5+20×3=?就需要先计算20×3=60,再与5进行相加得出答案是65。这样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和弄清计算规则,才能让学生灵活运用计算进行问题解答,从而提升学生的计算准确性和计算能力。
再如,在进行应用题练习时,例题是“小南同学拿100元钱去超市给同学们买学习用品,其中文具盒5元一个,一共要买7个;足球30元一个,要买2个。小南同学拿的100元钱够吗?”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即可更加理解四则混合运算法则,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题目信息列出计算公式,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计算能力。
二、深挖教材引入情景,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数学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深度挖掘教学素材本身对小学生的吸引力,促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因年龄段所具有的特点,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使课堂气氛容易变得枯燥,导致小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积极性,影响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小学生天真活泼、喜欢小动物、关心和他们生活相关的事物等情况,在课堂上适当引入故事情节或生活中较熟悉的情景进行数学计算课程的教学,使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在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准备好一只青蛙在池塘中的荷叶上面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青蛙每天要吃24只害虫,那么30天一共吃多少只害虫?”以此把枯燥的数字演变成与小动物相关的计算问题,会使学生产生计算兴趣,从而乐于学习数学。
三、加强计算结果检查,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除了需要他们掌握基本的计算法则和规律外,还需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方可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在计算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仔细认真看习题,其次是让他们计算完习题后进行检查,从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生因本身的年龄特点,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分散,极易产生马虎的态度。如数字9和6,在换算中经常会因大意造成混乱,计算错误。此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这一不良学习态度,对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并加以检查,以此使学生养成认真的学习习惯。小学时期的学生,个性天真活泼,许多小学生贪玩,学习能力较弱,着急完成计算作业就应付了事。所以,教师要耐心对他们计算后不检查习题结果的习惯加以校正,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全面提升小学阶段学生计算能力。
四、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基础,小学时期的学生的理解、分析、接受能力等都较弱,相同教学内容,他们能掌握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注重此阶段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再进行授课,不能仅采用一种教学方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要因材施教,灵活转变教学方法。如果只采用统一教学,会导致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通过分层教学,使小学生都可以扎实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为学好数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设置这样的问题:“会议室里有20排座位,每排有19个座位,有370名学生来听课,可以坐下吗?”对于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生而言,可以计算出总座位数,知道这道题的答案;但有部分学生,只能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知识,就需要教师进行不同的指导。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算、心算等计算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比如,教学:29×20=?笔算时,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然后用估算检验,引导学生强化口算练习和估算练习,并加以指导,以此训练学生对数字的感知能力,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总结
总之,小学数学要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为核心目标,依据教学素材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细化教学方案,辅助学生灵活运用和深化理解计算规律和法则,并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全面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梅.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措施分析[J].亚太教育,2020,(6):98.
[2]赖发林.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J].学周刊,2020,12(12):66-67.
- 【发布时间】2022/11/15 14:30:31
- 【点击频次】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