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估算特性与教法探析

 

【作者】 王秋红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文章就估算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特性进行分析,提出了估算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实践性突出、观察性强、计划性严谨和效率性高等特性,给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完善学生的估算方法和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等教学建议及教学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估算;价值;教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本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不再仅着眼于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进而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应用这些知识去适应生活,改造世界。估算在生活中是一种常见却又重要的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梳理了小学估算构建属性及层级关系,分析了《新课标》对小学生估计能力的内容要求和设置,本文则就估算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特性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些教学建议和教学方法。《新课标》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重视估算在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我们从人教版、北师大版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以看到,估算教学其实占了不少部分。尽管已有学者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估算,但在实际教学中,估算经常被当成一种辅助手段,被教师所忽视,由此可以看出它在教师实际教学中,乃至心中的地位还不够高。这种观念其实是不恰当的。根据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强调提高对估算的重视,深入研究估算的教学方法,这对于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估算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特性
  1、实践性突出。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可以分成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大块内容,其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公式、运算定律等等。在单元测试中,我们检测的也是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我们经常会发现有学生把各种公式穿插起来用,导致结果出错。这样的出错,一部分原因是学生没记住公式,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对结果进行预先估算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过度关注学生的计算,没有强调对结果的检验,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实际也可以看出学生的估算意识不够。精算更侧重数字计算的准确性,跟它不同,估算反映我们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洞察性强。观察也是学生学习数学一个重要的能力。尤其是在学习几何与图形的内容时,尤其重要。对学生估算能力的考察,其实也是对其洞察能力的一个检验。在人教版教材中,三年级学习周长时,教材要求学生去观察树叶,描树叶的边,体会树叶的周长。在这种看似简单没什么意义的操作中,暗藏玄机。三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初步形成,还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像这种弯弯曲曲的线条,想象成直线,估算出长度,其实就是对他们思维的一种锻炼,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再如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让学生去估一估1/2和2/4哪个大,可以拿出一个烧瓶,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装满1/2与2/4瓶子的水的不同。这些活动都需要一定的观察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学生学习数学中,“数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数感”能带领学生走向正确的解题方向。通过估算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数感”。
  3、计划性严谨。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部分数学广角和活动课程的内容要求学生具有统筹的思想,即对时间的规划设计。小学生一般对事物的整体感知比较薄弱,计划性较差。通过估算,可以提高他们对事物发展顺序的理解以及制定计划策略的能力。例如四年级的烙饼问题,当陈述完问题后,可以提问让学生试着估算需要的时间,在此基础上进行一步步地顺序调整,直到找出最少的时间。再如平行图形中的铺砖问题,计算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长为5米,宽3米的教室要铺2平方厘米的砖块,最多能铺多少块?像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做错的学生也不少。问题就在于他们做题时没有系统地规划思考,以为一定是可以刚好铺完的。按照实际生活,我们会一块一块的铺,空出来的铺不了也就不铺了。如果学生会使用估算的话,就会先看横着能铺多少块,再看竖着能铺多少块,空的地方铺不起了。
  4、效率性高。估算的效率性比精算要高得多,一些题目,其实不需要精算出答案,估算就能得出答案,学生如果有这种意识,那么做题效率就会提高很多。例如学了小数乘法之后,会有“3.5×4.6=161......()”这样的判断题,灵活的学生不需要进行计算,根据估算,显然答案应该在16左右,161完全不可能。再如一些复杂的题目,完全可以用实际经验估算出最准确的答案,缩短了时间,就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其他难题上,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在教学时,一些相似的计算题,在求结果时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让学生估算出一个相近的答案就行,如果每一道题都要把精确答案计算出来的话,这也是对课堂资源的一种不合理利用。
  二、估算教学的建议
  1、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想要运用估算,首先心里要有估算。这里说的不是估算方法,而是对估算的信任与亲切感。在教学时,不管是估算教学课还是普通教学课,教师都应该适当引入估算活动,创造学习契机,使学生明确感受到估算的价值。体会到了重要性之后,估算意识就会逐渐形成。例如,当学生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可以创建一个含有估算的教学情境:火车每小时行驶123千米,小明家距离北京1500千米,14小时能够到北京吗?陈述完题目后可以先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思考,让他们尝试去解题。学生会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有些是笔算,当然大部分应该是(下转第58页)(上接第59页)通过估算得出答案。像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不仅贴近实际生活,更让学生明白如果数学问题不需要准确答案,那么通过估算,可以更快解题。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短时间就能做到的。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自己心中要有估算,其次在教学中坚持渗透估算,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
  2、完善学生的估算方法。一些教师会有疑惑,已经强调过很多次估算,但学生还是不爱使用,这是为什么?可能是学生不会估算。学生有了应用的意识,还需要应用的方法。针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估算方法。例如上文中的火车题目,可以把123估成100,14估成15,像这样的方法,适用于那些不是整十或整百数的乘法题目。此外,还有根据数位估算的方法,例如判断题:4246÷24=39,被除数是个四位数,前两位比除数要大,商本应该是三位数,但题中是个两位数,显然是错误的。还可以根据生活经验估算。六年级学了分数应用题之后,常出现的题目,如:一条路甲乙两队同时修,甲单独修一共需要7天,乙单独修需要5天,甲乙同时修需要几天?根据生活很容易推测出来,甲乙一起修的速度比单队修得快,因此时间计算出来应该在5天内;如果计算得出超过5天的答案,一定是错的。再如学了百分数之后,当计算合格率、出勤率的时候,答案出现大于100%的一定也是错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方法去估算,找出最合适的方法,总结估算经验,提高估算效率。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教师应该将不同的估算方法教给学生,教会他们去除那些对解题没有意义的参数。
  3.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小学阶段的题目,大致上可以分成应用题型和计算类题型。这两种不同的题型,对应的评价方式也应当不同。如应用题类型的,即有具体生活情境的问题,不能任意估出一个答案就算了。例如:计算类型的,如321×28,估算的范围比较广,可以看成320×30,也可以看成321×30,或者300×30,怎么评价就要看题目的要求,只要学生的估算想法是合理的,结果也是准确的,那就算正确。
  总之,估算在整个小学数学体系中看似渺小,实则蕴含巨大能量。希望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都不要忽略这块蛋糕。
  参考文献:
  [1]王元.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估算[J].教育教学论坛,2019,(50):227-2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76.
  [3]赵宇星.小学数学“乘法估算”教学设计与反思[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12):24-27.
  • 【发布时间】2022/12/14 12:03:47
  • 【点击频次】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