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作者】 张雪春

【机构】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小南街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数学课程改革进程中,核心教育理念就是树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主地积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教师作为学生迈进数学教育殿堂的启蒙者,应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将学生主体性思维渗透在备课、讲课以及课后反思的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确立,从而实践教学“质”的飞跃。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育思维;主体性;策略

  在我国教育实践中,“教师中心论”的影响逐渐淡化,学生主体性思想逐渐受到学界、教育界的关注,这种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重视。然而,由于教育设施配备,教师教学思维习惯,学生接受能力等方面影响,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偏差。部分小学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习惯使用增加教学时长、采取题海战术灌输知识等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其实这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是这种形式打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多变性。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被打压,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学生的参与度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质量,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点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效率。
  一、小学数学学生主体性培育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
  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自我教育者。课堂教学设计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教学设计上为学生保留发挥的空间,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通过这种学习培育方式,能够较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二)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主体性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有序、系统思考问题能力的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到知识传授过程中,改变以往的被动式知识传授、灌输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吸收知识。并在课堂中给学生较为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无法替代的,把间接数学经验变为自己的知识有个内化的过程。而学生已经吸收的知识则成为其能够进行创新活动和思考活动的基础、进步的养料。所以,学生主体性发展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提升。
  二、小学数学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及提升策略
  学生主体性是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总的概括。主体性教育需要数学教师以这三个方面为核心,发散式展开教学设计。在学生的小学数学教育阶段,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还处于懵懂状态,了解仅限于学前教育,且学生的自主性差,自主学习意識弱,仅仅依靠学生个人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难以发挥它的主体性思维,因此需要教师从教学实践的各个方面转变思维,改变以往的单箭头教学思维习惯以及实践模式,发挥学生主体性,通过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将学生主体性体现出来。
  (一)深度理解教学目标,提高备课水准
  剖析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确立学生主体性思维。以这个思想为核心创新题目设计,提高备课水准。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教育目标是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学会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体会社会变化和生活中的变化。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探索,围绕教学大纲进行课程分析规划,精心设计教案,提高教学质量。这可以体现教学目标中的人文性,即不为应试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主体性,培育数学逻辑思维,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将来进行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不同,自主性参与表现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就把学生主体性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备课要结合具体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分析。在设计题目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思维习惯,教师要重视利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与基础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主练习来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和理解能力。进行针对性出题,因材施教,打破学生的固化思维模式,提高其思辨能力,以达到学生面对题目时能够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要提高题目的质量,注重在题目设计方面提高学生的细节观察能力和理解思考能力,培养其主体性思维。
  (二)设计学习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精心设计学习情境,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在课堂学习中,学习情境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很大的帮助。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使新的数学材料在学生脑中获得特定的意义,这就是在新的数学材料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如何将这种联系稳定构建起来,是数学教学课堂需要探索的。现代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刨根问底的特性。而数学知识具有连贯性思维,每一个知识点之间都具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教师可以运用知识的连贯性和共通性,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情境中的应用活动,去理解数学,将符号化的知识具体到实践中。通过新颖的问题设计,灵活的课堂问答和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有更强大的意愿去通过具体事物以及以往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去学习数学。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的情境中充分感受、体验、建构、应用数学知识,从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养成自主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动机还可以建立适当反馈与激励。教师也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成果进行适当奖励,反馈学习情况,增强师生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运用现代科技,提高学生自主性
  教师不能忽视现代科技在学生主体性教育中发挥的巨大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科技也走进了数学教学课堂。信息化时代极大地方便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特别是在数学应用计算方面,通过具体实践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现代智能设备的帮助下获得获取知识的满足感。现代智能设备有效地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课堂教学互动丰富、深入。部分学生在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方面的不足,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数学问题而产生畏惧困难的心理和厌学心理。这是数学教学中必须着重关注的一个现象。而现代电子设备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主动利用现代电子设备获取并设计相关材料,可以增強学生的立体形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数学问题能力。师生之间互动形式丰富,互动高效。教师讲授成分减少,引导成分更多;技术的引入使得教师与媒体之间、学生与媒体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利于教师的教,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入互动。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学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探索如何用现代电子设备进行学习并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四)创设开放性空间,拓展思维深度
  打造开放性空间,增强学习创造性,实现“百家争鸣”效果。思维的灵活性发掘需要教师摈弃以往的思维方式,进行一些创造性活动。教师不仅要创新课堂教学,还需要关注学生课后的数学学习情况。教师在课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尽最大的可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为学生提供相互讨论交流的机会。开放式教学让学生思维灵活度得到了最大的释放。教师可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等情况将学生分组。小组可以进行交流与研讨,集齐众人智慧,讨论问题答题方案以及最优解决方案,选出代表进行回答,其他学生也可以进行补充交流。教师延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评价,不仅鼓励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而且使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想法不至于被扼杀在摇篮之中。课后交流平台以现代电子设备为媒介,努力打造一个展现学生数学思维闪光点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学生数学学习自我发掘和创新之处,也可以成为数学讨论大讲堂,在讨论中促进思维深度拓展和发散,达到“百家争鸣”的效果,提高思维创造能力,充分体现数学课堂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育人思想。
  (五)接受学生反馈,反思教学实践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式变更就会带来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变化。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反思学生主体性教学实践。要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优化教学方案,提高备课质量。更新教学思维,进行新的教学实践尝试是需要通过学生的学习表现来检验的。在没有具体可参考的成功的实践成果案例前,一切尝试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实践也不例外。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和数学讨论课参与的主动性的反馈,反思问题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既要大步前进,也要及时反思。不断改善教学方案,让问题设计趋向于科学性发展、使得教学实践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备课质量和教学水平。让整个数学教学在反思中前进,实现波浪式进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结语
  在素质教育盛行的时代,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未来主体性思维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成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不仅需要转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维习惯,更需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融入多元化教学手段,将主体性培育贯穿于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探求数学问题,寻求多种解决方案,培育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主体意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张彩华.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J].才智,2020(3):74.
  [2]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晓梅.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0(8):48.
  [4]张屹,祝园,白清玉,等.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特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6):43.

  • 【发布时间】2022/12/14 12:06:39
  • 【点击频次】134